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战与不战

A+A-

    “吴国?”西凉可汗听到稍微一怔,然后才恍然大悟,“哦!是哪个有一次让土匪头子当使者的那个吴国。”

    西凉可汗到这里,大笑了两声之后才道:“让他进来吧。”

    等西凉可汗看到宋浔眠进来的那一刻,又愣了一下,然后毫不避讳就当着宋浔眠的面质问下人:“你们看这吴国是没人了么?竟然派一个娘们儿唧唧的人来传话,这由土匪头子变娘们儿也变得太快了吧。”

    完,全帐内的人都跟着西凉可汗一起笑起来。

    宋浔眠也已对这些贬义词听乏了,他用拇指扣扣耳屎,然后弹掉,用一种十分轻蔑的语气:“你们这些蛮人,每次一见我就‘娘们儿唧唧’、‘娘炮’这么,能不能换一个新鲜点儿地词语让我也开开眼界。”

    还没等西凉可汗开口,宋浔眠继续:“再了,我们这些当使者的是来沟通军务的又不是来干架的,瞎掰扯什么啊整的就你长了嘴似的。”

    坐在案前的西凉可汗听到宋浔眠这样,也不知道怎么接,他咳嗽两声:“既然这样,我们的战帖也送到了,你们还有什么事情吗?”

    “有,”宋浔眠道,“我既然走了这么远的路,来你们这儿自然是有些事情的。”

    “还请使者示下。”

    “我这次来,是想要来求和的。”

    “哦?”西凉可汗瞬间来了兴趣,他笑了一下,“你们吴国不是很能耐么?为什么又决定来求和?”

    宋浔眠道:“我就这么跟你吧,其实我呢刚进军营没几个月,也不知道那些个将军以前跟你有过什么深仇大恨。只不过这一开战,双方都要死好多人,我这个人呢就是怂蛋一个,特别害怕见到那个场面,见到了双腿都发软。”

    帐内的人听了宋浔眠这解释先是一愣,然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你看他们吴国人一点血性都没有。”

    “算不得好男儿。”

    这样的言论在帐内随着笑声此起彼伏。过了一会儿之后,他们才消停了下来,西凉可汗道:“你这兄弟的话倒是有些意思,你继续,我听着,看你都能编出什么天花乱坠的谣言来惑众。”

    宋浔眠深吸了一口气,然后慢条斯理的:“从刚刚进到贵军营中我就看出来了,你们蛮人虽是骁勇善战,作战时期挑的也甚好,这大冬天的,你们粮草军饷够吗?你们这些一个个都青面獠牙壮实的跟头牛似的这点粮草军饷能吃得饱吗?”

    “什么意思?”

    宋浔眠走出帐外,随便拉了一个士兵进来,然后又在帐内拉了一个魁梧黧黑的将军:“可汗请您对比一下,这两人差在了那里?”

    西凉可汗眯着眼睛仔细看了一下,然后笑道:“这有何难,我呼延将军魁梧高大,这一个的士兵,面黄肌瘦如同纸片一般,岂能与我大凉将军媲美?”

    “若是一名士兵面黄肌瘦也就罢了,自我进入军营一来,见到的士兵莫不是如此,这难道不是粮草不足,士兵们吃不饱的表现吗?”

    “外加上你们西凉居此地百余公里,能运来的粮食屈指可数,就算运上百余石,到你们手中又剩下几何?”

    “这话我就不爱听了,你们吴国人朝堂远在长安,我们能远得过你们?”

    “这位将军的话我也就不爱听了。我们当朝皇帝爱民如子,视每一位士兵如同亲生儿子。为了支持边疆将士冬日迎敌,春夏秋之时车同轨,修驰道,道路通了,运粮来此处何难之有?”

    到这里,宋浔眠笑了一下:“只不过我军尚且不可迎战,今日到访见到这模样我也很纠结。毕竟您同我们一样都有难处,只不过难的地方不同罢了。为何不愿意都倒退一步,免战议和?”

    半晌,帐内都没有人再话。

    “免战议和?”西凉可汗的声音突然想起,听语气有些不屑,“谁能决定免战议和?仅仅是你一个娘们儿?你们吴国人不是最讲究什么‘一切事物均有皇上决断’么?什么时候由你了算了?”

    “可汗此言差矣。”宋浔眠立马道,“虽我并没有请示皇上的意思,只不过我这么做也是为了我军长久发展着想。皇上一向爱民如子,边疆战事紧迫,他也几次传人来询问情况,自然是想了解我们的生活习性,生怕我们出了什么闪失。”

    停顿了一下,宋浔眠才接着:“由此可见,我就算先斩后奏一次,皇上也不会将我怎么样。可汗,我这次来求和可都是为了您在着想啊。交战一事请您三思。”

    这时候那个被西凉可汗称为呼延将军的人立马站出来,直接否决了宋浔眠的提议:“不可行,这吴国人的法子不可行。这战书都发下去了,又怎能让我大凉中途反悔?那这样岂不是天下人都要把我们大凉当成出尔反尔的笑话看了?”

    “呼延将军,您这话就得不对了。”宋浔眠转过身去对他,“这怎么能叫出尔反尔呢?只是议和,来议和的是我们又不是你们,再了战书下了也能收回,这又不是军令状。”

    “我不管,可汗,就是不行,这件事您自己决断,兄弟们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呆了足足三月,这眼看就要仗了怎能不就不?不行,万万不行!”完,呼延将军就直接甩了袖子离开了帐内。

    西凉可汗见状,给宋浔眠:“我们营内粮草军饷是不足,就像呼延将军的,总不能白白浪费了兄弟们这三个月的辛苦吧?你这单单一句议和就能把我们发回去?就算我同意了,兄弟们也不可能同意。”

    “当然,自古议和都需要些礼品,这些我们吴国是不会亏待你们的。粮饷三万石,布匹无数,骏马百匹,牛羊百头。您看这些可好?”

    西凉可汗听到宋浔眠报上的这些礼品,不禁心动了一下。粮饷三万石,这可是他们几个月的吃食。再加上牛羊骏马,几乎一年不用为了吃食而烦恼。

    只不过……

    “这个条件是很吸引人,只不过你能到做到吗?”

    宋浔眠失笑:“自然可以。”

    自然不可以。这一个想法也同时出现在宋浔眠的脑海中,谁知道你们会不会耍什么花花肠子拿了东西拍拍屁股翻脸不认账。

    “既然这样……”西凉可汗想了一下,“吴国使者你就先回去吧,议和一事我就暂且同意。这样,下月初七,记得带上你答应的东西给我送来。”

    完,西凉可汗就高呼一声送客。

    等宋浔眠离开之后,那呼延将军似乎是听到了他同意议和的消息,顿时就绷不住火气从帐外闯了进来。那气势恨不得将西凉可汗给吃了。

    “可汗,你就这么答应他了?!那兄弟们这几个月白忙活了?!粮草军饷白费了!”到后面,呼延将军直接将手中的大刀砸在了地上。

    “你知道他许诺的是什么吗?”西凉可汗道,“粮草三万石!你是不是足以支撑我们交战这些时日?”

    “什么意思?”

    “他若是真送来粮草,恰好能补我军粮草不足这一缺陷。答应他,等他将粮草骏马牛羊送来的时候,再也不迟。将士们总归得要先吃饱。况且下一批粮草也将要运到,你到那时大凉还不愁没有胜仗么?”

    到这里,呼延将军这才听明白了,倒是夸可汗使得一出好计谋。

    宋浔眠回到军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日的晌午了。

    他一回来就去找了赵译。

    “赵将军,朝廷派来兵马最多需要几日?”

    赵译听到宋浔眠这么问,稍微思考了一下:“大约一月左右就能到。”

    “今年收成如何,百姓可有按时缴纳赋税?”

    “着我倒是不知道,但应该是没有什么意外。”到这里,赵译嘶了一声,“让你去当个使者传话顺便看一眼他们的阵容,你问这些干什么?难道是害怕朝廷派发下来的粮饷不够你吃啊?”

    “不是,”宋浔眠用一种很平常的语气,“我跟他们议和去了。”

    “议和?!”

    赵译这句话出来,嗓门大的恨不得把天捅出一个窟窿来,“我他娘让你干什么你居然给我去议和去了!丢不丢人!有没有点自尊心?!”

    宋浔眠最烦有人在他耳边大声吵吵。

    “能不能听我把话完,再吵吵我真跟他们议和去!”

    赵译听了宋浔眠这话,心情稍微能好一些:“什么意思?”

    “咱们这点兵力,赵将军你眼看看够不够十万。”宋浔眠道,“西凉那边可是有五十万大军,你现在,你得过吗?这不是让将士们白送命去?”

    还没等赵译接话,宋浔眠继续:“我昨日出使之时,他们将士大多面色发黄,定是粮饷不够。我许诺他们军粮三万石于下月初七送到,现在正好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你速速命人给朝廷传话,需要至少六十万大军这才能和那些蛮人开战。”

    赵译是个直人,听不懂宋浔眠的什么又要议和又要仗的。

    “我不懂你这些弯弯绕绕,但是你读过书,兵法懂得自然比我们多,你就我们要去干什么就行了。”赵译一副不耐烦的模样,宋浔眠要的正好就是他这句话了。

    “你现在只需要给朝廷传信,下月初一同蛮人开战,需要五十万大军。军饷不断供应。若是此仗可胜,可保我吴国世世代代再无蛮人来犯。”

    赵译照着宋浔眠的话去做了。

    几日后,朝堂之上。吴国的皇帝封绛恒拿着赵译从边疆传来的信件,看完之后让随身太监念了出来。

    等太监念完之后,在朝的大臣皆为惊叹。

    “议一议这件事儿吧。”封绛恒道,“朕应不应该派兵支援。”

    齐王封绛煜第一个站出来,给封绛恒行了一个礼:“皇上,臣以为应当派遣这五十万大军给予边疆支援。”

    “为何?”

    “就凭赵将军一句可保吴国世世代代再无蛮人来犯。这得给我吴国带来多大的福祉啊。”

    等封绛煜完这句话,站在他身旁的太子也开口:“儿臣也以为,应当派遣这五十万大军给予边疆支援。”

    “齐王的不错。”封绛恒开口,“倘若一战可胜,答应之事做到定是好的。只不过你们有没有想过倘若一战败了!那么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半晌无人应答。

    封绛恒继续:“倘若一战败了,往好处就是送朕的公主和亲,往坏处,那大吴可就要亡国了。”

    “等于皇上是不愿意开战?”丞相也站出来,“据臣所知,今年百姓赋税良好,粮食收成极佳,国库充实,为何不肯把握这次机会赌一把?边境再无骚乱,可是天下百姓以及臣等梦寐以求的心愿啊!”

    听到丞相这么,其他大臣也都跪下开口:“是啊皇上!还请皇上答应这次出征,以举国之力消灭西凉,还我大吴边疆一个安定。”

    封绛恒看到他们这样,开口:“那位将军愿意同赵将军一起抗击外敌?”

    “臣愿意。”封鹤是第一个站出来的。

    接下来又有三四位将军接二连三的站出来,声明自己愿意出征,还大吴边疆一个太平。

    【作者有话:今儿个胃病犯了,少更点儿,明天补上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