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喜事

A+A-

    一连数个晴天,河堤的建造也逐渐进入尾声,工期加紧赶着,总算在新拟定的府试日子前完工了。

    考生们犹如迫不及待下汤的饺子,在盛夏吱吱的蝉鸣中冒着腾腾热气涌入考场。

    与他人的迫不及待相比,杨瑾的迫不及待则有些不同了。在军营时还好,能天天与冯知春见面、话,等一回到府城,冯知春以“不能扰你学习”为由,带着知夏、知秋和楚云先行回县城去了。

    杨瑾虽知此时当以考试为重,须得忍耐,但到底有些不安——毕竟被拒绝的往事历历在目,他生怕冯知春回去“好好地”想一想,又拒绝了他的求娶。

    思来想去,他还是叫赵丰带着他的亲笔信回中周县,请县令尹大人与县令夫人姚氏做媒,速速把这门亲事敲定下。

    姚氏本就极喜爱冯知春,对冯知春的终身大事自也十分上心。待看过杨瑾的亲笔信,她掩唇直笑,对着夫君趣道:“人又不会跑,他有何担心的,竟猴急成这样。我瞧你这宝贝下属将来是要被媳妇吃得死死的!”

    尹良正也笑道:“他们能成正果,自是件好事情。”

    姚氏抱起女儿,揉揉她的脸蛋问:“玲儿,可想看漂亮的新娘子?”听到女儿糯糯称“要”,她眉开眼笑地亲了亲女儿。

    杨瑾收到赵丰带回的信,似吃下粒定心丸,安心准备起考试。

    而在他备考和考试的期间,姚氏也麻利地操办起来。

    她提着彩礼登门问名时,王彩花与几位街坊媳妇子,正巧相约在冯家晾晒、腌制食材,一窝蜂地起哄,哄得冯知春满面羞红。冯知春没有家长,这群女人便自告奋勇当起家长,加入到准备的事宜中。也因着她们,冯家长女与杨大官爷的即将成亲的喜事迅速传开,大伙都当日要来凑凑热闹。

    马老爷捶胸顿足,相好的儿媳妇成了别人家的,叫他这几日对着儿子吹胡子瞪眼睛没有好脸色。。

    好不容易熬过三场考试,杨瑾简直归心似箭、马不停蹄,下了回中周县的牛车,他急急忙忙奔回新租的院。远远就见褐色的院门刷的油亮,门檐左右各挂一只大红灯笼,里头立着长亮烛,烛火光在白天尚不明显,晕出一块,向来往的人预告着屋主喜事将临。

    突然间,杨瑾就舍不得再往前迈出一步了。

    他驻足在门前,抬头望着红灯笼,心想道等成亲那日,门上还要贴大大的红双喜,要点十九盘的鞭炮,喜庆的红色铺天盖地,而他,就站在这里,翘首以盼他的新娘子……

    “吱呀——”

    院门突然自内开,断了杨瑾的幻想,他一惊,转头去看,面上有未收回的呆愣。

    若旁人看到,指不定心中惊奇:向来长得聪明模样的杨官爷此刻怎么透着股傻劲?定是自己眼花了。

    可开门的人却没顾上想这些——杨瑾看她面熟,应是与王彩花交好的街坊媳妇子——她此刻的神情与其是惊愣,更不如是惊悚,仿佛大白天活见鬼似的。

    杨瑾不太记得她姓什么,便双手合袖做了个见礼,道:“您……”

    好字还未发出音,就被迎脸面盖来的手掌卡在杨瑾的喉咙里,他被媳妇子兜头盖了结结实实一巴掌,脚步往后倒退几步,院门就“啪”的关上了。

    捂着头的杨瑾:“……”

    那媳妇子的声音隔着门传出来,慌慌张张的,“不是明日才回,怎么今日人就到了?”

    院里有人问:“你不是要出去拿东西,怎么又回来了。”

    “新郎官回来了!”

    “谁?”

    “哎!杨官爷!人就在门外头呢!”

    “什么?不是人明日才回吗?哎哎哎!知春,这没什么事,东厢房的东西还没收拾呢,你先去看看。”

    “这怎么办?新娘子和新郎官成亲前可不能见面。”

    “无妨,你声些,他们二人不知,也不算坏了规矩。”

    杵在门外头听的一清二楚的杨瑾:“……”

    不一会杨瑾也缓过神来,扶额笑了笑,自己太着急,反倒把别人吓着了。于是,当院里头的人再次推开院门时,门外哪有未来新郎官的人影呢。

    ……

    吉时吉日,转瞬即到。

    舒锦和身穿大红的喜服,端坐在自个屋的床边,由着楚云为她细细着妆盘发。

    屋外闹哄哄一片,左奔右移,一会就挪到新娘子这,门前眨眼间冒出好几个人影,喜气洋洋地晃动着。

    是喜娘、王彩花、知夏、知秋他们。

    不等喜娘开口,王彩花先火烧眉毛似地催道:“吉时快到,你们好了没有?”

    也不知怎的,冯知春妆容太艳,想重画,硬是把十分充裕的时间锐减到手忙脚乱。

    楚云手下未停,头也不抬,回道:“快好了!”

    王彩花瞧这俩半大的姑娘家慢悠悠的样子,顿时有种“皇帝不急那啥急”牙疼感,又催道:“外头可掐着时辰等放炮呢,你们慢了,后头也乱了,新郎官得急死……啊呸呸呸!”大喜日子什么死字!

    冯知春居然还抽空回上一句:“早嫁晚嫁,早晚要嫁,他急个一时半刻死不了。”

    众人:“……”

    好在楚云及时叫道:“好了!”,才将一切扭回正轨。

    花轿停在门外,从新娘的屋子到上花轿,这段路当由家中的父辈或兄弟背着新娘走过。冯家只余一个男丁——年虚十二岁的冯知秋,他的个头还没冯知春高呢。

    他转过身,略微屈膝弯下腰,朗声道:“姐,上来吧!”

    经水灾一事,少年好似洗去了些稚嫩,冯知春看着他窄瘦的背,突然心中感慨万千。

    冯知秋以为她觉得他个头,不愿让他背,忙道:“姐,我背的动!”

    冯知春浅浅一笑,双臂环上冯知秋的脖颈。冯知秋双臂一收力,稳稳将长姐托起,为了这一天,他私下没少练习。冯知春比他想像中的要轻,只可惜他个头还未长得足够高,走起路来还是略显失衡。

    “吉时到!”

    随着喜娘一声喜气洋洋的喧喝,十九盘的鞭炮被点燃,火星快速燃尽引线,“辟里啪啦”闹起来。

    原本杨、冯两家人丁稀疏,冯家还带着罪名,这场喜事是大办不起来的。但以冯知春讨喜的人缘、杨瑾的远近闻名,有尹知县保驾护航,街坊自发帮忙,这场喜事只是形式从简,热闹程度倒不比平常人家。

    灰蓝色的薄烟裹住众人喜笑颜开的脸,新娘入花轿,两个吹唢呐的吹着喜曲走前开道,王彩花、楚云等人在屋前抛撒喜糖,惹来满地的孩儿们滚。原本聚在冯家门口的人群,亦跟随着花轿涌向这对新人的新居。

    且将时辰往前拨些,再从杨瑾这边起。

    他与宗家断绝关系,自立家门,家中也无长辈。衙里的同僚道他年纪轻轻,哪知道娶妻的规矩,必当手忙脚乱的,便毛遂自荐、越俎代庖,给他当起了临时家长。

    于是乎,杨瑾虽早早起了,竖冠着服后,却无事可做,真真是个清闲十足的新郎官。

    他站在院门前,如他设想多次的那样,对着巷口翘首以盼。

    唢呐声较近,守在巷口的王炳喜气洋洋地回头道:“来了来了!”

    负责点鞭炮的孙宁立马正了正身,将手中的红线香点燃了。

    花轿刚在巷口露出一角,十九盘的鞭炮就辟辟啪啪被点燃了。

    冯知春头盖喜帕,再次听到鞭炮声,便知已经到了。喜娘不停着喜庆祝福的话,外头道贺声不绝于耳。

    轿帘掀开,她的心跳突然怦怦加快了。

    杨瑾指节分明的手掌朝上伸进来。

    “知春。”

    冯知春轻轻把手放进他的手里——像以往无数次那样。

    这一刻,她才真正意识到:她真的嫁了。

    拜堂当三拜,两家都无长辈,高堂座上由尹知县和姚氏代之。

    再接着就是四方宾客流水宴席,杨瑾也不知听了多少句恭喜,天色渐晚,众人才放过他,让他见新娘子去。

    后院,冯知春早等的腹中空空。她看向窗外的天色,也不知道杨瑾什么时候能结束前院的热闹……新房的圆桌上摆了四菜一汤两份主食,均出自百福楼,色香味俱全,飘香的气味快要馋出她肚里的虫儿。

    好在这儿她独大,倒没有传中富家官家那么多讲究,身边也没有丫鬟婆子们围着“监督”。在肚子又一次唱“空城曲”时,她再也挨不住,掀起红盖头,坐到桌边夹起一个豆沙包。

    豆沙包与她拳头大相近,白色的面皮中间一点红心。包子还热乎着,筷子戳一戳,便凹下一处,复回弹一些,可知咬下去是怎样的香软。

    冯知春把豆沙包直接破成两半,团在包心的甜糯香气立即飘飞出来,红豆沙呈软泥状,颗粒细腻,是经过耐心磨出来的。

    有这样的色、香,味道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正当冯知春直接上手掰开第二个豆沙包时,屋门“吱呀”一响,杨瑾踏着轻微的酒意走了进来。

    他们的屋子没有几进几室,寝屋、书房、会客三项合一,是以冯知春穿着喜服一手拿着半个豆沙包呆住的样子,就这么被杨瑾一览无遗了。

    冯知春:“……”

    杨瑾:“……”

    作者有话要:

    最近看完p大的《有匪》,发现里头也有个角色叫杨瑾……【捂脸】还好俩角色一黑一白……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