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朝廷变化

A+A-

    “基础打得不错,但进展速度有些慢。”

    要进行内阁阁臣廷推,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毕竟内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朝廷日常事务,现在都是内阁处理。内阁虽然没有人事权、行政权,但在人事权、行政权的话语越来越重。

    朝廷重要政策的出台,皇帝都是先和内阁阁臣商量。

    所以朝野上下的朝臣,也都是想要进入内阁。真正能够辅佐帝王,实施自己的心中抱负。这一次的内阁阁臣廷推,很多人,很多派系,都做了充足的准备。特别是王瓒和王宪两个人,真的是做了十足的准备。可是之前发生的事情,重重的打击了王瓒。

    真的是如此。

    李承勋还没有入京,但以李承勋的资历、功勋,入京之后官位不会太低。还有蒋瑶即将入京,已经是确认了税务总司副总司长的职务。

    从一个正二品的地方布政使,一跃成为正三品的京官,跨越了一大步。

    可是他们两个人认真起来都是杨廷和派系的官员。

    都受到了重用。

    完成了从地方入京的进步。本来这两年王瓒他们不停的打压杨廷和派系的官员,成果是越来越好。可是这个时候李承勋和蒋瑶入京,让之前的努力都失去了作用。

    而且王瓒这边呢?

    本来寄予厚望的盛应期,却自动选择去辽东,不参与接下来的朝廷人事安排,给了王瓒一个巨大的打击。朱厚熜这一系列动作,虽然表面上没什么,但立马让那些朝臣有了更多的想法。

    不少朝臣之前的确是看到王瓒的强势,看到了皇帝对于王瓒的宠信,因此开始慢慢的倒向王瓒。

    愿意在廷推当中支持王瓒推荐的人选。可是看现在的情况,他们发现风向不对。皇帝虽然没有厌弃王瓒,但明显是不同意王瓒想要一家独大的想法。因此一个个都在考虑,接下来要怎么选择。而在廷推内阁阁臣之前,朱厚熜则是和都察院左都御史高友玑话。

    “皇上,都察院改革,铺开的摊子太大,缺乏独当一面的官员。这也是都察院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

    高友玑开口。

    都察院改革,一直在推进。

    到现在已经有五个省份,开设了省都察院。但相比起整个大明朝来,这个速度不算是很快的。整个大明朝以前是两京十三省,辽东开省之后现在是两京十四省。

    速度是比较慢的。

    不过高友玑也是委屈。因为都察院改革,需要大量的官员。毕竟每个省都要设立一个省都察院,省都察院都御史,正儿八经正三品官员。一下子多出来十几个正三品官员,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上哪里找那么多的正三品官员。

    而且这可是都察院。

    高友玑也不能随便拉个人过来,让他担任省都察院都御史。毕竟是都察院改革,如果出现问题,直接影响改革的效果。因此高友玑是慎之又慎。

    选择的都是操守很好的官员。

    因此进展慢了一些。

    “不是因为看上了其他位置,慢待了都察院工作。”

    “臣不敢因任何事情慢待都察院工作。”

    高友玑大惊失色。

    立马躬身,为自己解释。

    袁宗皋活着的时候,对于高友玑的评价很高,认为高友玑是大才,对于高友玑是非常的赞赏。高友玑在官场三十六年时间,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政治敏锐性还是很强的。

    从这几日朱厚熜的做法,高友玑已经是嗅到了一种危险的信号。

    高友玑是堂堂的正二品都察院左都御史,当然不需要投靠王瓒,给王瓒办事情。不要是王瓒,就是内阁首辅费宏、内阁次辅杨一清,他们也没有资格让高友玑投靠。特别是都察院改革之后,都察院权力大增,整个朝廷只有朝廷重臣拉拢高友玑的,高友玑是不可能主动投靠某个人的。

    但高友玑同样在朝中根基有限,加上又是铁面御史出身,因此是属于孤家寡人的。是因为有了皇帝和当初的吏部尚书袁宗皋,才能够有现在的地位。袁宗皋死了,高友玑当然是需要在朝中找一个政治盟友,抵御朝中风浪。显然最适合的就是王瓒。

    两个人都是皇帝提拔的官员,加上两个人都是浙江人,算是有同乡之谊。而且两个人在朝中都是根基有限,因此两个人有合作的基础。

    这两年高友玑是帮了王瓒不少的。

    这一次出来了两个内阁阁臣名额,高友玑也准备拿下一个。王瓒也是大力支持高友玑入阁,这样加上王宪,他们在内阁就有三个名额,而且都是受到皇帝宠信的官员,这样在内阁的话语权大大增加。

    但现在高友玑不敢这么想了。

    皇帝的心思难以捉摸。

    现在皇帝看起来很随意的问自己,但高友玑可是吓了一跳。从皇帝这几天的做法来看,皇帝怎么可能是随意的开口,因此高友玑赶紧表明自己的态度。

    “那就好。”

    皇帝没有继续追问,让高友玑总算是长舒一口气。

    但也明白,这是皇帝在敲打自己。

    让自己不要跟王瓒他们走的太近。

    还是那句话,这些人都身在局中,看不清问题的存在。不管是高友玑,还是盛应期,本来都是非常聪明的人,都是在官场上磨炼三十多年的老臣。可是王瓒给他们的承诺太诱惑人,让他们失去了正确的判断。

    等现在皇帝敲打他们,他们立马就醒悟了。

    一个内阁阁臣,想要把控吏部和都察院,哪个皇帝能够容忍。自己还傻呵呵的跟上去,真的是鬼迷心窍了。

    “都察院是监督官员的。但这都是事后的监督居多,吏治不光要事后监督,更要事前防止。卿看了张璁在湖广的官员考核方法没有?”

    “臣有所耳闻。”

    张璁在湖广进行改革。

    是目前大明朝地方改革当中,动静最大的。主要是因为张璁是湖广巡抚,有资格在湖广推动改革。甚至张璁在湖广推行改革,受到了很多弹劾。

    张璁草菅人命。

    为了查清楚湖广人口情况,查清楚湖广耕地情况,张璁是调动军队镇压那些反抗的势力。目前湖广的军队,一部分是京营部队,还有一部分是镇远侯顾仕隆训练的,参与贵州土司战争的部队,剩下的部队是湖广本地军队。这里面就是湖广本地的军队,因为常年镇压这里的土司叛乱,因此战斗力不俗。更何况是京营和顾仕隆训练的火器部队。

    这样战斗力强悍的正规军,被张璁用来镇压反抗的百姓,没有任何问题。镇压了一批不听话的人之后,立马是震慑了整个湖广。

    就是湖广宗藩都吓坏了。

    没想到文官出身的张璁,如此的强硬,不把人命当一回事情。不过也正是张璁这种霹雳段,湖广目前推倒那些各种各样的神庙,开始清查人口,清查耕地,才能够推行下去。

    这样的事情,高友玑岂能不清楚。

    但高友玑不知道皇帝的意思,因此不敢随意话,只能是非常谨慎的回答。朱厚熜道:“朕非常关注这个事情,因为这是我朝吏治的一个新尝试。以往考核官员,缺少明确的量化概念,因此考核官员有很多弊端。张璁在湖广的改革,正是在弥补这样的缺陷。而且张璁这个考核方法,也在督促官员,要求官员每年都要按照真实情况制定可行性计划。短期计划、长期计划,真正的把一个地方发展放入规划之内。这对于官员的要求很高,能够提拔一些真正有能力的官员,剔除那些混日子的官员。”

    “皇上,臣回去一定认真看看。”

    “朕倒也不是这个意思。”

    朱厚熜摇头。

    笑着道:“卿在都察院多少时间了?”

    “从担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到现在快六年时间。”

    “六年时间,时间也不短了。卿在都察院的工作,整体上朕是很满意的。都察院改革就是从你的中开始的,虽然进展有些缓慢,但基础已经打好了,也有了前进的路子。”

    “臣不敢皇上如此的赞赏。”

    “不用谦虚,是你的成绩,就是你的成绩。朕心里有数。”

    “谢皇上。”

    高友玑不知道朱厚熜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就像是离开的时候做总结一样。皇上难道不满自己和王瓒他们走的太近,不满自己和王瓒他们合作谋取内阁阁臣的位置,所以要把自己踢出去?

    就跟盛应期一样,踢到地方去?

    可是自己堂堂的正二品都察院左都御史,如果真的去了地方,那就真是名副其实的“贬官”。应该只要自己没犯原则性错误,那么地方还真没有适合自己的官位。又或者皇帝要把自己发配到南京去,那样自己就要在南京养老了。

    心里是七上八下的。

    朱厚熜看着高友玑不断变化的脸色,道:“你有没有想过去吏部,结合张璁在湖广的改革,在吏部做改革。以前你都是在都察院,监察官员。有了这样的基础,在吏部你可以从选拔官员、考核官员开始进行监督,完成吏治改革。”

    高友玑猛然抬头。

    不过很快重新低下头,心中已经明白朱厚熜的意思。

    内阁阁臣不用想了。

    肯定是泡汤了。

    但皇帝是意思是,让自己去吏部。以自己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身份,如果离开都察院去吏部,唯一的可能就是自己担任吏部尚书。

    那么原来的吏部尚书王宪,就要进入内阁。

    王瓒、王宪都在内阁,可是盛应期去了辽东,皇帝也不让王时中接任吏部,而是让自己过来当吏部尚书。这是直接断了王瓒想要控制吏部和都察院的计划。

    王瓒本身就没有什么根基。

    完全是靠着皇帝的宠信,走到了现在的位置。如果无法在朝中控制一些强有力的部门,那么他这个内阁阁臣在内阁的发言权就会进一步缩。

    就算王宪进入内阁支持王瓒又如何?

    还能比得过内阁首辅费宏,内阁大佬杨一清,或者是蒋冕、毛纪他们?

    都不可能。

    还丢失了最有权力的吏部。

    这么一想,高友玑心中为王瓒默哀。

    也开始警醒。

    皇帝的宠信,那是有条件的。一定范围之内,皇帝可以允许你恃宠而骄。但如果你忘记分寸,野心太大,皇帝的宠信随时可以消失。

    伴君如伴虎,可不是开玩笑的。

    现在就是如此。

    皇帝这两年对于王瓒的要求,基本上都是满足的。让王瓒的实力迅速膨胀,不少不得意的的官员,都是投奔了王瓒这个新贵。

    如果就此打住,那么皇帝看在王瓒大礼仪之争当中的贡献,对于王瓒的做法睁一眼闭一眼。可惜王瓒不知道停步,野心不停地膨胀,搅得朝中不安稳。

    看看这一年,短短一年之内朝中多少重臣离职。若是放任下去,还不知道有多少朝廷重臣要离开朝廷。

    这是皇帝不能容忍的事情。

    所以这是要出警告一下王瓒。

    想通了这一点,高友玑立马是有了决断。反正自己是皇帝和袁宗皋一拉拢到京城的,和王瓒他们顶多就是政治上暂时的盟友而已。双方之间又没有什么盟约,更没有什么很深的私人交情。

    死道友不死贫道。

    把自己摘出来才是正道。

    因此立马道:“皇上,臣愿意到吏部参与吏治改革。”

    “好。”

    朱厚熜点头道:“大明开国百五十年时间,吏治问题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都察院、吏部的改革都有你开启,你的一番作为必然能够名留青史。”

    “臣只是完成皇上交代的事情,不敢有如此奢望。”

    “不要妄自菲薄。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的时候,又如何能够想到一百多年后,秦朝能够一统全国。卿今天对于都察院和吏部的改革,有可能开启大明朝中兴之路。”

    “臣定不负皇上重托。”

    “高卿,你去吏部,朕想给你派一个得力的帮。不过朕不指定,卿自己考虑一下,看看谁适合。”

    “皇上,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郑岳。为人清廉,刚直不阿,能力出众,可担大任。”

    高友玑知道,皇帝因为王瓒的事情,对自己迁怒。

    但只是敲打。

    吏部尚书的分量,其实并不比内阁阁臣差。甚至比一般的内阁阁臣还要重要。王瓒和王宪并不是不看重吏部尚书的位置,而是他们已经有了安排。这样内阁里面有了分量,外面又有吏部尚书的支持,这才是完美的。

    可是很显然皇帝不给他们这个会。

    皇帝敲打完了高友玑,还是要用高友玑,高友玑依旧是朱厚熜底下的重要官员。因此再给高友玑一个安抚,允许高友玑提拔一个自己人进入吏部,帮助高友玑进行吏治改革。

    既然皇帝要安抚,高友玑就不会客气。

    推荐了郑岳。

    一个铁面御史,脾气耿介著名的大臣。

    高友玑可是官场老人,年轻的时候因为得罪了宗藩,被多番打压。现在年纪大了,人也开始圆滑,开始变得聪明。改革,改革,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张璁的考核官员方法,高友玑是清楚明白。

    那就是折腾。

    对于官员的要求很高,一旦实施下去不知道有多少官员要倒霉。这样的改革在一个省份推行,都受到了巨大的阻力。如果自己在吏部推行,不知道反对力量有多厉害。这种改革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皇帝需要高友玑这样敢想敢做的大臣为改革披荆斩棘。同样高友玑也需要一个为改革冲锋陷阵的大将,因此选择了郑岳。

    “朕知道了。”

    高友玑的选择不离谱。

    郑岳耿介之名天下皆知。从明孝宗的时候开始,郑岳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在朝中打击权阉,在边关整顿卫所,包括卫所屯田。到了地方开始整顿宗藩耕地问题。不管是在湖广还是江西,郑岳都是大力整顿宗藩土地,最后惹怒了宗藩,让他的仕途出现了很多波折。甚至一度入了监狱。

    这是一个脾气很耿直,但又很有能力的官员。

    让他去吏部,跟着高友玑进行吏治改革,的确是很适合。而且这几年郑岳都在高友玑底下干活,配合也不成问题。

    “那就先这样吧。”

    “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