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练军2

A+A-

    “大同、宣府能挡得住吗?”

    一切的谋略,都是基于实力。

    以正和以奇胜。

    其实大部分的战争,都是堂堂正正,以强大的实力战胜对。正所谓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比拼的就是综合实力。谁的综合实力强大,谁就能够获得胜利。这才是战争的常态。

    在历史上真正以少胜多,那都是罕见的事情,所以才会被人久久的称赞,成为很多人研究的对象。

    西北地区要抗住蒙古部队,就要有足够的实力。

    别整的封锁了鞑靼右翼,惹怒了他们之后,还挡不住他们。

    “蒙古各部落之间纷争不断,平时战争也很多。特别是粮食不够的时候,部落之间的战争很是残酷。除非是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可以让各部落统一行动。要不然像巴尔斯博罗特济农的鞑靼右翼部落是不可能全员出动的。因为他还要防备其他部落的偷袭。对于他们来,相比起我朝,草原上的那些部落更加可怕。按照鞑靼右翼部落的实力,平时最多能够出动两三万人已经是非常多,已经几乎是全部落的实力。一般情况之下,估计也就能够出动一万人左右。他们想要出动更多的部队,除非是解决了周围其他部落的危险,要不然是很难有更多的部队。”

    “杨卿的意思是,大同、宣府能挡得住?”

    “是。”

    杨一清点头。

    道:“皇上,大同、宣府都是军事重镇。蒙古部落想要靠着一两万人,就要打下大同、宣府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些地区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蒙古部落的袭击,而是自身的问题。”

    “杨卿,直接。”

    “皇上,边军最大的问题,还是出现在目前的卫所制度上。臣总制三边军务的时候,了解过边军的情况。这些地区的卫所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卫所屯田情况最成问题。卫所世袭军官和当地官员勾结,侵吞军户屯田,数量之大瞠目结舌。陕西、甘肃地区的卫所,一半的军户屯田都被侵吞。边军大量的军户沦为当地豪强的佃户,甚至成为当地豪强的奴仆,导致逃亡军户情况非常普遍。臣在辽东的时候,当地边军的情况也是如此,不比甘肃、陕西那边好多少。军户屯田大量的被人侵吞,特别是卫所世袭将领,侵吞军户屯田最多。”

    杨一清直接出了边境地区最大的隐患。

    军户地位越来越低,也就是军人地位越来越低。

    本来朱元璋的想法倒是很好。以卫所制度为全国军队的基础,因为平时没有战争,就让这些卫所军户种田。可以让大明军队自给自足,不用朝廷给钱。

    开始的时候的确是不错。

    不需要朝廷拨款,只给他们拨了军户屯田的土地,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当时朱元璋还是相当得意的,自豪的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卫所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最大的问题就是,卫所军户都是世袭的。军户为世袭职业,一旦平民被征为军士,便世世代代为军籍。每个军户人家必须出一丁男赴卫所当兵,称作正丁,其他的子弟称作余丁。正丁死亡,要由该军户的余丁依次递补。若本户绝嗣,则要由同族人递补。

    军户承担的差役沉重,社会地位很低,基本上世世代代都没有出头之日。而卫所的那些世袭军官,生来就是卫所的领导。他们作为卫所世袭军官,本来就领导这些军户,后来就把这些军户当成是自家的家奴。和地方官员合作,侵吞这些军户屯田,把这些交给卫所屯田的土地变成自家的,然后让这些军户变成自家的佃农。

    这些军户本来什么都不能干,只能是种地打仗。田地本来是军队的,但被人侵吞之后,就变成了私人的。让这些军户给卫所高官种地,从一个良民,要变成别人的佃户或者是下人。

    他们怎么可能同意。

    结果是大量的军户逃逸。到了明武宗年间,全国军户逃离卫所的超过50万人。到了这个时候朱元璋制定的卫所制度,基本上已经分崩离析。

    更严重的是,当年朱元璋拨给卫所屯田的规模是庞大的。以不完全统计,全国卫所屯田的面积达到三亿亩左右。但现在还留在卫所的屯田,只有一半。被人吞进去一半,可以想象情况有多严重。

    “杨卿,你当时总制三边军务,难道没有处理过这些事情?”

    “皇上,边军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出现这种问题已有五六十年以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边军依旧是卫所制,边军主要军官都是西北地区卫所世袭军官。侵吞军户屯田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卫所世袭军官都参与进来。若处理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边军动荡,甚至是边军兵变。”

    杨一清开口解释。

    朱厚熜紧皱眉头。已经听懂了杨一清的意思。因为卫所制度,军队都是世袭的。只要是世袭的,那就容易出现这种问题。那些卫所世袭军官是侵吞军户屯田的土地,但在侵犯这些人利益的同时,这些世袭军官肯定也有自己的亲信。

    这些军官打仗的时候,周围必然都是自己的亲信。

    不仅仅是亲兵,就是他们率领的部队,大军官也都会是他们的亲信。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问题。明朝开国到现在一百五十年时间,也就是这些卫所军官世袭也有百多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这些卫所世袭军官,在卫所当中实力很强,关系是盘根错节。

    你要是清查他们侵吞军户屯田的事情,这些世袭军官怎么可能束就擒。不定就会在背后让自己的亲信闹事。边军所在的地方,那都是和蒙古打仗的最前沿地区。一旦他们出现任何的问题,就会给蒙古好会。也正是因为边军所在的地方太重要,朝廷对于边军出现的问题会非常谨慎,顾忌会比较多。

    杨一清虽然是文武双全的大佬,可是在没有皇帝支持的情况之下,也不敢动。甚至就算是有皇帝的支持,也不敢随便动。因此如果真动,激起了兵变,到时候追究责任,所有的责任都是杨一清的。砍头都不够,估计整个家族都要受到牵连。

    “可是不解决这个问题,未来边军问题会更多。”

    朱厚熜也是头疼。

    边境地区,一旦出现问题,那就是大问题。更不用朱棣把京城移到北京之后,北京离边境很近。一旦边境重镇出现问题,那么蒙古军队直接就威胁北京。

    军队,任何朝代都是最敏感的群体。

    朱厚熜虽然想要改变目前文贵武贱的局面,但朱厚熜是绝对不会把武将的地位提高到汉唐时期,绝对不会让武将变成军阀。甚至对于朱厚熜来,现在的文贵武贱的局面虽然要改变,但也仅仅是改变太过分的情况,整体的文贵武贱,文人朝廷的情况,朱厚熜是不会改变的。因为作为一个皇帝,朱厚熜相比起文臣,更忌惮武将。

    因为和文人相比,武将的威胁更大。

    看看现在边军的问题。如果是文臣出现问题,大可以把他们调过来,有的是办法解决他们。但那些在卫所根深蒂固的武将,处理起来就会问题很多。因为他们世袭百年,在原来的卫所,包括整个西北军方当中,肯定都是不停地联姻。光是这种联姻关系就非常复杂,有盘根错节的关系。

    他们要是造反呢?

    只要稍微勾结蒙古,那么整个边境都会出现问题。这样的事情,朱厚熜可赌不起。

    “皇上,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两个办法。”

    “杨卿,你。”

    “要么把边军调进来,之后解决这个问题。要么派遣强大的军队,压制边军,解决这个问题。但目前来,两个办法都无法实施,或者短时间之内无法解决。目前我朝战斗力强悍的部队都在边军,尤其北方地区的边军,是我朝战斗力最强悍的军队。想要用其他部队压制他们,目前没有这样的部队。至于调边军进来,没有正当的原因,朝臣不会同意。且一旦调入边军,边军作乱,问题就更严重。”

    “我要方法。”

    朱厚熜要的不是杨一清诉苦。

    朱厚熜要的是杨一清给朱厚熜出主意,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训练京营。皇上,想要解决侵吞军户屯田,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压制住那些边军。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京营的实力,只有京营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够压制住边军,才能够压制住全国其他的部队,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之时,京营就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够压服一切。”

    “整训京营。”

    来去,还是一句话。

    现在的大明国力下降太多,当年强横的京营目前堕落,根本打不了仗。要是朱元璋、朱棣时期,皇帝岂会担忧那些边军。那个时候的京营是大明朝实力最强大的部队,压服全国所有的势力。但现在却忌惮边军实力,很多事情都不敢做。

    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皇帝很多事情也做不了。

    但整训京营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非常困难。首先想要训练京营,哪里来的钱。现在大明朝的财政,哪里能够整训京营十几万人。杨廷和的“新政”推行顺利,也不过是让朝廷财政稳定下来,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富余,可以训练京营。

    而且现在时也不对。

    朱厚熜在朝廷上虽然已经占据了优势,但目前依旧是心翼翼。担心有些政策会刺激朝臣。如果整训京营,谁掌握京营权力,还真不一定。

    训练京营,朱厚熜需要出色的武将,但同时也必须要派出文官牵制。可是要派谁去?

    朱厚熜根基还是不足。

    什么是孤家寡人,那就是皇帝谁也不会信任。京营十几万人军队,整训他们之后,谁控制这支军队,这才是大问题。京营可是京城最大的部队。如此重要的部队,朱厚熜可不放心任何一个人。

    在没有保证的情况之下,朱厚熜是绝对不会轻易整训京营。一个强大的,不受皇帝控制的部队,还不如让他继续低迷。等朱厚熜实力更强一点,再好好训练京营。

    “这些事情朕懂了,朕还需要好好想想。至于这份关于马市的奏折,朕很是赞成。朕把这份奏折交给内阁,你和内阁其他阁臣一起商量一下,拿出更完善的计划。这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是关系到未来几年的策略,需要慎之又慎,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