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总结2
“市舶总司这边呢?”
朱厚熜看向了吴廷举。
吴廷举是以户部左侍郎的身份,担任市舶总司的总司长。市舶总司目前挂靠在户部名下,但却不受户部管辖,属于是一个独立的构。所以目前市舶总司的账目,和户部是分开的。包括市舶总司的关税收入,都是单独存放的,而不是放入户部太仓里面。
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
朱厚熜只是为了抬高市舶总司的地位,所以才让市舶总司自己管理关税。有了钱,市舶总司才有话的地位。等市舶总司地位稳定之后,他们的财务还是要转交给户部的。
其实朱厚熜对于目前六部都有自己的税收是不满意的。因为这样税收情况太复杂。等以后朱厚熜肯定是要把税收都汇总到户部里面。
吴廷举上前一步道:“皇上,这是市舶总司的账目。”
和户部的账目一样,都是简略了很多。
户部和市舶总司,那都是管理全国钱财的地方。不要是一年,就是一天都不知道要有多少钱进进出出。他们一年的账目,堆起来像山一样高。而且原始的那些账目,就算是给朱厚熜看,朱厚熜也是外行。
而且朱厚熜哪里有时间一一看。
因此户部和市舶总司给朱厚熜递上的,都是他们已经整理好的账目。弄得都是非常简略的账目,就是让朱厚熜知道一下户部和市舶总司的流水。
朱厚熜翻了翻。
而吴廷举则是给朱厚熜汇报,同时也让在场的其他官员听听。毕竟内阁阁臣也要知道市舶总司的情况。
“市舶总司在嘉靖三年总共发放了34份出海凭证,以及发放了42份专卖凭证。总共收入462万两,实收366万两,还有96万两待收。目前还在审核的出海凭证大约有260份左右,专卖凭证大约有300份左右。”
朝廷垄断的结果。
虽然朝廷开海了,但你想要出海做生意,还是要从朝廷这边拿到出海凭证才可以。没有出海凭证,就是走私,就是朝廷打击的对象。
而出海凭证一点都不便宜。
朝廷不是随便给海商发凭证,而是根据你船队的规模,发放不同级别的凭证。你的船队规模越多,交的钱就越多。一些大海商为了一个凭证,甚至要出好几万两银子。因为大海商中的船队规模非常大。
除了出海凭证,还有专卖凭证。海外过来的东西,不管是外面的海商带来的,还是出海的那些明朝海商带过来的,都不能随便在国内出售。包括那些海商,他们出海拿回来的东西,也不能在自家商行卖。只有拥有专卖凭证的人,才能够出售这些东西。
因此专卖凭证同样很贵。
看看朝廷才卖了多少这样的凭证,收入就超过四百多万,实收就有366万两。当然还有一些是赊账的,等他们出海挣了钱,才把这部分钱还上。这还是第一年的情况。
一旦出海真的挣钱,到时候会有更多的人申请出海,那么朝廷出售出海凭证会有更多的钱。其实海贸真的大发展,那么一年要出海的大商人,几万家十几万家都是常事。宋元时期,海贸发达,参与海贸的商家数都数不清楚。
不过这不是朱厚熜关注的。
朱厚熜想要知道的是,开海之后,海贸的收入。这才是开海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只有海贸发达,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海商参与进来。
“市舶总司下面目前有五大市舶司,几个市舶司的关税情况如下:金州市舶司今年的关税是23两,天津市舶司的关税是6640两,南京市舶司关税是4900两,泉州市舶司关税是24000两,广州市舶司的关税是4000两。”
“总共还不到十万两。”
朱厚熜皱眉。
朱厚熜本来还以为开海之后,第一年的关税能够有好几十万两。没想到第一年的关税收入,还不到十万两。虽然十万两也一点不少,但和期望相比就差了很多。因此对吴廷举道:“吴卿,不到十万两,这个和你承诺的三年六百万两相距太远。”
当然朱厚熜不是怪责吴廷举。
要不是开海,今年市舶总司哪里来的这么多收入。
这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有了这些银子,明年还能够办很多其他事情。但该给吴廷举压力,还是要给他压力。作为上位者,不能一味地软,要软硬结合。
“皇上,这是臣的责任。因为今年一直没能够确定完整的政策,导致开海拖延了不少。包括和海外商人谈判,时间也花费比较多。而且今年整理一些私人码头,控制海商走私方面,精力用的太多,也影响了海贸的进一步发展。再有就是嘉靖二年的争贡之役,也让倭国商人顾虑比较多,所以南京市舶司的情况清冷了一些。不过臣有信心,因为从下半年开始大量的海商出海,大部分都是往南走的。也有大量的海外商人开始来到我朝,倭国商人数量也开始增加。嘉靖三年市舶总司关税的大部分,都是年末两个月之内的收入。臣相信明年的海贸一定会有大发展,关税超过百万是必然的事情。”
“百万,只是基础。朕可是对于市舶总司寄予厚望。”
“臣定不负皇上期待。”
吴廷举舒了口气。
其实吴廷举是挺担心的。自从认识朱厚熜之后,吴廷举就知道朱厚熜这个皇帝可是财迷。看看那吝啬劲,历代明朝皇帝谁也比不了。登基都快四年了,都没有怎么花钱修筑宫殿。
在明朝皇帝当中,绝对是少见的。
因为之前的那些皇帝登基之后,第一个做的就是修缮宫殿。给自己住的地方修缮,修缮自己宠爱的女人宫殿,修缮自己儿子住的地方。反正林林总总,皇帝开支当中,修缮宫殿、修缮皇帝休养之地,是最大的开支。
一次普通的宫殿修缮,就是几十万两。稍微重要的宫殿修缮,那就是上百万两。皇帝内库钱不够,户部就要给钱。这是常事。
但朱厚熜不一样。
抠抠搜搜的,舍不得给自己修缮宫殿。登基之后,还没有在修缮宫殿上,花了什么钱。
当然这个只是对自己气。可是朱厚熜的气,除了给自己少花钱,而且完全是表现在外面的。看看重要的节日,本应该赏赐宗藩,赏赐大臣。以前赏赐的,有银子、有新衣服、有实用的上等木炭等等。可是朱厚熜赏赐的都是什么东西。
沉积多年的一些布匹。
都已经过时的东西。
能用吗?
就连加封外戚,长公主结婚,都是气不堪。
朱厚熜和吴廷举市舶司改革的时候,对于市舶总司是寄予厚望。当然自己也跟朱厚熜拍胸脯保证,三年可以给朝廷挣五百万。虽然卖出出海权、专卖权,的确是赚来了不少人。
但显然,朱厚熜更关注的是,市舶总司的关税问题。
今年的成绩其实有些难看。
不到十万两的关税。吴廷举已经是做好了被朱厚熜批评的准备,可是没想到朱厚熜并没有深究的意思。而且一如既往的支持自己。
士为知己者死。
吴廷举现在就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吴廷举本来想要保证一下,明年的市舶总司能有更多的关税。但还是保守起见,明年的关税能够达到百万。对于百万的关税,吴廷举是真的很有信心。
今年还是晚了。
各种准备工作进行,还有和各路商人谈判,真正的开海一直到八九月份。很多海商开始准备,然后出海,其实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有些还在路上。
还有就是嘉靖二年发生的争贡之役。
朝廷可是对那些倭国使团进行通缉,弄得倭国使团一直是心翼翼。虽然朝廷决定开海,但倭国商人还是不敢完全相信。因此一直派人和南京市舶司接触,想要听听朝廷是不是真的开海,朝廷不会因为争贡之役的事情,迁怒于他们这些倭国商人。等到得到了市舶总司肯定的回答,倭国商人才开始和朝廷来往。
这都是浪费了很长时间。
本来大明朝的时候,和日本、琉球、朝鲜方面的海贸是很庞大的。但因为争贡之役,大家都很心。
可是明年不一样。
明年市舶总司会继续卖出海权,海贸会进一步增加,出海的海商会进一步增多。还有就是那些来自海外的商人,他们得到中国开海的消息之后,准备货物来到中国,也是需要时间的。以及近在咫尺的倭国、朝鲜。琉球这些国家的商人,更是会蜂拥而至。
因此明年的海贸规模,必然超过今年十倍以上,甚至二三十倍都是有可能的。这一点吴廷举有绝对的信心。
“不错。”
朱厚熜一直在计算。
按照户部太仓和市舶总司的报告,今年光是白银收入就超过了千万两。朝廷白银收入这么高,只有后来张居正改革之后才会出现。不过张居正改革是,把土地税都用白银上交,就是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因此才会有那么高的白银收入。
但现在不一样。
现在大明朝的土地税,依旧是以粮食为主。还能够有这么多的白银收入,真的很厉害了。市舶总司的关税收入一旦增加,未来朝廷的白银收入,每年都有可能超过一千万两。
有了这么多钱,能干多少事情。
“秦尚书,朕看这里面有不少所谓的地方土特产,产量也不多。就这么点东西,朝廷收了和没收,看起来没什么两样。但这些东西征收却不容易,运输就更不容易。有些东西的产地远在千里之外,为了这点东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真的是得不偿失。你们户部商量一下,看看怎么简化一下这部分的税收。既不要增加这些地区的负担,但也不能收这些东西。收了也没什么用。具体如何改变,朕现在也摸不准头绪,你们尽快拿出一个办法。”
大明朝目前的税收体系还有很多问题。
实物征收。
有些地区,才几百斤的东西。但因为这是当地特产,税收当中就有这个东西,一定要征收。这点东西朝廷收了和没收一样。但为了征收这些东西,地方官府要出动,还要运输这些东西。问题是朝廷收这样的所谓东西,不是一个两个。
这个和朱元璋当年制定的税收方式有关系。
每个县,都指定他们必须要交什么东西。就像是工部要修缮宫殿,所需要的东西,那都是一个一个,从各个不同地方弄来的。而且都是直接对接的。刚刚开国的时候没什么问题。但到了现在,这么复杂的税收体系,行政成本太高,直接影响朝廷的运转。而且运输成本、储藏成本都太高,严重影响朝廷效率。
到了该改革的地步。
只是这个税收体系已经运转了很多年,想要改变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
“臣回去之后,定会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以前那种一对一的交税方式,必须要改变。户部要收回税收大权,不要弄的每个衙门对接一个地方收税,太复杂了。”
“臣遵旨。”
秦金接受命令。
朱厚熜转过头对内阁阁臣,道:“户部的家当,卿等今天都听到了。明年要做的事情多,每一个都要照顾到。内阁必须要罗列一下,明年要处理的事情。然后做一份明年朝廷开支的计划交给朕。以后每年年末都要如此,先统计一下家当。然后要做出第二年的计划出来。这是除了处理日常事务之外,内阁最重要的事情。费少保。”
“臣在。”
“内阁制定第二年计划的时候,一旦涉及六部,那么就让六部尚书和侍郎参会,一起制定第二年计划。然后把计划书拿到朕这边,等朕批准,就可以推行下去。以后这个要成为内阁惯例。对了,具体年末什么时候开会统计家当,什么时候讨论下一年计划,内阁也要拿出一个准确的时间。如果年末不行,可以换到年初。以后除非发生大事情,不然就在固定时间开会。”
“臣遵旨。”
费宏接受命令之后,朱厚熜开口道:“好了,都散了吧。吴卿留下,朕跟你谈谈市舶总司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