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不顺

A+A-

    有了一儿一女, 杨瑾真是无比地快乐, 无比地满足, 忙碌了几天,正准备给跃进写信报喜,却先收到了跃进的信——探亲假结束后他已经回部队, 如今已经到了军校开始学习,同时他又给家里邮了二十二元钱, 进入军校就是军官了, 津贴比过去高了, 跃进依旧只留下一元钱买日用品,其余都邮回家中。

    “跃进从就犟,怎么也不听!”鲁盼儿埋怨。

    自家五口人, 倒有四个上学的, 在外人看来日子很难,但其实杨瑾有积蓄有奖学金,还有额外的收入;跃进在军校不花钱还可以领津贴;丰收丰美有一份抚恤金, 生产队还会给一部分免费口粮;自己工资之外又做衣服挣钱, 家里非但不艰难,日子过得还不错。

    但是跃进就是认准了要为家里尽一份力, 发了津贴就邮回来。也亏得空军供给标准高,家里倒不担心他吃不好。

    九月初, 送丰收丰美上高中后, 鲁盼儿就杨瑾, “你也该回学校了, 耽误太多的功课并不好。我这边有蔡颖帮忙,并没有什么事的。”

    “不行,”家里只剩下坐月子中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杨瑾怎么能放心,“等你出了月子我再返校,暑假前我已经向学校请了假。”

    “蔡颖、陈婶儿和春婶儿都能来照顾我,你难道不相信她们?”

    “我相信她们,可是我一定要亲手照顾你和女儿。”杨瑾温柔地笑着,“功课可以再补,可疏忽了你和孩子,就再不能弥补了。”比起妻子的牺牲,自己耽误些功课又算什么。

    鲁盼儿知道他一向把把家人看得特别重,只得等出了月子再催,“你今天便走吧,耽误了半个多月的课,回学校还不知怎么起早熬夜地学呢!家里的事你又有什么不放心的?眼下正是农闲,我也不上工,只带着两个孩子,还不是整日歇着。”

    “答应我,缝纫活儿不要接太多。”

    “知道了,一般的活儿我都推到别人家。”

    “还有,农忙的时候不要逞强。”

    “这个你更不担心了,”鲁盼儿就笑,“春婶儿身为女人,自己要强,却特别知道女人的不容易,特别体恤,就是我想逞强,她也不能让的。”

    “吃用上不要亏待自己和孩子。”

    “等寒假你回家,一定会发现我们三个又白又胖。”

    杨瑾其实还不放心,自己和跃进走了,丰收丰美在高中,平时家里只有鲁盼儿带着一双儿女,但到了这个时候,也只得再三拜托了春婶儿和蔡颖后回了学校。

    鲁盼儿得容易,但其实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很辛苦的,可她一向最能干,且又会带孩子,非但不必大家照顾她,还参加了农忙,随后又开始收活儿做衣服。

    不过,她还是庆幸这学期自己没有排课,上课时间是固定的,不比家务、做衣服,时间灵活得多。

    转眼间到了年底,突然间知青返城的消息传来了。

    九队里的知青一个个走了,唯有蔡颖的申请没有批准。

    原来,按政策只有还保持知青身份的人才能返城,已经在当地落户安家,或者调到城镇参加工作的知青都不再算是知青,也就不能返城了。蔡颖正是因为结婚并在九队落户,才被回绝了。

    “我早知道的,不论什么事,到我这里都不顺。”蔡颖垂头丧气地。

    消息是春婶儿从公社捎回来的,她见蔡颖没精采便赶紧劝道:“虽然不能回北京,可是留在我们红旗九队也不差呀。你现在正年轻,要是有合适的再找一个,一样把日子过起来。”

    自从蔡颖与吴强离了婚,便陆续有人给她介绍对象,但是她却一个也不看,下了决心自己带孩子,此时依旧摇头,“结过一次婚,差点儿没了半条命,豆儿也跟着遭罪,我是再不嫁人了。”

    可是想到回城,她还是鼓起勇气,“我还是想再争取一下。”

    “我想回北京,我从在那边长大,娘家人也都在那里,更重要的是我想带豆儿回去。到了北京,我们就再不怕吴强的纠缠了。”

    “只是,回北京城一定不容易。”春婶推了一下鲁盼儿,又问:“你看这事能办成吗?”

    鲁盼儿也觉得想改变结果很难,但是她嫁了知青,便更能理解蔡颖。红旗公社的这些知青们来自北京,他们心里一直都念着北京。过去没有机会也就罢了,现在只要有一线可能,他们都想重新回去。

    蔡颖回北京的理由,比别人还要强烈呢。

    “既然想回,总要努力争取。”

    “对,我要回北京争取!”蔡颖一点点地理清思路,对于知青返城,红旗公社一律放行,真正卡住的是北京那边,“我去问他们,我现在已经离婚了,为什么不许我回家?”

    蔡颖确实与其他落户在农村的知青不一样,她与吴强离婚成了单身,鲁盼儿便劝道:“不管能不能办成,你尽力去办,总归将来不会后悔。”着把杨瑾的地址给了她。

    春婶儿也:“你愿意去就去吧,我给你开介绍信——正好现在正是农闲,队里没什么活儿,还不耽误工分。”

    第二天,蔡颖就带着豆儿走了。

    一个多月后,鲁盼儿才从杨瑾的信中知道她的消息。

    原来蔡颖到了北京,找到杨瑾,还有钱进、赵新月等同学,又有她的父母兄姐们,大家一起去好多部门明情况,恳请批准,最后她终于拿到了审批。

    但是,豆儿却没有被批准,按政策知青回城只能是本人,不律不能携带家属。

    没有北京户口,就没有粮食供应。但豆毕竟还,口粮什么的,平时省一点儿也就够了,其余的事情再慢慢来。

    所以,蔡颖很快就会回到红旗九队,办理户口转移,真正回到北京了。

    杨瑾还告诉她,按照新政策,他虽然已经不再是知青,但毕业后户口却可以留在北京。等到鲁盼儿考上大学再毕业的时候,也可以因丈夫在北京而留下,于是他有意在北京买一处房子,可能很快就要用得上了。

    北京的房子一向特别紧张,而且,绝大多数房子都是公房,由单位分给职工住,不能买卖。不过在钱进帮忙下,他在南城找到了一处解放前留下的老房子,房屋虽然旧了点儿,但还结实,位置也不错,又带了全套的家具,最重要的是这处房子是私房,可以买卖。

    恰好,寒假就要到了,杨瑾就让鲁盼儿带着孩子们与蔡颖一同回北京,一家人团聚的同时,也将买房的事情办了。

    若不是梓嫣还,鲁盼儿早就跟着杨瑾到北京看看了,收到信马上下了决心,只等丰收丰美放假一家人就去北京。

    梓恒、丰收、丰美听到要去北京,简直都要乐疯了,大家一起动手,收拾东西准备出远门。

    蔡颖果然带着豆儿从北京回来了,她给大家详细讲述她在北京的曲折经历。大家虽然提前知道了结果,可是心情还是跟着起起落落,最后又都替蔡颖高兴,这几年她过得不容易,如今能与其他知青一样回到北京回到家人身边,总归是很好的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蔡颖将她从北京带回来的果脯分给社员们,送给鲁盼儿的又比大家加厚了几倍,再将杨瑾请她捎给家里的东西交待清楚,便笑着与鲁盼儿商量,“我明天去公社办手续,想着顺路去襄平县买火车票。”

    “好,”鲁盼儿将买票的钱交给她,又笑着:“把豆儿放我这里吧,你一个人出门轻松些。”

    “我也这么想的。”蔡颖又笑着:“杨瑾原想等放假后回来接你们一起过去,我就很不必要,来回总要多浪费两三天时间,又要多买两张火车票,票多贵呀!我保证将你们平安带到北京。”

    鲁盼儿也觉得不用杨瑾回来接,自己可是坐过火车的,虽然两个孩子都,但毕竟有丰收丰美同行,就是没有蔡颖并不要紧,也笑道:“我们一起走就好了,让他到北京站接我们吧。”

    “就是你不,他也会来接你们的。”蔡颖笑了,“谁不知道杨瑾对你,对两个孩子都特别用心?”

    “听他在北京张罗买房子,还不是为了接你们过去——将来我们在北京一定要常来常往呀。”

    蔡颖心情好,话一直带着笑,“以后再聊吧,我先回去整理行李。”

    第二天一大早她把豆儿送来就出门了,下午回来时依旧兴高采烈的,“火车票买好了,后天的。”又给鲁盼儿看红旗公社的审批,“北京通过了,红旗公社也批准了。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步,将户口从红旗九队转出就行。只等春婶儿把我的户口分出来,盖上生产队的章,拿回北京我就可以重新落户了。”

    “你总自己万事不顺,可见并不对,”鲁盼儿替她高兴,“这次的事情办得多顺利呀!”

    “我也没想到,火车票买的就顺,四张票还是连号的;公社的干事也一点儿没为难我,直接盖章同意……”蔡颖笑着叫女儿,“豆儿,我们现在就去找春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