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姑爷不是人
几人得令,一一上前查看,但半个时辰过去,人纷纷回来,竟然一无所获。
京兆尹不知所措,沈清欢也微微皱眉,向着房中望了一眼,又转头看向了立在一旁的护卫,“你们在仔细一遍,昨夜见到的赵姨娘是如何进房间的。”
一人努力的回忆着,伸指向回廊,“当时人见到赵姨娘就是从那个方向走过来,一提着食盒,一拿着灯笼,她走的有些慢,许久才走到跟前,她似乎很怕黑,五更天离去时也拿着”
沈清欢顺着他指的方向走了过去,转身,按着护卫所的,一路缓缓走了过来,不经意间却见到地上竟然有一丝红印。
她迟疑了一下,弯腰仔细查看,慢慢的眼中露出喜色。
那红印不是别的,而是不心滴落的蜡油,心翼翼的起开,伸接过玉递来的丝帕,放了上去。
见到有所收获,京兆尹也匆匆的走了过来,看着她丝帕中蜡油,问道:“这是什么?”
沈清欢看了一眼他身边的仵作,“大人,烧一下便见分晓。”
师爷看了一眼京兆尹,得到他的允许,心的取了一点蜡油,拿出火折子,点燃了一根蜡烛,又拿出一个精巧的铜盘,隔着火烧。
干涸的蜡油很快就融化了,只是与普通的蜡油不同,这蜡油中缓缓升起青烟,师爷一阵恍惚。
沈清欢姘起双指在他身上一点,师爷才缓缓回过神来,冲着京兆尹拱一礼,道:“这里面的确有致幻的东西。”
京兆尹理了理思绪,也就是,行凶者在晚饭时分进了沈成昌的房间,又在五更天的时候大摇大摆的离去
甚至连她的面容都不曾看清,这如何缉拿凶?
“夫人,你可知沈大人近日可曾见过什么人?有无仇家寻仇?”京兆尹只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王氏的身上。
王氏张口要,但见到沈清欢看过去的眼神,立即闭上了嘴,她眼泪涌出,只能不知道。
她们知道这背后的人是谁,可若真的出来,没人相信不,还会惹得那人回来报复,王氏纵然不为自己,也要替两个女儿考虑。
京兆尹将两人的神情看在眼里,微微皱起了眉头,但最后也没有办法,带着人离开了,只希望还有其他线索。
沈清梅和沈清月也得到了消息,匆匆赶了过来,沈清梅还好,沈清月一见到沈清欢,便像王氏一样,恨不得拉着沈清欢前去见官。
“京兆尹大人刚走,你追上去应该还来的及,只是他是否信你的话,就不得而知了。”沈清欢凉凉的道。
“而且若是圣上知道,沈大人私下与人见面,后果将是如何?”
沈清月步子一顿,身子也踉跄起来,恨恨道:“那就让我父亲这样无声无息的去了?”
“皇上会让人查清的。”沈清欢缓缓低下了头,这件事,只能由京兆尹或者刑部大理寺去查,就算是沈成昌见过齐王,那他们也不知道。
沈府设了灵堂,但过来凭吊的人并不多,只有几人过来走走过场。
不为别的,沈成昌本来在京中就没有多少根基,之前许多人与他交往,一是看着沈成文的颜面,二是他攀上了卢家,可现在他身死,后继无力。
只是旁人就罢了,沈成文都不曾露面,王氏不禁有些不满,话也有些夹枪带棒,“之前不是门庭若市,也来往不断,这会老爷去了,一个个竟然也不见了踪影,别人倒也罢了,这亲兄弟,亲侄都不肯露面,平白让人看了笑话”
王氏着便呜呜哭了起来。
沈清欢跪在她的身后,深深皱眉,“二婶莫要这样话,难道二婶忘记了,当初分家的时候,你同二叔过什么。”
而且二叔去了这件事,她压根都不曾送信回去,她了解南宫瑾这人,此时他定然在哪个角落里盯着这里的一举一动,她前脚送信回去,南宫瑾的人便能找到父亲和祖母的落脚地。
她不能拿父亲和祖母来冒这个险。
而且当初二叔分家时,也把话绝,他们这一支要自立门户,这也是沈清欢不愿和他们往来的原因,若不是因为如歌,她不想踏进一步。
王氏吃瘪,心中委屈,伏在沈成昌的棺木前痛哭。
沈清月也知道当时的事情,默默的握紧了拳头。
就在此时,忽的身后传来一阵惊呼,沈清欢转身看去,沈清梅脸色发白,昏倒在婢女的身上,王氏听到声音,也转过头来,见到沈清梅昏倒,微微皱起了眉头,问道:“怎么回事?”
身边的丫头彩月是她的陪嫁,听到王氏询问,便哽咽的不出话,沈清欢想起之前遇到她的情形,隐约感觉不对,便起身走到了她的身边,细细给她诊脉。
将将搭上她的脉搏,她便皱起了眉头,清梅的身子亏虚的很,平日不觉得如何,此时见到她的腕,才觉察出她瘦弱的很,腕就像孩子那般纤弱,脸上也带着病容,跟之前的清梅相比,似乎一下子枯瘦了许多。
“她受过寒?”沈清欢皱眉问道。
彩月点头,“去年冬日,姐不心掉进了水池,落下了寒疾。”
按理,去年冬日,离现在虽然时间不长,可好生调理应该不会有大碍,便问道:“那吃过什么药?”
彩月咬唇不语,眼泪又流了出来。
沈清欢心中着急,不耐的看了她一眼,“这里只有我们几个人,有什么不能的?”
彩月看了她一眼,才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了出来,“大姐!姑爷姑爷他根本就不是人!”
“你什么?”沈清欢诧异的看着她,难道清梅这些年过得很不好。
王氏和沈清月也冷着脸看了过来,沈清月冷冷开口,“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你若是敢在父亲灵前胡八道,我定不饶你!”
沈清梅这桩婚事是皇后做媒,也是沈成昌看好的一门亲事。
“奴婢不敢胡!”彩月哭的更凶,她冲着沈清欢一拜,随后便拉开了沈清梅的衣袖,“大姐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