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秋粮
“没办法,老人年纪大了,我家里头也走不开。”铁青现在算是一个地主了,还不是乡绅,但是他肯定是不可能去服劳役。
“你家里头那些长工……也买劳役名额吗?”许州问了一个犀利的问题。
铁青一愣:“没想过。”
“你回去问问吧,他们可都是本地人,农家良民,就算是给你当长工,那也是要服劳役的。”许州道:“回去问问,要是都买名额的话,我给他们算便宜一些。”
“怎么?这个还能讲价啊?”铁青都有些搞不明白了。
“不是,你们这样的买了名额,我们这边有多余的想找活儿干的人,就能领了你们这份钱。”许州道:“再今年跟去年不同,去年是疏浚河道,倒霉摊上的人都遭老罪了,今年是去修城关,简单,还能在军中混饭吃。”
给修建城关的时候,是军中出伙食,虽然也就是大锅菜,但是好歹不用本地官府承担伙食。
且军中伙食好歹有点肉。
“哦,我去问问。”铁青还真没考虑这个。
结果他回去一问,所有的长工竟然都跟他请假,去服劳役!
“不能买名额吗?”铁青郁闷了。
“不能啊,好贵的!”唐民道:“我去,我夫郎还是在府上扛活的。”
铁青想了想:“算了,你们走了家里活儿谁干啊?这服劳役的钱,我出了。”
他今年秋收,粮食多,收入也多,那么多饭菜钱他都花了,不差这点劳役钱。
所以铁青去找了许州。
他的长工们都是分家出来的,名义上来,都是单独的一户,按照朝廷的规定,是需要缴纳赋税的,不过他们名下没有土地,不种地,没有粮食收入,所以不用缴纳税粮。
赋税只需要缴纳钱就行了。
但是劳役是一定要出的,这是必须尽的义务。
而且一户出一个人,所以没分家的话,就出一个劳役就行了。
所以一般人家,父母在的话,是不会分家的,分了家,就要服劳役啦。
为了不服劳役,很多人家是不会随便分家的,但是如果双亲有一个不在了,那就得分家。
铁青找到了许州:“所有长工的劳役,都花钱买了吧。”
“你确定?”许州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你这对长工也太好了吧?”
“还行吧。”铁青无所谓。
他不计成本,是因为他根本没指望这个赚钱,只是过日子而已。
只要日子过得轻松惬意了,就行了。
铁青缴纳了赎买劳逸的钱,一个人只需要五两银子,一共十个人,孙空是个残疾人,不用出劳役。
两个夫郎也不用。
还有一个是因为老孙家这哥三个没分家。
五十两银子,铁青给了十两一个的银锞子,然后又给了五两银子:“麻烦县丞大人了。”
好处费么,必须要给足了。
以后也好再找许州办事儿。
“够意思。”许州就喜欢铁青这样的痛快人:“告诉你吧,县令要调走了。”
“啊?”铁青一愣:“要走了?”
“是啊,这不满了三年任期,还多干了一年,上头走了关系呗,想要调离此地,在咱们这地方,第一没油水,还得被上头分派各种活儿;第二又跟大人不合适,大人一南方人,在北方这地方真适应不了,一到冬天连房门都不想出,觉得要被冻死了。”
铁青乐了一下:“的也是。”
这个时候的北方可不没有“温室效应”一。
冷得很,尤其是去年,风雪大,听有的地方,连牲口都冻死了。
当然,也有冻死人的事情发生,这个县令可不好当呢。
北风县的县令就不错,可惜,他分到了树林县。
整个东北府都够冷的,县令大人想调任南方,哪怕不是在老家也行啊。
“过了年就走了,上头有新的县令来赴任。”许州道:“也不知道是个啥样的人。”
这个刚处的熟悉了,就要换人了。
“那您可得当心一些。”铁青想了想,问他:“难道您不能当县令吗?”
“除非是没人来,才会擢升本地县丞代理县令,做得好的话,五七八年的能正式任命。”许州叹了口气:“我要是个举人,这县令就能当上了。”
可惜,他连秀才都不是,只是读过书而已。
树林县也没个像样的学府,只有一个县学,山长是个老秀才,教书的先生是两个秀才。
这唯三的秀才是树林县教书育人的。
其他的就没了,树林县的确是非常的贫瘠啊。
没好处捞也就算了,朝廷下令购买的《大臻法典》,县令大人最后也没卖出去,剩下的三本,他自己买了。
这等于是赔钱了啊!
你他能不想办法调任么。
“是啊。”铁青也有些遗憾,要是许州当上了县令,那他可方便了。
走的时候,还看到了杨大庆。
“杨大哥!”铁青跟他招唿。
“铁青啊。”杨大庆也乐呵呵的跟他招唿:“来找许县丞?”
“是啊,给我们家那几个长工赎买劳役的名额。”铁青道:“你在这里咋样?”
“还行,挺好的。”杨大庆声的问他:“你买了多少名额?今年开始,名额就没那么多限制了。”
这日子越过越好,其实没多少用工的地方,大家出多出少都无所谓了。
要是用工忙的时候,一个名额可不止五两银子,起码十两!
用工不忙的时候,官府也想多卖几个名额,卖了的钱,还能留下一点充斥公账。
用工的时候,雇佣青壮干活儿,也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买了十几个,我们家长工多,还有我那老丈杆子。”铁青指了指自己:“还有我自己。”
“你呀!”杨大庆乐了:“你年轻力壮的去干个劳役也累不着。”
“不行啊。”铁青摇头:“我家里离不开,老的老,的,事情一大堆。”
他宁愿进山去猎,也不要在外面服劳役。
“的也是。”杨大庆可是知道,如今铁青家大不一样了,成地主了,事情多一些,也能理解。
“你现在是捕头了?”铁青看杨大庆穿的衣服,高兴的道:“恭喜啊!”
杨大庆原来只是个普通的捕快,现在已经是捕头了,领一班捕快,相当于是他们县里有头有脸的一号人物啦。
“恭喜啥,前头那捕快是县令大人带来的,人不咋地,基本上都不出县城,现在回老家了,估计是要跟着县令大人去下一个地方吧。”杨大庆这个捕头,是人家不要了的,他又跟许州关系好,加上他也的确是有点头脑,这才当上了捕头。
当上了捕头之后,才知道有些事情是真的累人。
“那也挺好的了,你努努力,往县尉上靠一靠啊!”铁青道:“好歹那也是个官儿了。”
县衙里,有了县丞,相当于是副县长,可是县尉,就相当于是派出所所长了。
而且县尉跟县城一样,有八九品的官身,可是个平头百姓最有希望当上的一个官儿了,虽然低了点。
杨大庆乐了:“哪儿那么容易?除非是有立大功的机会,上头才会考虑,而且县尉就是官身了,那个时候,可跟现在不同。”
现在是捕头,上头的人,想就,想骂就骂。
成了县尉就不同了,那就是同僚,是铁饭碗了,没朝廷的点头,起码,没有府城点头,县令大人就不可能将他怎么样。
“那你就立个大功呗!”铁青指了指墙上贴着的各种通告,其中不乏江洋大盗的画影图形。
虽然,这画的不太像,可好歹有个样子。
“哪儿那么容易啊?这几天,倒是有个独行大盗来这边,听是被朝廷通缉的一个家伙,心黑手辣不,功夫还不错,已经有悬赏下来了,一个人就价值五百两银子呢,不过他在咱们大臻混不下去了,要出关去草原,得罪的人太多了,想出去过以后的日子。”
这个时代,大臻的周围也是有不少邻国的,北方的就是大蒙草原。
东边是高丽国,西边也有国家,但是不知道是叫啥国的,南边儿是海茜国,佛郎国。
这还是铁青买了不少海货,跟南边儿来的商队的人聊天,才知道的信息。
东北本就寒冷,加上树林县又这么偏僻,边关之地,南边儿来的商队,运来的东西,都是在当地很便宜的玩意儿,到了北边就卖上价格。
比如海带,在海边儿就是喂猪都是有可能的,便宜的基本上就跟白来似的,到了北边儿,一斤海带干就能卖上三五十枚铜钱。
听他们还带了珍贵的珍珠来这边,卖得更贵。
很多江洋大盗在本国混不下去了,就会出关去别的国家。
所以现在就有人想要从树林县这里路过,去山郎关出境。
“五百两这么多啊?”铁青心动了。
五百两哎,这要是抓到了,岂不是白白得了银子?何况,这个人是个独行大盗,也没啥亲戚,更没啥至交好友的,比起七星盗来可要更方便许多。
“是啊,这个叫百里霸的家伙,还有不少的家底,他要不是偷了新朝的一位皇亲国戚的夜明珠,也不会被通缉,更不会逼着他要远走他乡了。”杨大庆神秘兮兮的告诉铁青:“听那夜明珠价值连城哎,不知道长啥样儿。”
铁青眼神闪了闪:“那你要努力了,抓到了,你可发了。”
“上哪儿抓去啊!”杨大庆自己都没信心:“京城六扇门那么多能人都抓不到,我一乡下来的捕头,就能抓到了?”
俩人了一会话,铁青约他下午下了差,去十里香吃饭。
铁青就回了客栈。
正好大家送完了税粮,轻松了许多,还有人去了县里头的粮店,问了问粮食的价格,这个时候百姓们卖粮食,除了出售给官家之外,就是卖给粮店。
“咱们树林县的粮店一共就五家,其中一家是朝廷的,按照他们的收购价格,一斤粮食也就一文钱,谁卖啊!”老肖头儿不太高兴的跟铁青嘀咕:“另外四家,都是两文钱一收,价格上不去。”
“哦,两文钱一斤,是挺少的,卖的时候,还五文钱一斤呢!”苞米的产量是高,但是价格上不去,也白费。
乡下人没有多少进项,就指着这点粮食卖钱了。
不过,等到明年开春儿之后,青黄不接的时候,这粮价又会上涨,最贵的是,十个铜板一斤苞米粒子,二十个铜板,一斤苞米面儿。
古代粮食真的是暴利行列啊!
不过,这古代粮食的保存手段很原始,苞米粒子不磨成苞米面儿,能放个二三年,虽然是陈粮,但是好歹能吃。
“没办法,今年秋天丰收,粮价就下来了,以往也是这样干。”老肖头儿发愁的是:“你那么多地,种的那么多粮食,咋办?这又是长工又是肉的,你这得多少花销啊。”
他是怕儿胥赚的不多,更有可能赔钱,他可是雇佣了长工的人。
“没事儿,咱家家底还有不少的。”铁青根本没当一回事儿:“今年先这样,明年再看看情况,再了,不赚多少,也不会赔钱。”
老肖头儿还在犯愁:“家里头的粮食也卖不上价格。”
“您多少就卖了吧,反正家里头也不指着那点粮食吃饭。”铁青笑了,老丈杆子家的地都是他种的,收也是他收的,老两口子根本没下地,就在家种了菜园子,养了点儿牲口,他还每天都要去看看,老两口这日子过得,可比以前舒坦多了。
“是,家里头不指着地里头这点出息过日子了,可粮食也是个好东西,太便宜卖了就不合适了。”老肖头儿还是迈不过去这个坎儿。
以前都是这么过日子的,现在突然就不指着粮食卖钱了,他还拐不过来着弯儿,还有就是,家里存钱是不少,但是他终究是个老农人。
粮食卖不上价格,他心疼,付出的劳动,岂不是白流汗了。
“晚上我请杨大庆喝酒,您来不?”铁青转移了话题:“还是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吃?今天晚上吃的是清炖羊肉,还有羊杂汤,大饼子。”
“你跟他去吧,我不去了。”老肖头儿有点心灰意冷:“我在这里跟大家伙儿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