第三百章 识时务的村里人
果儿是看到门口的汽车,知道是三叔回来了,这才激动地冲进来的。要知道,以前三叔出差回来,几乎每一次都会给他带好吃的。这次出去这么长时间,好吃的东西肯定不少。
面前这个男人让他感到陌生,他迟疑了一下,才怯生生地。
“你是三叔?”
萧天霖听娘过,二哥有个孩子叫果儿,应该就是这孩子了。
他笑着向他招了招,“你是果儿吧,过来,让三叔好好看看你。”
果儿却冲出去,对着门外喊了一声,“爹,娘,真的是我三叔回来了。”
萧秋霖和陈美芳从砖厂下班回来吃中午饭,远远地就看见了院门口停着的轿车,不用儿子通知,就知道是萧天霖和舒雅回来了。
两人跨进院子,萧天霖迎上去,“你们是二哥二嫂吧。”
萧秋霖有点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衣着考究的年轻人,就是跟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三弟。如果不是这次意外,他还不知道,三弟跟他并不是亲兄弟,而是二姨的孩子。
但这又如何,两人从一起吃同一个母亲的奶长大,那种血肉亲情已经融进骨子里,哪怕隔着千山万水,情分依然。
他上前在他肩膀上锤了一下,“臭子,还以为你从此后再不回这个家,把我们全都忘了呢。”
萧天霖的喉咙里哽咽了一下,“二哥,只要你还能认我这个三弟就好。”
陈美芳在一旁,“三弟,你的事我们都知道了,这个地方你生活了二十多年,这栋房子是你亲设计和建造起来的,你在这里一定会找到自己。”
话间,萧长顺和萧冬霖也到家了,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正拉着家常,门外忽喇喇涌进一群人,七嘴八舌地向萧天霖打着招呼,
“天霖,还真是你。”
“天霖,看你这身派头,要在大街上,我们还真不敢认。”
“天霖,怎么就你一个人,你媳妇呢?”
萧秋霖见三弟一脸茫然,显然是不认识他们,忙逐一向他介绍。
村里人见萧天霖的模样,大都不以为然。他们第一次听失忆症这个名词,压根就不相信一个大活人会突然失去记忆。
有人得义愤填鹰,萧天霖认了有钱的亲爹,攀上了舒家这棵大树。想抛弃周雪儿这个糟糠之妻,娶舒家大姐,这才想出失忆这个缺德的招数。这个现代的陈世美,要做婊子还要立牌坊,真不要脸。
很长一段时间,萧天霖的事都是玉龙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人认为,萧天霖是萧家养大的,俗话,生母没有养母亲,只要周雪儿不闹,萧天霖肯定会回来认萧长顺和李淑珍,不定还要把这两口子接到省城享清福呢。
有人却坚决地认为,萧天霖现在是归国华侨的贵公子,又是舒氏集团公司乘龙快婿,人家既然抛出失忆这个烟雾弹,背后肯定有高人指点。不过是让萧家和周雪儿打碎了牙和血吞罢了。萧家这个儿子算是白养了,周雪儿这个哑巴亏也是吃定了。
也有人笃定地,萧天霖让萧家在玉龙村丢尽了脸面,以李淑珍的性格,肯定早跟他恩断义决,绝不会让他再进家门。
不过,归,生活还得继续。就在萧天霖事件快要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的时候,萧天霖却带着新媳妇回来了。李淑珍不但让他进了门,还一大早起来就杀鸡宰鹅,准备款待新媳妇呢。
村里人很快就回过神来。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萧天霖的新媳妇不是别人,正是前段时间把村里人全部赶回家的舒雅。连一向疼爱周雪儿的李淑珍都转过弯来了,大家伙儿的思想观念也得跟着改变一下了。
他们选择性地忘记了舒雅带给他们的焦虑和惶恐,开始琢磨起如何攀上舒雅这棵大树了。
舒氏集团在全省赫赫有名,只要能攀上舒家这条线,未来的前途就是一片光明。在建筑公司谋一个好差事倒是事,要是运气足够好,进了舒氏集团,那才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呢。
不用,周雪儿跟舒雅的这一场角逐,还没开打,就胜负已定。
人们通常只会记住胜利者,对胜利者顶礼膜拜。没有人关注事件的过程,更没有人在乎失败者的痛苦,给失败者一个辨解的会。
他们看见萧天霖一身城里人派头,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萧天霖果然是个识时务的,周雪儿虽然是福星,但跟舒家比起来,那就是天差地别。能攀上舒家这棵大树,少奋斗几十年,何乐而不为。
因此,萧秋霖的介绍在众人眼里便觉得有些装模作样。大伙儿一个村长大的,谁不知道谁的底细,装什么大尾巴狼啊。
准确地,他们是来见舒雅的,对萧天霖没兴趣,他认不认识大伙儿打什么要紧。
见舒雅不在,便有人悄声问,“天霖,你媳妇呢?”
萧天霖怔了一下,“帮我娘做饭呢。”
所有人惊呆了,有没有搞错,堂堂舒家大姐,居然在灶房里做饭?
有灵的立即冲进灶房,快脚快地抢下舒雅里的火钳。
“舒总,你身子这么金贵,烧火这样的粗话,哪能让你干呢。”
舒雅在灶下烧火,正苦不堪言。乐得有人来替她解围,因此,放下火钳就走出来。
她在院子里的人眼里,读出了奴颜卑膝和谄媚。
舒雅很享受这种感觉。
她一进萧家就被李淑珍各种打击,沮丧得快挺不住了。这些人重新给了她信心。
她站在院子里,大大方方地作自我介绍。
“我叫舒雅,是天霖的妻子,谢谢大伙儿来看我们。”
没有人当场指出周雪儿才是萧天霖的妻子,即便有人在心里腹诽,也不敢当着舒雅的面出来。
舒雅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
她最担心的是,有人在萧天霖面前提起周雪儿,让她下不来台,也让萧天霖回忆起跟周雪儿的事。现在看来,这种担心纯属多余,这里的人总算是识时务的。
有人上前心翼翼地,“舒总,我们几个都是建筑公司的老员工了,听公司现在正在裁员,不知道舒总能不能看在乡里乡亲的面子上,多多关照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