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番外一

A+A-

    天福十年初, 在众多省级地方官近几年陆续多次奏述压力大事务多的情况下,石忞不得不将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刚接到类似的几封奏疏时, 她也思虑过, 并私下与步千雪和重臣多次探讨过。

    她还有一种想法, 觉得是地方官能力太差, 这么点事就喊累喊苦,却没想到发展到现在会成为普遍性问题。

    问题宜解决不宜积累, 便于今年正式将此类问题提上了日程,经过近两个月的多次集中商议、派人实地考察和博采众长,石忞最终决定适当改革地方官制, 用增设地方行政级别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新政改革后,政令繁而重,事务多而杂,而且是一条接一条的,对地方官尤其是省级官员的来,确实压力比较大, 因为一个县最多也就管十四个乡镇,但一个省却最少要管三十个县。

    也难怪大部分省首、省丞等省级官员深感身心疲惫,有甚者更希望能早点告老还乡, 还想干的就多次委婉上书希望朝廷能增派官员到地方。

    其中上书次数最多言辞最恳切的要属方和和丰柚,不变建功立业成就功名利禄初心的方和,能力确实有一些,但却不足以应对改革形势下的一省之治理, 为了不影响改革进度,石忞慎重考虑后同意了他的请求,给他派了个能力很强的省丞。

    至于丰柚, 她原本以为去地方是掌实权又轻松的差事,尤其是监察类的言官那更是轻松中的轻松,但事实上却事与愿违,完全不是她想的那个样子。

    去了地方才知道,华右区督察史确实是有实权地位也高,但事情也多啊,他们不仅要督促陛下交办的事,还要监察整个华右区的所有文武官员,有无异动,有无贪污受贿,有无渎职不作为等。

    虽然官员本身也有监察同僚的义务,但是人就讲情面,尤其是关系好的,基本上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主要还是得考他们监察。

    事多就算了,她手底下的人要是够多也能忙得过来,可事实上确是人手不足,满员的情况下都只能刚刚够用,何况还没满员,为此她没少上书。

    石忞被她烦得要死,其他督察史都没什么事,就她一天事多的很,都不太想搭理她,但被她烦得没办法,最后还是给她把人配备齐了,上到佐官下到胥吏都给她配满员,此事方才算结束。

    丰柚倒是不想就此结束,她还想要更多的人来帮忙办事,奈何石忞也有自己的难处,凡是她要人的密信和奏疏直接都留中不发了。

    除了个人能力的原因,也还得考虑到地方贫富差距,富饶的地方人口多事也多,偏僻的地方人烟稀少,事自然也少,所以除了下谷省以外,其他确实有必要的省府,只要他们上书,石忞也会增派一两名得力官员,起初效果是很理想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务的持续增多,效果也开始慢慢下降,或者一直保持一个速度后,也就不觉得快了。

    为了激励和安抚地方省级高官的干事热情和情绪,石忞按近三年来的考核结果,对政绩显著的省级高官给予了适当的赏赐,以示嘉奖。

    如此一来,事情倒也能推着走,但没受到嘉奖的心里就有些想法,虽然他们办事没那些人漂亮,但也是累死累活,苦劳一点也不少,所以哭诉的奏疏反而多了起来。

    随着同类奏疏越来越多,石忞不得不高度重视起来,若只是一两个地方有这方面问题,那可以是少数,但如果大部分地方都有这种问题,那就是普遍性问题了,必须解决,否则早晚成隐患。

    经多方面考量后,石忞决定增设州、镇两级行政单位,州级位于省和县之间,一般3-8个县为一个州,一州长官为知州(副四品),佐官有同知(正五品),州尉(副五品),学道(正六品)等。

    镇则为最低级行政级别单位,在县之下,村之上,一般8-14个村为一个镇,彻底破了历代皇权不下乡的固定传统。

    原本镇村为封建社会的底层自治机构,即里长轮着当,村中的村老和三老由百姓推选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乡镇一般则由乡绅兼任镇(乡)老和三正(赋正、役正和教正),职责都是协助县令征收赋税和统计田亩人口、解决矛盾纠纷、防盗、防火、出具到县里办理文牒证明等。

    而且历朝历代,无论是镇老、三正还是里长等都是没有俸禄的,级别也是不入流中的不入流,但还是有大把的人争着当,只因灰色收入非常可观,有甚者还欺上瞒下为霸一方。

    其实,每个朝代开始的时候镇村的管理都还算可以,毕竟都是百姓们真正推选出来的,所以也会为民着想,但越到后期就越变了味,尤其是那种一姓一族为一村的,基本上一个人既是族长又是村老,几乎就成了一宗一族一姓的一言堂,而且还是明着世袭众人也拿他无法的那种,推选也就成了书面落实。

    石忞刚登大宝的时候不少村就是这个样子,经过这几年新政改革的严查和压,虽然有了些改善,但终究治标不治本,若不从根本上根治,不定她百年后没多久就能很快死而复生。

    如今正好有增设州级的想法和算,便索性也参照上一世的行政级别把镇级也增设了,但人员配备肯定不能过多,不然经济压力大不,也容易好心办坏事。

    增设镇(乡)一级行政级别后,镇(乡)老改为镇长,既一镇之长(正九品),由朝廷任命,赋正、徭正和教正各一人(胥吏12级),新建镇级办公署——镇公署(三间房),原权责不变,还管理各村的村长和里长。

    平常,一镇所有事物皆由镇长等4人处理,村长、里长协助,但无审案等司法权,只可协助县里;忙时或特殊时期可按程序向上级县令申请衙役支援和申请征用些许百姓。

    而村老也改为村长,村长和三老(赋老、役老和文老)任由村里百姓推选德高望重之人,但4人由原来的什么都不享受只有名,改为享受免8亩田土赋税,任职满一年后方可享受,去世或卸任后任享受一年,以示抚恤,之后不再享受。

    里长任由户主按顺序轮流当,一年轮一次,任里长当年可享受免5亩田土赋税。

    之所以定这个免田土赋税数,也不是石忞和大臣凭空想的,而是根据多地考察所得,多方思量所设,还因华朝有一首众人皆知的民谣“十亩田土,一头年,一家温饱有盼头”。

    随着州级行政级别的设立,科举考试和就学等也不得不做了适当的调整,县试变成了州试,而府试从此之后只能称之为省试,之后的会试等如旧,并没无变化。

    而原本设在省府的府学改为设在州府,原本的府学校址改为其他需要的用途,如仓库、府衙等,如与大学部紧邻则直接与大学部合并,府学和州衙修建资金由朝廷负责五层,省级负责三层,州级自行筹集两层。

    镇公署修建资金由朝廷负责五层,县级负责五层。府学最迟两年内必须建成并完成学员转移;州衙一年半内必须建成并投入使用;镇公署一年内必须建成并投入使用,时限皆以当地衙门接到公文之日算起。

    相关文书旨意下达完后,石忞还特意给督察院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们在未来两年着重督察州衙、镇公署和府学的修建及相关资金使用,有违规贪墨损公肥私者一律重罚。

    没增设州级行政级别之前,一个省最少要管三十个县左右,若按以前的休闲工作进度,也还好,但自从行政改革后,事是一件接一件,任务也越来越重,还有九区督察府的监督在虎视眈眈,也难怪他们近两年连连叫苦了。

    所以新增州级行政级别的政令一出就受到了整个官僚体系,尤其是地方官的大力支持,因为这样不仅减少了省级管理层的工作,还给大批地方中低阶官吏乃至朝廷中低品阶官员提供了大量上升机会,真是众人喜开颜啊。

    就连石忞也是高兴的,因为州和镇的增设算是补齐了地方官的体系,也增加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更重要的是她近几年招揽的人才和储备的进士、举人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担任实职了。

    无论要发展还是要做什么,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网络四方人才,除了起于行伍的武将、科举入仕的文武官员和勋贵外,石忞出的招揽贤才政策也一直在执行,直到去年储备人才趋于严重饱和状态,才暂时暂停。

    所以这些年整个华朝上下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也是新政改革能得到行之有效执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你不愿意干,有的是人愿意干。

    登基这十年,因为上天给脸的风调雨顺和在石忞的支持下,商品经济得到不断发展,整个华朝也是一片欣欣向荣,可治理贪污却仿佛没有尽头,时不时总会冒出一两个来当典型,还有官员上书建议高薪养廉。

    高薪养廉倒是个好主意,但是怎么才算高薪?以现在官员胥吏的俸禄来,就是最低级的12级胥吏一年的俸禄也是一般五口之家一年用度的四五倍,还不算高吗?!

    因此,奏疏被石忞留中不发,但趁着这最后一波的改革之机,石忞还是决定在年底之前出个奉公银制度,类似于现代的年终奖,根据一年的各方面考核结果酌情进行发放,正一品足额为500两,按品级逐级递减,最低的胥吏十二级足额为10两。

    政绩特别突出的官员年底还另有赏赐和褒奖,但为了避免吃大锅饭,担任虚职的官员和无实职的勋贵不享受奉公银。

    根据现行的考核办法,官员们想拿到足额的奉公银是很难的,但要想一文钱都拿不到也很难,反正宗旨就是干的越多越好的拿的也越多,反之越少,也算是激励福利了。

    好友唐禄和卜鑫铭的婚礼,步千雪是真的很想去参加,因为当初她和石忞大婚,唐禄都千里迢迢赶来观礼,还因为事务繁忙只来得及匆匆见了一面。

    但石忞却什么都不准她去,理由跟不要钱似的往外蹦,什么路太远了,天太冷了,那么多天不见你我会疯的等等,只有她想不到的,没有石忞不敢的。

    因为石忞的极力阻止,她最终还是无法成行,只能派内官携厚礼前往祝贺,另外还写了封道贺信,既表祝贺也了表歉意。

    随着冷空气的侵袭,天一天比一天冷,石忞却一天比一天晚归,昨天两人用完午膳后,石忞就去了兵铸厂,到现在都还没回来,早膳午膳都是步千雪自己一个人用的,亏得今天休沐,不然早朝时她还得找个借口。

    已经习惯了两人一起用膳,石忞突然没在,步千雪还有些胃口不佳,都只略微吃了一点就放下碗筷了。

    眼看年关将至,太后文昱见两人对生孩子的事任是一点都不急,心里跟着急上火似的,便着为民祈福,实则求娃的借口去了贤良观住,估计没个十来天不会回来。

    所以从昨天下午到现在整个偌大的皇宫就只有她一个主子,奏乐,石忞不在,没兴趣,麻将,太后不在,也没兴趣,找了两本平常爱看的书也因为心情烦躁看不进去。

    石忞昨晚在哪里睡的?为什么到现在都还没回来?心里想的全是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根本静不下心来,想找个人去把石忞叫回来,都找不到。

    下次无论如何她也要跟着去一趟,认个门认个路也好,不然今天也不用在这里干等了,直接找到兵铸厂去。

    倒不是石忞不跟她,或者不让她去,而是石忞每次去最多也就半天,她也就懒得跟着去,毕竟她对武器之类的并不感兴趣,还不如在宫中做些自己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