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都死了

A+A-

    这陆向斌上辈子接着就该他心怀大志, 不愿为郡主驸马,还请太子妃另寻别人云云,怎么这辈子突然冒出这一段话来?

    薛皇后与太子妃听了, 也是一愣,这话里面有婉拒成为郡主驸马的意思, 但却得好听,只要礼让大哥先成亲, 这也是人之常情,责怪不得。

    梅簪雅心中可惜,但她可不想挑不情愿的人做女婿, 便微笑道:“也是你的一番孝心, 兄弟俩一个为国, 一个为家, 正是平阳侯府的福气, 今日你蹴鞠若表现得好,宫里有赐,且勉力而行。”

    陆向斌暗自松了口气, 应声道:“谨遵太子妃娘娘嘱咐, 民定会努力表现!”

    于是陆向斌请安这节,便这样清清淡淡过去了。

    独有赵芷萤在旁气得发昏。

    陆向斌不按她预想的来便罢,还要等他大哥先成亲才谈婚事, 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他不只不想当明珠郡主的驸马,也不想当宜芳郡主的驸马吗?

    原来陆行墨的信里还有提到一桩事, 他知道了东宫与礼部可能会让陆向斌征选明珠郡主的驸马,特意叮嘱陆向斌若无意,也不可对明珠郡主无礼,免得给母亲惹来麻烦。

    原是陆行墨就算不关心弟弟, 也知他是直肠子,惯常冲动行事,若遇上明珠郡主,被人挑拨,可能会顶撞赵永乐,陆行墨怕赵永乐不高兴,这才特意嘱咐了弟弟。

    陆向斌原本看着这段话并没有什么感触,陆姚氏暗地提醒过他,礼部可能看上他去选明珠郡主的驸马,陆向斌听赵芷萤过好几次明珠郡主心高气傲、行事苛刻之言,对明珠郡主没有好感,自然没有意愿去选这个驸马,所以并不放在心上。

    是大哥特意这么提醒他,陆向斌才记在心里。

    他想着太子妃话里听他定亲与否,正是看中了他,心里也是有些慌,不知该如何拒绝,想起大哥的信,便灵光一闪,干脆将大哥推出来,谎道要大哥先成亲他才肯议亲。

    完,他心里也是松一口气。

    两个郡主身分尊贵,娶回家不得母亲要受委屈,还不如都不娶。

    好在与宜芳郡主虽曾私下见面几次,但他自认并没有对她过什么约定之言,只是因着她是郡主,又是姑娘家,便由得她使唤几次罢了。

    今后干脆断了关系,免得将来于宜芳郡主的名声也有妨碍。

    赵芷萤见没能给赵永乐难看,且陆向斌话里意思也没有要娶她,气得五脏六腑俱疼,不顾还在蹴鞠赛,使百灵、画眉两个丫鬟轮番去传话给陆向斌,要他寻个时机见面。

    陆向斌都拒绝了,只道今日事忙。

    赵芷萤不死心,她还是第一次与男子如此亲近,又花了许多时间在他身上,岂容他敷衍过去?于是她便不断与丫鬟们悄悄话,脸色也不好看,一副没有专心观赛的样子。

    端康王妃注意到女儿的异状,皱了皱眉,低声对她:“你不明白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你皇祖母与各夫人们都看在眼里,你只顾慌忙什么?”

    赵芷萤这才收敛表情,不敢再派丫鬟出去找陆向斌。

    但她这副样子已让许多人看在眼底,兼而旁边有明珠郡主端方娴静、美貌无双作对比,世家子弟们就对宜芳郡主更加没有兴趣,夫人们也疑虑宜芳郡主年纪所以性格毛躁,不是媳妇之选。

    赵永乐并不知道自己经过这场蹴鞠赛后会有多受追捧,她看着安安静静,其实是在思考,为何这辈子陆向斌的表现与上辈子完全不同?

    这场蹴鞠赛,谁赢了,赢了几分,都跟上辈子丝毫不差,参加的人与观赛的人也是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陆向斌的那番话。

    当然,不同的还有她自己,没有毁容的赵永乐。

    重生回来,她虽然改变了许多事,但与陆向斌又有何干?为何他出与上辈子完全不同的话来?

    赵永乐心生疑窦,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事情似乎不如她所掌握的那样。

    她不喜欢这种感觉。

    若事情超出她的掌控,意味着目前手中进行的计划,可能也会有很多变数……

    ***

    自蹴鞠赛后,梅簪雅就十分高兴,礼部驸马名单上的人家,态度都挺踊跃的,梅簪雅一时挑花了眼,不知哪家才好。

    赵永乐兴致缺缺,上辈子被陆向斌当众拒绝后,也不是没有别人愿意作驸马,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没能成亲事,否则她也不会拖到最后还没出嫁,然后和亲去了。

    她且等着看这辈子那些人家会不会也出现相同的情况。

    何况她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关注。

    她先前派去溢州常恩县三西村探查高士宁背景的人终于回京了。

    三西村是个很的村落,村民也不富裕,惯以种田猎维生,她派去的人本要直接探访高士宁的家人,但却没想到村民,高家早就发迹了,高家长子中举后,从县令做起,后来得升京官,这高家长子便来信,要接一家人上京居住,高家欢天喜地,卖田卖房,便往京中投奔去了。

    赵永乐的属下留着心眼,明明之前查得高士宁如今只有一房妻子,家中人口简单,这高家人又去了哪儿?但他口中不言,只道自己是远房亲戚,路过此地便来拜访,敷衍过那些村民。

    既来了三西村,那属下便将有关高士宁这个人的事情都听得详细了,之后见实在无可听,才转回京城来。

    赵永乐看了属下誊写的调查结果,卷上写述:“高家有三兄弟,同住一院,三房孩儿共有七个,及至长成,众人仍一处居住,并未分家,家中人口十六名。高士宁乃高家长房长子,家中原只有几分薄田,依赖家中男子上山猎,将野畜皮毛换钱,高士宁七岁时,常恩县县令李怀十分爱才,在县城里开设书塾,广收有天分的孩子,高士宁因此入选,此子天赋极佳,又好学习,李县令私下资助极多,二十岁上高士宁中举,出任外地县令,后来升官至京,接高家全家人来京团聚,不复回三西村。”

    赵永乐又看到属下还问了村民那高士宁长相模样,是:“高长身材,面如银盆,右颊上有窝,笑容可喜,李县令爱如亲子。”

    赵永乐就有些气馁,这外貌形容并不与她记忆中和亲队伍里的那个高大人相似,她恐怕是找错了人。

    但属下用心探查,特意了高家人若投奔来京,与高士宁如今家中只有一房妻子人口数并不相符,可以继续调查。

    赵永乐便让林义再去核实。

    他们如今也不只靠太子行事,林义极力交好各部的一些主事典簿官,日常请喝酒菜,因此也识得些人,便请吏部的一个官帮忙调阅高士宁的备压案卷,这吏部官也是伶俐的,调阅之后,见与刑部也有干系,便托了关系一并抄录出来,交给林义。

    反正在部内并非机密案卷,各人都能看得,只是抄录出来,又可得林义银钱致谢,贴补家中,对官们来极为简单。

    赵永乐得了那案卷,原来十几年前确实有高家人来京投奔,路上被强盗杀死,一共十四名高家人俱亡云云的案子,备录在刑部,当时高士宁还在家中布置灵堂,守孝丁忧三年,丁忧毕,又起复原职。

    这么来,这高士宁也是命运多舛,如今身边亲人只剩妻子一个,又在礼部郎中这职位上待着许久,不曾升官,看来这辈子也就如此。

    赵永乐便放着这高士宁不管,让林义且先将重点放在其他两个高大人身上。

    但是心中总有种挥之不去的违和感,令赵永乐夙夜焦躁。

    因为这高士宁与赵芷萤扯上关系,赵永乐总觉得他不会那么简单。

    赵永乐便重新又看过一遍属下的呈文与吏部、刑部的案卷,直到看到其中一处,灵光一闪,终于知道哪里不对劲!

    这高家原本十六名人口,去掉高士宁,该是十五名,案卷上却写道十四名俱被强盗杀死,少了的一名是谁?

    赵永乐当即又吩咐人回去三西村再调查一番,高家究竟人口几何,亲属关系又是怎么样,有无人口在高士宁离家时死亡。

    赵永乐又让林义去听这常恩县县令李怀如今何处,与高士宁是否还有往来。

    三西村的调查还要许久才能回复,但李怀的事情却很快回报过来。

    原来这李怀也死了。

    还死在高家人之前。

    李怀为人正直仁义,培养地方人才考举,是个大善人,但由于性格不知变通,得罪了上司,便被贬官调职,一路辗转,后来入京考核,于访友路上意外惊了马,与厮一并遭马踩踏而死。

    林义也知道赵永乐怀疑的是什么,在向赵永乐禀报前,就详细听过。

    这李怀并非京城人士,在京中也无人脉,否则也不会一直被贬官辗转外地,而当李怀入京考核时,高士宁已在礼部为官三年。

    也就是,李怀在京城访的这个友,很可能便是高士宁。

    而知道高士宁过去的人,都死了。

    赵永乐不信这只是巧合。

    她百般思量,要等去三西村调查的人回来,时间太久,她便嘱咐林义,将沛儿领出来。

    沛儿当初得了赵芷萤吩咐,到别宫伺候她,黄嬷嬷死后,沛儿失足落水,是她命人救起,又对外假称沛儿已死。

    这沛儿无父无母,没有牵挂,慨然赴死,一桩桩一件件都不像赵芷萤能培养出来的人手,赵永乐早就怀疑这沛儿并不简单。

    沛儿自被林义关押起来,一直灌着使人头脑昏沉的药,赵永乐让林义停了那药,沛儿过了两日,神思才渐渐清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