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石忞又接见了早上翻到牌子的几个大臣, 并做了对应安排,这才继续批阅密信和奏疏,最近各地奏疏颇多, 多是报告雨势的。
最近一个月全国各地像买了雨季包月套餐一样,不是这里下雨就是那里下雨, 一直没停过,北江中下游地区已经造成范围洪涝灾害,南江中下游亦不远矣。
自她登基以来, 得上天庇佑,国内风调雨顺, 几次战争也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虽然有损失, 但于大势而言并无大的影响, 再加上她大力整顿吏治,实施新政,总体也算政治清明, 五谷丰登百姓殷实。
虽然这几年也发生一些的洪涝或者旱灾,但范围并不大,持续时间也不久, 连疫病都未引起就结束了, 所以近几年,无论是各地官员报上来的密信、奏疏,还是暗言收集的信息,都是百姓衣食皆有,勤劳者丰衣足食,致富者亦有不少。
最主要的是,现在的孩子还有了书读, 因为盐铁官营,再加上商税关税的适当提升,这两年国库殷实,除去军需、行政等日常开支都还结余不少。
正好她们大婚节约的钱也投进了教育,于前年低建成了现在的武道学院和医道学院,并在步千雪启示下改革了现行教育制度。
步千雪作为士族出生的繁都人,主要的学习方式全靠私下请老师,因为她母亲觉得那时候的官学已非以前的官学,去了不过混日子,而他们这些长辈想的又是望女成凤,所以只让她在学院那边挂了个名。
一年到头也就去几次点个卯,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在家学习,这也是她没什么同龄好友的根本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双亲管得严,否则当初她也不至于狠下心离家出走。
因为参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多,请的老师自然也多,所以花销也是颇大,起先她是不知道的,后来母亲被抓入狱姜丽才私下悄悄告诉她的。
不用姜丽再详,步千雪就明白了,母亲贪污的钱可能大部分都花在了她身上,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她被迫承担起这个家的时候都觉得压力颇大,何况母亲在时,养的仆从更多,又还要管她衣食住行和学习,开支不可谓不大。
而那时候的官员俸禄并不高,加上还得孝敬上面的朝廷的,种种压力扛下来,她母亲好像除了同流合污跟着贪以外,也没有其他办法。
若母亲不贪污就不会坐牢,若不坐牢也就不会给有心之人可乘之机,到底,母亲的骤然离世,她是有责任的,她即自责又难过,所以她守了三年的孝。
哪怕这三年间她和石忞同床共枕几次,还一起泡过温泉,但终究没有进展到最后一步,不是她不想,也不是石忞无欲无求,而是她决意为自己的母亲和皇奶奶尽这最后一次孝心。
她一个士族出身的人,读书都这么困难,花这么多钱,可想而知,一般人若想走科举这条路实现鲤鱼跃龙门,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和钱财。
正好那时候石忞有想法要建医道学院,又把这个想法跟她了。她也明白石忞的苦心,毕竟从古至今全国医资力量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无论前朝还是本朝情况都差不多。
而要想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光靠现有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太医院的范围授业是根本不够的,只有建立学院大范围招徒授业,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大夫。
建立医道学院的心思两人是一致的,顺道便把武道学院的建立也纳入了探讨范围,光靠行伍提拔起来的武将和投笔从戎的武将不确定性因素太大,若想实现军武强国,便只能大规模培养专业的军事人才,建立武道学院便也势在必行。
而华朝当时的教育制度又无法匹配即将新成立的两大学院,也没有武举和专业的医官考试制度,所以教育改革也迫在眉睫。
为此石忞把礼部尚书马杰、吏部尚书段云洁、太医院院长吕建一和翰林院院长大学士和宗人令石思河召集到文宣殿连续商议五天,步千雪亦从头到尾参与。
这也是步千雪和石忞定亲后第一次光明正大的参与议论政事,马杰等人当即抬出祖训劝谏,皇后不得参政,石忞不予以采纳,这只是集众所长的议论,算不得参政。
见陛下铁了心,他们也尽了臣子的本分,马杰等人便没有再劝,别人不知道,他们还不知道陛下对皇后有多喜爱看重吗?
众人秘密商议了五天也不过才拿出一个大致章程,有了雏形,下一步就好办多了,石忞便把起草章程的事安排给了主管教育的礼部,吏部翰林院等几个参与的部门为副,其余各部门各府衙协助。
去年初正式颁布了《教育律法》,原本只招收勋贵士族正五品及以上长女长子、各地品学兼优生员和藩属国派遣学员的以文为主的明道学院,改为招收通过入学考试的在都正六品及以上勋贵士族长女长子、各地品学兼优生员、有举人功名者和藩属国派遣学员。
意思是原本有对应身份的直接就可以读明道学院,改革后便必须通过入学考试才能就读,考不过,就算有这些身份也不能入读。
武道学院以武和军事为主,而医道学院则以医术为主,要入学就读,就得和明道学院一样先参加入学考试,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参加入学考试,从府学部直升上来的就不用。
原本的县学和省学制改为四学制——社学部、县学部、府学部和大学部,社学部学制六年,其中三年免费教育,三年自费教育,凡六至十岁学龄儿童皆可入学,免费教育有适龄孩子的家庭必须送孩子前往就近社学就读,自费教育则采取自愿原则。
全国各乡镇按人数比建立社学,人多就多建,人少就少建,但每个乡镇最少要建立一所社学,费用朝廷承担三分之二,所在地衙门承担三分之一。
县学部建在县城内,学制三年,由原县学改建而成,修缮费用朝廷和地方个承担一半,社学部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按一定录取率进入县学部继续学习。
县学部毕业考试后成绩合格者发给县学部毕业证,年龄符合、政审条件符各项都符合的当年毕业者可参加秀才功名考试。
县学部品学兼优毕业者可按一定录取比率进入读所在省的府学部学校,府学部建在省府内,也是三年学制,所学科目更专业化,分武系、文系和医系,府学部毕业考试合格者即可获得府学部颁发的毕业证书。
若学员各项条件都符合的话,毕业当年可以参加举人功名考试,学医的可参加当年初级医官考试。府学部由原来的省学修缮而成,费用由朝廷和地方各承担一半。
府学部品学兼优的毕业者可按一定录取比率升读所在省的大学部和繁都的三大学府,地方的大学部建在省府内,费用由朝廷全部承担,三大学院则建在繁都城内,新建及修缮费用亦全部由朝廷承担。
幸好之前收回来的十六座王府,都在各省省府内,又都已按学院修缮改建并投入使用,倒是让朝廷因此省了一大笔钱,也算这些王贡献了一点。
大学部学制四年,地方大学部和府学部一样分文系、武系和医系,而明道学院等三大最高学府则因专业性更强,明道学院和武道学院文武兼有,但各有偏重,而医道学院只有医系。
凡通过大学部即各大学院毕业考试的毕业生,符合各项条件的当年毕业生皆可参加进士功名考试,学医的可参加中级医官考试。
高级医官考试由太医院主持,三年一次,必须取得中级医官证并合格行医五年后方可参加,而初级医官考中级医官则不用行医,但必须取得初级医官证并当药童三个月。
并开创了武举,考试流程和文举一样,但是考试内容由差别,主要是为朝廷选拔优秀的武将和军事人才。
自此便有了学历一,县学部合格毕业的相当于秀才学历,府学部合格毕业相当于举人学历,大学部合格毕业相当于进士学历,但也只是相当,不代表从这些学校毕业就取得了这些功名。
想要取得对应功名和医官证都必须参加国家主持的统一考试,只有通过了方可获得对应功名和证件,但为了不击学员的积极性,毕业当年特别优待,即凡合格毕业的学员皆可参加对应级别的功名考试,哪怕没有取得之前的功名,但也只限这一次机会。
比如府学部当年合格的毕业生就可以参加当年的举人功名考试,哪怕毕业生之前并没有取得秀才功名,大学部亦以此类推。
各校生员皆称呼为学生或学员,上学和官员一样,上五休一,节日休当天,大节日连休三天,一年结束自动上升一级,为了防止浪费教育资源,学生不可留级、不可重读,毕业考试结束后必须离开。
考得好的可以继续升学到对应学校就读,考不好的可以就业,也可以自己在家自习,只要各项条件符合,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意思是一个学生哪怕只读了三年免费教育,到了年龄,各项条件也符合后,也可以自己报名参加秀才考试,取得秀才功名后可参加中意的府学部入学考试,也可自学参加下次举人考试。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钱安安心心好好读书,所以学历制科考和在野科考算是互补,也给百姓另一个可晋升的渠道,不至于不读书就出不了头。
就算是卖身为奴、犯罪牵连或俘虏后代等奴仆最底层的贱籍,也可享受三年免费教育,若恢复平民身份,亦可参加科举考试或医官考试。
让华朝比较死板的勋士平奴四大阶层能够流动起来,最底层的不至于不见天日,最高层的也不至于皇帝老大他老二的有恃无恐。
阶层流动起来,社会才健康,华朝才能活的更久。
到底“四学制”不仅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和适应科举,更是科普教育,降低文盲率,只有教育发展起来,科技才能创新,生产力才能更好发展,文明才能更灿烂,更好的传承下去。
这些话石忞没对马杰他们,但是跟步千雪了,步千雪没她想的那么远,但是能给下面的人一个上升的通道,确实再好不过的,毕竟人得有盼头,若毫无希望,那谁还会去努力
有宫侍来禀报,路关初走了出去,没一会便回来了,见石忞停笔的空隙连忙禀道:“禀陛下,中宫差人来问,在文宣殿与您共用午膳可否?”。
“雨停了吗?”石忞抬头问道,好像有一段时间没听见雨滴声了。
刚出去过的路关初回道:“未停,微臣刚刚出去外面还在下着雨”。
石忞原本含着期望的眼神黯淡下去,继续书写起来,半响才道:“让中宫别来了,你安排一下,我一会就过去”。
“是”路关初领命下去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