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繁都上空的乌云渐渐散去, 太阳像个害羞的孩子终于露出了自己的脸,看像哪里就照耀着哪里。
石忞批阅完密信已经是一个时辰以后,负责装信封印的凡秋也紧随其后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并第一时间把批好的密信送了出去。
最后密信还是会回到皇宫进行封印保存, 由翰林院负责保管,以便需要时进行查阅,另外也是为了保证密信的隐秘性, 不外泄。
批阅完密信,她又开始批阅奏疏, 奏疏比较好批阅, 大部分都批‘准奏’二字, 少部分会留而不发或回去重写, 留而不发的原因比较多样, 可能是她觉得时机还没到, 也可能是一时无法决断,回去重写的, 原因多半是文字功夫不到家或者所谏之事不合理。
密信有时候也会这样,比如遇到难以决策之事, 或者由于其他客观或者主观原因等。
她还没批阅完奏疏, 就有人来报左、右史官求见, 大概能猜到他们是为了什么事,便接见了他们,这次她没有再坐着。
另一边, 一下朝后颜一诺就迅速找到了步千雪。这个案子从头到尾步千雪都有参与, 早在陛下刚刚当朝下令彻查的时候,她就猜到颜大人一定会带她一同前往,果不其然, 她刚出承天殿没多久就被颜大人拦了下来,让她速速回家收拾行李,一个时辰后中南门汇合一同前往鸿顺。
和颜大人告辞之后,步千雪就马不停蹄的往外走,出了大承门就到可以雇马车和轿子的地方雇了辆马车直奔家里。
起初她还不知道大承门出来一直往左走,再左拐的巷子这里有马车和轿子可以临时雇佣,不久前和督察院的另一个大人临时外出办事,一起来过才知道的。
她一般都是早上从家坐马车到大承门,然后去署衙办公或者去上朝,直到下午家里的马车才会提前一点来接她,不仅是她如此,其他的大臣无论骑马还是坐轿子也都是一样的,有时候免不了临时要外出,才衍生了这个稳定的雇车点。
不是他们舍不得让自己的马车、马和轿子在这里等着,而是朝廷明令不准长时间停放,否则上千名官员,所有交通工具加在一起整个大承门外的广场都不够放,而且卫生状况更堪忧。
考虑到这些情况,繁都落成使用后,华高祖就明令官员乘坐的交通工具不得长时间在广场停放,全城自家马匹产生的粪便等要自行解决,一旦乱拉被官府的抓到就会被罚重金,所以官员中坐轿子的最多,其次是马车,骑马基本上很少。
轿子不贵,贵的是轿夫,要买还要养,现在的步千雪根本养不起,所以只能坐马车,马的屁股后面会绑定一块布用来接马粪,有马车的人家都是这样做的,进城的马车没有这块布的话直接进不来。
骑马的话完全无法保证马匹不乱拉粪便,所以整个繁都很少看到骑马的,一旦有必会成为巡逻外禁军的重点关注对象,被罚只是迟早的事,高中跨马游街这类官方活动,也都有扫的随行跟着,以便随时清理干净。
华国人基本上都很爱干净,特别是繁都的卫生环境更是首屈一指,这也是石忞每次出来看到街道干净整洁的根本原因之一。
步千雪从马车下来的时候,守门的两个下人一脸惊讶,但还是迅速上前迎接,“少主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
“一会我就要离开,去把祖母、爷爷和娘叫到北房我有事和他们,让半月收拾好行李,一会和我一起走”步千雪直接越过两人边往里走边吩咐道。
“是少主”两人领命后快速朝院子里跑去。
现在这个院子已经住了半年多,虽然没有以前的步府大,但是比之前她娘租的那个好很多,房租自然也是贵很多,俸禄没按月发之前,她每个月都得和其他同僚拆借才能保证家里的开支运转。
她曾提议遣散家里一些下人,可惜她祖母、爷爷和娘都不答应,日子过得紧巴巴,一个月到头只有几顿有肉,眼看着娘他们一天比一天瘦,她即着急又无奈,即使借了钱拿给娘,她也舍不得乱花。
直到年初俸禄按月发,特别是涨俸禄之后,情况才好起来,而且受陛下遣散宫侍节约开支的影响,她娘于两个月前主动遣散了部分下人,现在家里主仆加在一起也不过才十六人。
虽然家里只有她一个人的俸禄,但现在已经足够家里开支,每个月还能有一些结余,家里的钱也都是她娘管着,起初她还操心下借钱维持家用,现在已经攒了些钱还给别人。
就一进的院落,没一会步千雪也走到了北房,院子坐南朝北,北房即是正房,也是院子里最好的房子,是她祖母和爷爷在住,她娘住在西厢房,她住在东厢房,下人们,女的住在后罩房,男的住在倒座房。
院子里种的有两颗桂花树,去年刚搬进来的时候正是桂花时节,整个院子都能闻见淡淡的桂花香,院子正中间有一座人高的假山,假山下面就是一个的鱼塘,她祖母和爷爷在里面养了几条金鱼,每次路过,她都能看到金鱼悠闲遨游的样子。
本就在北房的祖母和爷爷已经得到消息,看到步千雪便一脸焦急的上前问道:“千雪,你一会要去哪里啊?”。
姜丽得到消息的时候正在房里给步千雪做衣服,刚裁剪好还没有动手绣,得知女儿一会要离开,连忙放下手里的活出门,就看到身穿官服的女儿已经快要走到北房,连忙追了上去。
“和谁去?去多久啊?”已经两鬓斑白的爷爷也着急的问道。正好被紧随而至的姜丽听见,“千雪,这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要离开,是不是你惹怒了陛下被贬了?”。
祖母和爷爷现在总算是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脸色红润有精神,步千雪很高兴自己的俸禄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却被她娘的话惊讶的差点不出话,不就是离开一段时间而已,怎么就变成被贬了?
她娘还真是该多想的时候不多想,不该多想的时候比谁都想的多,哎,有这样一个娘有时候也是蛮操心的。
“祖母、爷爷、娘,你们别担心,我是和颜大人一起去鸿顺办案,而且是奉陛下的旨意,快则几个月,慢则一年半载就会回来”步千雪耐心的向他们解释道。
回来的路上就花了快半个时辰,从家里去中南门最少也要一炷香的时间,她最多能也只能在家里呆一炷香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祖母、爷爷和娘在叮嘱她,因为她从来没出过远门。
知道她只算带半月和车夫去鸿顺,祖母他们都不答应,硬是让她再带两个年轻的当跑腿和保护安全,祖母、爷爷和娘在这件事上铁了心,她想不答应也没用。
她总觉得自己在祖母他们眼中是可以让人放心的,结果这次出远门她才知道他们有多不放心自己,不停的叮嘱,一会要带这样,一会要带那样,要不是半月他们收拾好来催促,估计她娘还能很久。
临走的时候她娘还拿了十两银子给她,家里都是娘在理,她每个月的贴己钱基本上很少用,已经存了几两银子,她不想要,家里用钱的地方比她多,这次是公差,吃住都在驿站,用不了什么钱,可无论她怎么,钱还是塞在了她的手里。
在祖母、爷爷和娘担忧而又期盼的眼神中,她心酸的上了马车,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的远行,之前要去鸿顺的兴奋也被思念和未知所取代。
当猜到要去鸿顺的时候,她是既兴奋又高兴的,因为她从来没出过远门,去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繁都郊外,她想看看书上写的海是什么样子。
可惜高中之前忙着读书,就算她想去,母亲和娘也不会同意,高中以后,身兼要职,为人臣子,在其位谋其政,她又怎可随意离开?
这次公差前往鸿顺,必定困难重重,封疆大吏和功勋贵族肯定已经收到风声有所准备,不会轻易就范。
她带着四个随从赶到中南门的时候,颜一诺已经在哪里,她带了6个随从,也是坐的马车,跟随出行的衙役分列前后,最前面的举牌子鸣锣开道,后面的主要负责防卫。
她正准备下车去向颜一诺行礼,颜一诺的随从就来传话了,让她的马车跟着她的马车一起出城,抓紧赶到下一个驿站落脚。
华国共有两条母亲河,一条位于北方,由西向东,浩浩荡荡,称为北江,一条位于南方,西起布拉克,东至会风省,孕育了如今的华国文明,南江不过繁都,但离繁都也就一日路程,而鸿顺正好位于南江下游地区。
晚上落脚驿站后,步千雪就建议走水路,正好和颜一诺的算不谋而合,因此两人第二天就改成了走水路。
在文宣殿的石忞接见了左、右史官,左史官记言行,右史官记大事举措,她皇祖母的断代武宗史天福元年拿出的初稿,天福二年定稿,原稿放于浩海殿,誊抄版共十本放于翰林院,以供后世瞻仰。
断代史记载起源于前朝完善于今朝,所以从华高祖到她的母亲石暄穆宗,只要皇帝驾崩后,左、右史官就会合在一处编撰,这次他们就是拿穆宗史改后的初稿给她定夺。
虽然有初稿和定稿之分,但并不代表历史是她这个皇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本朝英宗不满意史官写的道宗史,让他们改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最后杀了好几个史官写的并没有任何改变。
她不是英宗,她没有英宗维护母亲的那种急迫心里,而且她更喜欢的是实事求是,这里的史官历来都是以记录公正真实为宗旨信仰,就算杀了他们,他们也不会改,而且还成全了他们的名声和信仰。
先帝断代史写成后呈给她看,不过是走过过场,她能改的也不过是字句、表达方式和一些可有可无的事,穆宗只在位三年多,比起武宗上百页的断代史书,她的只有五十页不到,记的很客观,从头看到尾就没干过几件好事。
确定字句都没有任何不妥,无关紧要的也都删除之后,石忞就把穆宗史定了稿,让他们拿给翰林院照例誊抄十份放在翰林院,誊抄好以后再将原稿放入浩海殿。
凡秋来报颜一诺她们已出城时,已是酉时,而她们出城的时间大概是未时,步千雪一同前往的事是她同意的,下朝后没多久颜一诺就为这事求见,的合情合理,她没有理由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