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送货

A+A-

    铁青给安排好了食宿,这才去了十里香,定了两道肉菜,一个炖肘子,一个鲶鱼炖茄子。

    主食就是米捞饭。

    又要了两壶酒,店里送了他一盘花生米。

    杨大庆来了之后,他们俩坐在角落里,喝了点酒,倒是炖肘子,吃的干干净净,鲶鱼炖茄子也没剩下多少。

    算是联络了一下感情吧。

    杨大庆跟铁青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加上他在这里上差,老婆儿子也在这里,但是老杨家还在榆树村。

    有个什么事情,铁青会照顾老杨家一下。

    吃过了饭之后,俩人就分开了,铁青回到了客栈,大家还没睡,老魏村长跟老肖头儿正在事儿,关于粮食的问题。

    只是也没啥好办法,他们平头百姓一个,人家能开得起粮铺的无一不是有钱人。

    交过了税粮,大家就赶着马车回去了。

    到了家里之后,全村儿的人都在听粮价的事情。

    老铁家依然跟王屠夫订购猪肉,不过这次因为是秋天了,啥力气活儿都做完了,故而这猪肉也是吃不了那么多,何况又有养了一年的鸡鸭鹅都长成了,可以吃了。

    所以约定十日一送半扇猪肉。

    同时,秋天的劳役时间也要到了。

    王屠夫虽然是屠户,但是他家也有田地,只是佃出去而已,收一些粮食做租子,其他的都让佃的人负责。

    但是这劳役就不行了。

    他们家就他一个劳动力,这劳役就他出。

    所以这个时候送猪肉过来的,竟然是明夫郎,他倒是让娘家的弟弟赶着马车,她将猪肉拉来了,需要老铁家人,自己搬下马车。

    铁青上山猎去了,这个时候,正是动物们积攒肥膘,预备过冬的时候。

    不管是家禽还是野兽,都正是肥的时候。

    何况他也想多点猎物,多赚钱回来,让老丈杆子别那么杞人忧天,整日着急上火的。

    所以留在家里头的人是笑哥儿。

    明夫郎也是第一次来铁家,以前只是在远处远远地看过这个宅子。

    进了来才发现,这里头建的太好了。

    铁青虽然在地下铺了石头条,但是最上面却是铺着的青石板儿,这时候没有水泥,他也不可能去烧水泥。

    所以石头搭建起来的建筑,看起来就十分结实,加上铁青不惜血本的建设下来,这不仅是结实,还很雄伟。

    看的明夫郎这个羡慕嫉妒恨就甭提了。

    等到笑哥儿出来给他结算的时候,明夫郎更羡慕嫉妒恨了。

    明夫郎因为是来送猪肉的,穿的自然不会太好,他将子放在了娘家,让他母亲帮忙看着点儿。

    自己让弟弟赶车,他就是来收钱的。

    虽然穿了自己平常穿的衣服,但是他还是挑了一下的,这件衣服没有一个补丁,但也是半新不旧的花布衣服,脚上的鞋子却是一双新鞋。

    头上裹着一块绸缎,看起来比一般的村夫要好很多。

    手上带着一个素银的手镯子,这是他最值钱的首饰。

    就连他爹娘看了都他这日子过得不错,弟弟更是羡慕他每顿都能吃到肉的生活。

    但是跟笑夫郎一比,他就被比到了沟里头。

    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的扔。

    这可真是一句大实话啊!

    因为是秋天了,不冷不热的时候,笑哥儿又成了亲,故而他的扮就是夫郎的装扮,曾经的马尾辫也要盘在头上了,用一根喜鹊登枝的金簪固定住,以绸缎的发带缠绕。

    正青色的绸面儿的长袍,腰上是深青色缎子的素净腰带。

    脚下踩着一双同样是深青色缎子面儿的千层底的鞋子,白色的鞋帮,一尘不染。

    鞋面上头用绣线绣了简单的卷云纹,这有个法,叫平步青云。

    腰上就挂了一个荷包,是笑夫郎全身上下唯一的亮点,因为那荷包是个粉绿色的,绣了盛开的莲花,底下是一串儿的莲子。

    因为铁青跟笑哥儿还没孩子,带着这个图个吉利。

    而笑夫郎的手里头,拿着个钱袋子,里面装着的钱,是他们这几日的开销。

    明夫郎跟笑夫郎早在没出门子的时候,就关系不好,现在同样都是嫁人了,但是两个人的日子,过得真是天地之别。

    明夫郎的家,只是三间砖瓦房,院子虽然大,但是院子里平时都是要杀猪的,一股子味道。

    不管明夫郎怎么收拾,都排除不掉那股子味道。

    何况,明夫郎也不是那能干的人。

    再看铁青家里头,没有异味,甚至还有长工伺候笑哥儿。

    “明夫郎?”笑哥儿没想到来的是他。

    “笑夫郎。”明夫郎勉强笑着应对:“我给你家送猪肉来了,我相公去服劳役了,没办法,只能我来了。”

    “哦,请进来吧。”笑哥儿不是个心眼儿的人,再了,人家是来送猪肉的,他也没啥防备,叫了人进了堂屋。

    他们家这宅子大,但是一般来人,都只是在一进这里接待,尤其是堂屋这里,谁来都是在堂屋会客的,相当于是客厅了。

    先前过的,铁青将自家这第一进的正房,中间的厅堂盖得很大,就是为了接待来客用的,故而这第一进中间的厅堂也有布置。

    明夫郎一进来就扫了一眼这厅堂,顿时就眼红了。

    这正房的厅堂,一进屋就是面对的正厅,北墙上挂着一幅挺大的画,乃是百子千孙图。

    画的作者也不是啥名人,不过铁青当时是在府城那边,买下来的,两边是一副对联,明夫郎不认识字儿,也不知道写的啥。

    下面放着一个长边桌子,正中间放着一个双面绣的摆件,红木框的那种。

    两边则是两个青釉花瓶,里头插着俩很漂亮的鸡毛掸子。

    往下就是一个很大的四方桌,桌子上摆着四个高脚盘子,里头分别放着花生、瓜子,槽子糕跟炉果儿,下头还被很讲究的杏花嫂子铺了桌旗。

    可惜,明夫郎不认识那是啥东西,要不是杏花嫂子,铁青跟笑哥儿也不知道,这玩意儿叫桌旗!

    两边是红木的椅子,椅子上放着柔软的羽毛垫子。

    而两边则是各有一个四方桌,各有两把椅子在两边。

    正面的一看就是正座,给主人家准备的,而旁边的这就是客座了。

    老铁家像是真正的大户人家一样,明夫郎羡慕的心头都在滴血啊!

    当年他看上铁青,铁青没看上他。

    要是当年他成了铁青的夫郎,如今这个宅子的当家夫郎就是他刘明了。

    “坐吧。”笑哥儿坐在了主位上,指了指旁边的位置,意思是让明夫郎坐客座。

    明夫郎很想走上前去,坐在主位上,跟笑夫郎平起平坐。

    但是没敢,因为笑夫郎已经在数钱了。

    他知道,铁家是他们家最大的主顾,因为每次都要半扇猪肉,给的还是现钱。

    要是得罪了老铁家,他们家就失去了一个大主顾,王屠夫回来一定不会放过他。

    挨的次数多了,明夫郎也变得聪明了,更加谨慎了。

    所以他老实的坐在了客座上,伍夫郎端上来两杯茶,因为知道明夫郎不仅是榆树村嫁出去的哥儿,貌似跟当家夫郎还认识。

    谁还没个手帕交啊?万一这个是呢?

    所以上了一碗茶给明夫郎,伍夫郎甚至猜测,自家在王屠夫那里订购猪肉,该不是因为明夫郎的关系吧?

    他们是想太多了。

    笑哥儿跟明哥儿的关系可不那么好。

    “一共是三千铜板,我给你换成了银子,三两银子。”笑哥儿道:“方便你拿。”

    “好。”明夫郎笑了笑:“没想到笑哥儿现在都掌握家里的钱箱子了。”

    “一成亲相公就给了我钱箱子。”笑哥儿也笑了:“他只管赚钱,我只管花钱,呵呵呵……。”

    明夫郎的脸扭曲了一下,不过很快他就恢复了原样:“铁青对你可够好的,我都给老王生了个子了,也没摸到钱箱子。”

    其实王屠户是怕明夫郎拿钱贴补娘家,刘二家可不是啥好人家,每次明夫郎回去,不带点啥啊?

    王屠户对于自己夫郎没有嫁妆的事情,很是不满意呢。

    不是所有的相公,都跟铁青似的,对老丈杆子那么好。

    也不是所有的相公们,都跟铁青那么大方,钱箱子交给夫郎管理,他一概不过问,只管往里头塞钱就是了。

    笑哥儿对家里头的钱财也没个数,他只有自己的私房钱,铁青的私房钱他是不过问的,不过家里头的账上有五千两银子是真的,还有后头一仓库的粮食。

    “我相公,娶夫郎回来就是管家的,这家里头我了算。”笑哥儿很美滋滋,相公还,有幸福就要晒出来。

    他选择跟明夫郎晒一晒自己的幸福。

    明夫郎这个郁闷啊,心里头都要吐血了,但是为了大事,只能忍气吞声:“那铁青可够有意思的啊。”

    “他就是懒,不想管事儿。”笑哥儿点了银子出来,伍夫郎就将银子用手帕包了,放到了明夫郎的面前。

    伍夫郎没有离开,他就站在笑哥儿身边,有这么一个外人在,明夫郎也不可能跟笑哥儿啥,何况人家都痛快的点了银子给他。

    喝了一杯茶,他就拿着钱告辞了,带着弟弟回了娘家,然后又抱着自己的子,让弟弟赶车送了他回镇子上自己的家。

    回到自己家,咋看咋不顺眼,还是铁家干净。

    自己家一股子生猪的味道,旁边的铁锅里煮着的开水,都是用来烫猪毛的,唉!

    再看自己家连个茶叶沫子都没有,他们家就不买这东西,也不喝茶。

    明夫郎放下子,去收拾了一下,家里头因为相公不在的关系,这个月的猪肉其实都是从旁的屠夫那里进来的,没办法,老铁家的货不能断,王屠户也不可能将这个大客户,让别人接手……别人接手了,还能还给他么?

    所以这一个月的时间,明夫郎要去老铁家三次,每次都要送半扇猪肉过去。

    明夫郎正没办法接近笑哥儿,这可真是天赐良机,他能不去么?就是没想到,去了之后那么难受。

    看到了铁家再看自己家,真的是看不下去了。

    明夫郎难得干净了一次,将整个家里头大收拾了一把,累得半死。

    随后做了饭,自己对付了一口,给儿子喂了肉汤,第二天,他吃了早饭,喂饱了儿子,去了县城里头,是去进货,其实就是去县城里头的肉铺订购半扇猪肉,九天之后送去老铁家。

    到了镇子上,他抱着孩子,没有直接去肉铺,而是七拐八弯的,到了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儿,从门儿进去了这栋大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