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火药制作1

A+A-

    不久后,就有炼丹者根据孙思邈的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直接提出了‘伏火硫磺法’:硫黄、硝石各二两,令研。右用销银锅,或砂罐子,入上件药在内,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内,与地平,四面却以土填实,将皂角子不蛀者三个,烧令存性,以钤逐个入之,候出尽焰,即就口上,着生熟炭三斤,簇缎之。候炭消三分之一,即去余火,不用冷取之,即伏火矣。

    从上文中可以简单的计算出三种原料的大概分量。古人在炼丹过程中逐步改进,从葛洪到陶弘景再到孙思邈,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华夏民族终于发明了伏火(火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古代灭火能力很弱的条件下,伏火的威力已经不容觑了。

    到500年代,德国人制造的火药时提高了硝石在三者中的比例,使得炸药的威力获得了增强。

    而英国在阿金库尔战役期间使用的火药进一步提高了硝石在三者中的比例,使得炸药的威力又一次得到了提升。

    到50年左右,所有黑火药中的硝石、木炭、硫磺比例才固定了下来。这个比例一直沿用至今。

    有了火药的配方和配比,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寻找硝石,根据后世资料记载,銠濬山(虚构地名)上有大量的芒硝矿。

    而吴静的战船在进入汉中后行至銠濬山(虚构地名)附近就到了河水尽头,吴静命令士兵们先把粮草运至郡守府,而之前采掘的硫磺矿仍然放于战船之中。

    看到如此丰厚的粮草,銠濬山(虚构地名)上的匪寇们早就蠢蠢欲动,可惜吴静留驻了两千铁骑看守战船。

    如此重兵把守之下,匪寇们只能天天看着眼前的肥肉直流口水。

    在牛怀的努力下,我军斥候早就探查到这股匪寇的位置。

    当韩剪道将南郑附近的匪患处理完毕之后,他就偷偷摸到了銠濬山(虚构地名)附近。

    有一天,驻守在战船附近的守兵突然接到吴静的撤退命令,两千人悉数撤离战船附近营地,只留下五十人左右看守这十艘战船。

    这一切被銠濬山(虚构地名)上的匪寇看在眼里。到了晚上,他们便全体出击,进攻我军布置在战船附近的营地,营中士兵假装不敌逃跑。

    哪知韩剪道早就带着五千精锐埋伏在河边的丛林之中,匪寇们就这样被韩剪道一举拿下。拒不归降的匪徒们被直接斩首,愿意归降的匪寇吴静则给他们一次重新做人的会,如若再行鸡鸣狗盗之事,直接斩杀。

    至此,銠濬山(虚构地名)被彻底清理干净,吴静立即让孙起立带领队伍对銠濬山(虚构地名)的芒硝矿进行勘探,几天勘探下来,孙起立对着吴静直摇头,因为銠濬山(虚构地名)表面的矿石中虽然含有硝石,但大多数是钙芒硝,钙芒硝微具咸味,在水中能缓慢溶解,淋滤出硫酸钠溶液的同时可以生成石膏。

    泥质石膏可用于水泥缓凝剂、石膏建筑制品、模型制作、医用食品添加剂、硫酸生产、纸张填料、油漆填料等。

    钙芒硝虽然对于汉中后期推进科技发展有一定作用。但是,钙芒硝并不能直接用来制作火药,而火药才是汉中郡现阶段的必需品,汉中郡现在处在后赵、前凉以及蜀中各股势力的夹缝之中,若汉中要长成参天大树的话,则需要把这个夹缝不断扩大,而不是被动地任由夹缝越缩越。

    就在孙起立快要放弃的时候,勘探部队终于在銠濬山(虚构地名)的一处洞穴中发现了天然土硝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