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铸币

A+A-

    “皇上,臣有负圣恩,请皇上治罪。”

    只剩下了朱厚熜和吴廷举之后,吴廷举立马跟朱厚熜请罪。

    皇帝给自己面子是一回事情。

    刚才人多,皇帝给了自己体面,并没有怪责自己。可是现在就剩下了两个人,吴廷举立马请罪,这也是给皇帝的一个态度。朱厚熜笑笑,道:“吴卿,关税的问题,朕不怪你。因为朕知道,做事情都不容易。可是你别忘记,当初市舶司改革的时候,有多少人反对。若市舶总司关税收入不增加,到时候朕没事,但你问题很大。”

    “臣不怕。”

    “好。朕喜欢的就是你这种豪气。”

    朱厚熜之所以器重吴廷举,就是因为吴廷举有能力、有眼光,更重要的是敢于任事,有足够的魄力。这个世界上不缺乏聪明人,不缺乏眼光远大的先知。但最后能够完成大事业的却少之又少。因为有些人的确有能力,有才华,有远大的目光,甚至还有雄伟的抱负。可是他们就是缺乏敢于任事的魄力。

    而吴廷举显然不缺乏这种魄力。

    “朕让你留下来,倒也不是为了市舶总司的事情。朕把市舶总司交给卿负责,就是信任卿的能力。朕是想要跟卿咨询一下,看看朕的想法能不能推行。”

    “不知皇上所的是?”

    “统一钱币。”

    朱厚熜出了自己留下吴廷举的目的。

    道:“朕知道,目前全国使用的各种钱币很多。有银子、有铜币、有宝钞,而银子、铜币也是各种各样的样式。每一种钱币都不一样,极大地影响各地使用,影响各地的认同。朕在考虑,是不是可以统一一下全国的钱币,以统一规定的钱币流通。”

    “皇上是想要统一铸币。”

    “对。”

    朱厚熜大喜。

    和聪明人谈话,就是这样好。朱厚熜才刚刚话,吴廷举就明白朱厚熜的意思。

    统一货币,这是国家控制金融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如果是汉唐时期,朱厚熜还不会关心这个。但到了明朝,特别是开海之后,未来大明朝沿海省份的商业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到时候大量的银子流入国内,一定会冲击现在的大明朝金融。

    因此朱厚熜肯定是要重现制定大明朝的金融秩序。

    而且朱厚熜也是眼馋铸币税。朝廷如果控制铸币权,那么每年的铸币税也不可能是数目。现在大部分铸币税,都让民间的铸币厂拿到中了。

    这东西朱厚熜也想要。

    朱厚熜作为皇帝,真的是一个财迷。

    每天考虑的都是如何增加朝廷财政,如何发展大明朝的经济。铸币税这么一大笔钱,朱厚熜怎么会放过。

    当然控制金融,控制货币发行权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控制了货币发行权,朝廷才能够做很多事情。不仅能够压制那些大商人,而且在朝廷缺钱的时候,还能够迅速的筹集资金。虽然这样会引起通货膨胀,但短时间之内,着急的时候这是最好的办法。

    “卿觉得如何?”

    “皇上,朝廷掌握铸币是好事情。首先铸币是非常挣钱的买卖。臣在广东的时候,也了解过这方面的事情。臣给皇上举一个例子。铸铜钱,每百斤铜料,销售后可得钱6000文,折合白银23两,如果是成色不好的银子能够达到25两。就算是白银有时候价格很高,一些成色很足的银子,折合白银也能够达到20两。而百斤铜料的成本价还不到白银十两,铸铜钱利润在一倍以上。这样计算,可以看出铸铜钱是多么挣钱的买卖。而且铸钱者若心术再坏一点,铸造次质铜钱,那么获得的利润就更高。一个型的铸币厂,如果只是铸铜钱,一年的利润都在千两以上。一些大型的铸币厂,一年的利润轻松超过万两以上。当然这里面的大型铸币厂,每年铸币也很难超过二十万钱。”

    吴廷举在地方当过官。

    对于这些真的很熟悉。立马就开始给朱厚熜介绍民间铸币的事情。

    朱厚熜听完之后,忍不住啧啧赞叹。果然铸币是一个挣钱的买卖,最少一倍的利润。一倍,什么买卖能比这个更挣钱的。难怪民间那么多铸币厂,就算是朝廷下令禁止,还是络绎不绝。这么高的利润,当然是前赴后继了。

    民间的所谓大型铸币厂,规模根本无法和朝廷的铸币厂相比。但一年的利润都能够有上万两。朝廷的铸币厂规模是这些铸币厂的几十倍。

    甚至做好了,几百倍都不成问题。

    这样的铸币厂不好好利用,那才是大傻瓜。

    吴廷举继续道:“还有一个是铸造银子。我朝湖广一带,盛产白铅,当地售价每担白铅为白银2两。那些商人把这些白铅运到广东,卖给出海做生意的商人,每担可以卖白银6两。海船把白铅运送到日本,每担白铅可炼取白银两。提炼剩下的白铅,再运送回国,每担白铅还可以卖白银五六两。这样一算,每担白铅出海一趟,去除那些成本,还可以净赚白银十两左右。而那些稍微有规模的海船,一次可以运输2000担到20000担左右。也就是出海一次,一艘海船利润在2万两到20万两左右。就算是一些吨位比较少的海船,出海一次都能够有几千两到上万两的利润。皇上,为什么开海之后,往日本出海的海商申请踊跃。就是因为他们看上了这样的利润。一旦我朝和日本增加贸易,其中白银贸易必然是最活跃的。”

    “嗯。”

    朱厚熜点点头。

    白银贸易是真的挣钱。

    一艘船,跑一次日本,竟然能有几万两,甚至是十几万两,二十万两的利润。这么高的利润跟谁去。当然真实的利润可能没有这么多。

    因为要交税,要给沿途的一些土匪交保护费,去日本也要交钱。

    可就算是把这些都去除了,剩下的钱那也是惊人的。

    嘉靖朝禁海之后,为什么东南沿海局势糜烂,倭寇遍地。其实就是因为朝廷断了海商的钱路。海贸的利润这么高,你不让他们挣钱,他们当然不高兴了。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这些海商当然是要跟朝廷拼命。

    “的确是利润高。这么高的利润,朝廷收上来是必须的。”

    “皇上,此事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朝廷之前也不是没有这样想过,也不是没有做过。只不过每一次动,都会引起民间的钱慌。只要朝廷宣布民间铸币厂为非法,他们铸的钱币不能使用的时候,地方就会大乱。那些民间铸币的,都是民间大富商。朝廷只要想收回铸币权,这些人就会把中的货币捂住,而且不是一两家,而是他们都联合起来捂住。会直接导致全国的钱慌。这种事情对于他们来,就是法不责众。朝廷就算是知道了,对他们也没有办法。总不能全都抓起来处理。”

    “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是若真有帝王相信这句话,那就是傻子。”

    “臣惶恐。”

    吴廷举站了起来。

    这种事情是能随便的吗。就算大家知道是这么一回事情,但对外谁能够这么。

    朱厚熜摆摆,笑着道:“吴卿,坐吧。朕看‘史记’,最欣赏的一句话就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贪权、有人贪财、有人贪名、有人贪色,这都是人之常情。虽然朱子‘存天理灭人欲’,但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个。若人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世界早就是大同世界,大家全都是圣人了。那些民间大富商对抗朝廷收回铸币权,就是因为朝廷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可以理解,但却不能接受。因为他们有他们的利益,朕看重的是朝廷、天下的利益。朕看的其实不是铸币那点钱,朕看重的是,朝廷掌控钱币铸造,钱币发行权。只有这样朝廷才能够明白全国到底有多少钱币流动,全国的发展如何。这才是朕准备收回铸币权的原因。若是任由这些私人铸币厂铸币,那么朝廷完全不知道全国到底有多少钱币,完全无法掌握地方的经济情况。”

    “皇上,您应该知道,朝廷发行的宝钞,现在是什么情况。”

    “吴卿,那你可知道为什么我朝发行的宝钞是现在的情况吗?包括宋朝的时候发行的纸币,虽然没有我朝宝钞这么夸张,但也是情况越来越差。”

    “臣也一直在考虑。”

    “其实很简单。流通的钱币,和全国流通的物品,应该是要差不多的,这样钱币价格才是最合适的,才能够体现那些东西真实的价格。若是铸造的钱币,多于全国流通的物品,那么就是宝钞现在这种情况。当然宝钞的情况是,印制的宝钞数量不是一般的多,而是实在太多,多的有些过分了,因此就差变成废纸。同样铸造的钱币数量少了,比流通的物品少了,就会是钱慌。朕仔细想过,甚至给这两种现象还起了名字。钱多了,东西少了,钱就成了废纸,朕叫他通货膨胀。钱少了,但流通的东西多了,那就是钱慌,朕叫他通货紧缩。现在我朝宝钞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没有任何计划,无休止的印钱,结果这些钱成为了废纸。看似朝廷占了便宜,其实朝廷威信尽失,丢掉了诚信。朕之所以想要统一钱币,朝廷收回铸币权,就是为了控制这个。只有朝廷掌握了流通的钱币有多少,才能够控制通货膨胀,或者是通货紧缩。朝廷可以根据全国的发展,按照一定的计划铸造钱币,而不是盲目的瞎铸造。其实这些都应该是有专门的人研究,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如何保证铸造的钱币不多不少,符合大明朝的现状,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可惜现在很多读书人只读圣贤书,对于这些不感兴趣,也不去研究这些。”

    吴廷举听着朱厚熜的话,心中一直在思考。

    货币和经济。

    中国古代有没有人研究这个,其实是有的,甚至很多人有很深的研究。像“史记”、“汉书”这些史书当中,都有专门介绍经济的。而且他们关于经济的介绍,其实写的都非常好。

    不别的,像一代名相管仲,那可是真正的经济大师。在古代只要好好研究一下管仲的经济思想,谁能够吃透管仲的经济思维,不管是谁当官都能够做的游刃有余,必然会成为朝廷名臣。

    可是这些都没有成为一个固定的理论。

    中国古代,在这方面确实是有很多问题。其实中国古代,真的有很多非常厉害的东西,甚至让后人看到了都啧啧赞叹的东西。看看“齐民要术”这样的书籍,就能够知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是多么的好。还有“开工天物”,那里面介绍的那些器,那真是非常厉害。甚至欧洲工业革命前期的那些器,都比不上“开工天物”当中记载的那些器精良。

    中国古代就是这么厉害。

    可惜这么多的好东西,没能够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是止步于日常应用。也就是,中国的科学在“术”的方面发展非常好,可惜没能够到达“道”的方面。结果是落后了。

    但是欧洲国家却比中国多走了一步,他们把“术”,提高到了“道”的地步。等“道”有了发展之后,转过身又指导了“术”,结果他们在“术”的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近代甩开了中国。“道”和“术”相辅相成,一起发展。

    中国古代关于经济的问题也是如此。

    有很多聪明人,都找到了经济的方法。甚至有些名臣,开始使用经济段,管理天下,打击敌人。

    可惜这么好的东西,没能够上升到更高的一步。

    现在朱厚熜给吴廷举的,就是关于货币的一些理论。朱厚熜上辈子不是经济学家,只不过上辈子各种消息渠道很多。朱厚熜也学会了一些皮毛。

    所以给吴廷举讲了一些。

    在一般人来,朱厚熜讲的这些都算不上什么,甚至很多人都听不懂。但吴廷举可不是普通人。多年在地方负责海贸,而且还担任过地方布政使,管理过广东这样的海贸省份。又在户部锻炼了好几年时间,本身有非常深厚的经济功底。所以朱厚熜一些关于货币的理论,他就完全明白。

    开始印证自己很多想法。

    越是印证现实情况,越是让吴廷举意外,让吴廷举越来越佩服朱厚熜。

    朱厚熜只是一个藩王世子登基,也没有处理过太多政务,对于管理经济应该更是没有经验。却能够对于经济有如此独特的想法,甚至都概括了一定高度。

    难道这就是聪慧天降?或者朱厚熜真的是“天之子”?

    朱厚熜讲了一些之后,道:“吴卿,你觉得朕的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