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火药的来历

A+A-

    幸好吴静穿越之前经常关注各种矿藏的分布,巴郡的硫磺沟是出产纯净硫矿的胜地。虽然巴郡的硫磺沟产硫量还达不到华夏大地硫磺矿总含量的万分之一。在孙起立这个化学专家的帮助下,吴静早已将六艘战船装满了宝贵的纯净硫磺。

    可是硫磺沟的硫磺总量毕竟有限,吴静打算等汉中之地匪患消除之后,让孙起立带领一队人马在汉中之地四处寻找硫磺矿,毕竟战国时期的计然过‘石流黄出汉中’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空穴来风?是不是招摇撞骗?那就由我这个后辈晚生来进行实地验证了。

    火药的第二个重要的原料是:硝石。为了找到硝石,吴静穿越前就曾解读过‘消石出陇道’这句话。所谓‘陇道’就是指唐朝的‘陇右道’。

    陇右道:唐贞观元年(62)置。为唐代十道之一。因在陇山之右(西),故名。据唐六典记载:辖境“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朔漠”。

    包括:秦州天水郡、成州同谷郡、武州武都郡、渭州陇西郡、岷州和政郡、宕州怀道郡、叠州合川郡、洮州临洮郡、兰州金城郡、临州狄道郡、河州安乡郡:治枹罕县(今甘肃省临夏市折桥乡后古城村)、廓州宁塞郡、鄯州西平郡、凉州武威郡、甘州张掖郡、肃州酒泉郡、瓜州晋昌郡、沙州敦煌郡、伊州伊吾郡:治伊吾县(今新疆哈密市)、西州交河郡:治高昌县(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故城)、北庭都护府(庭州):治金满县(今新疆吉木萨尔城北破城子)、安西都护府:治龟兹镇(今新疆库车县)辖龟兹镇、毗沙镇、疏勒镇、焉耆

    巧合的是陇右道几乎也在前凉的国境范围之内,前凉坐拥两宝而不自知,吴静对此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吴静在心中暗下决心,十年之内一定要把前凉领土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那样的话,他将获得毁天灭地的力量。

    再看芒硝的鉴别和提炼方法,华夏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有三人,三人研究芒硝的最初目的是炼制长生不老药,而不是为了制造伏火(火药),伏火(火药)只是意外的收获。

    第一位是葛洪:葛洪(2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仙翁。

    无巧不成书,仙翁此时正在大晋国内,吴静以郡守的身份邀请他来汉中一趟应该不是难事。但吴静并不想这样做,因为让这种天才提前接触高科技恐怕不是什么好事,那样华夏的历史恐怕都将被改写。

    仙翁的抱朴子内篇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也就是先用硝石将硫磺化为水,再凝固,可以制取长生不老药。

    不仅如此,仙翁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他指出,对丹砂(硫化汞)加热,可以炼出水银,而水银和硫磺化合,又能变成丹砂。他还指出,用四氧化三铅可以炼得铅,铅也能炼成四氧化三铅。在葛洪的著作中,还记载了雌黄(三硫化二砷)和雄黄(五硫化二砷)加热后升华,直接成为结晶的现象。

    第二位是南朝梁人陶弘景,他的本草经集注一书中记载:“如握盐雪不冰,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此又云一名芒硝,今芒硝乃是炼朴硝作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陶弘景对火药的研究已经进入了试验阶段。

    而第三位是隋唐人孙思邈。新旧唐书中对孙思邈都有传记,他是隋唐时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有"药王"之誉。孙思邈在炼丹过程中,将硫黄、硝石、木炭混合制成药粉,这种药粉不就是火药么?具体文字见于其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