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台风要来了

A+A-

    翟姿不来上学,起初在学校里还是件大新闻。

    都在传翟姿是被退学了,但后来又并没有被退学,是翟姿自己不愿意来学校上课了。

    这么一想也比较好理解,翟姿自尊心比较强,出现了这样的事情之后,可能也没有脸再来学校了。

    这事一开始还有些讨论度,但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得快,不久就没有人提了。

    在这样的学里,多一个人上学、少一个人上学没什么大不了的。哪怕是班长不来,时间一长同学们也就不提了。

    偶尔还是会有翟姿的消息出现。

    学阶段,很多同学总是住得很近。

    有些是翟姿的邻居,常能看见她,知道她的近况。

    据他们,那事发生后不久,一开始翟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听见这家人天天在里面吵架,屋子里鸡飞狗跳,常有哭闹的声音。

    但过了一两个星期后,翟姿忽然又走出来了,变得疯疯癫癫的。

    看到他们这些老同学,像是变了一个人,常面带嘲讽地:“哎呦,又去上学呀?准备当个大学生?你考的上大学吗?不要浪费时间浪费钱啦!”

    翟姿原来是个很要面子的人,非常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现在突然开始撒疯,同学们都有点怕她,所以也不敢招惹,通常只远远的走开了,然后再拿到学校里来当成新鲜事。

    这些话传到沐云河耳朵里,有时会让她很触动。

    她想,是不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导致翟姿变成现在这样?但她又会告诉自己不要过度心软,这事和她是没有关系的,是翟姿本人的选择。

    坊间的流言流语对谁都如此,关键是不能让自己落到那个下风里去。

    翟姿当然没有真的疯。

    只是前后这样巨大的落差,让她一下子接受不了。

    刚刚出事时,她当然很崩溃,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但时间一长就有点皮了,破罐子破摔。

    她是不服输的性格,既然事已至此,没什么补救的余地了,于是不自觉地就走起了精神逃避路线。

    以她十三四岁的智力和见识,她给自己想的办法是:装成一个疯疯癫癫的人。

    她认为,通常而言,一个人被欺负是因为性格软弱才招人欺负,别人尝到了甜头,以你的伤心难过为乐。既然如此,她就不能遂了他们的意。只要她不软弱,不难过,她就不会被倒。

    一般谁会去招惹疯子?只有不懂事的孩子,懂事的人一般会远远避开。所以只要她够疯,别人就不敢惹她。如果有不识相的孩子来惹她,不等孩子冲她扔东西,她就能捡石头把孩扔得头破血流。

    翟姿甚至觉得这样人也活得痛快些,她以前是太委屈自己了!

    *

    时光倏忽而过,转眼间这届五年级要毕业了。

    在九零年代的黄沙岛,是没有“升初”这类概念的。

    在东沙学西面隔一条街,就是东沙中学的校舍,只要东沙学的毕业生愿意升学,就能继续读东沙中学,毕业考试不过是走走形式。

    只是有一点情况比较特殊。

    与一般中学比学的规模要更大不同,东沙中学的占地面积却比东沙学要了一半。

    这是因为,这里的很多人读完学之后,很多就不读书了,或者家里条件还不错的,把孩子直接送到外面去上初中。在岛上物质条件不错的人家,谁在外头还没有几个亲戚呢?如果想走读书这条路子,自然要把孩子送去教育质量更高的初中。

    所以,无论是重视教育的,还是不重视教育的,都有很大几率不把孩子送进东沙中学。这样一来,东沙中学的规模比东沙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稀奇的是,东沙中学看上去甚至不像个正经学校,连围墙都没有,也不像隔壁学是四层楼的建筑,它只有两层楼的矮房。

    甚至以前还有算上中学的学生,开学念了没几天,嫌学校太破又不算读了的事迹。

    对于在哪里读中学,沐云河也是犹豫过的。

    为了弥补上辈子的遗憾,她坚信自己要走读书路,所以初中的教育质量还是比较关键的,毕竟前面还有中考。

    但是另一方面,沐云河是东沙学赶海队的创始人和主心骨,很多人又不希望她离开。

    东沙学赶海队的成功,引得附近岛屿的中学校也跟风效仿,但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

    沐云河学在读期间,东沙中学的校长就来找过她,问能不能把赶海队发展到一街之隔的中学去,毕竟中学生体力更强,赶海的经验也更丰富。

    但是当时沐云河拒绝了,以后再看吧。

    对此关莉莉很不屑。她:“谁中学生的赶海经验更丰富,敢和我们比一比么?”

    这也是东沙学赶海队队员的自信,毕竟他们一年中大概有一半天数都会去海边晃荡。

    尽管如此,毕业了的东沙学赶海队成员也并不会被剔除资格,随着一部分人升入东沙中学,总体而言,东沙中学的赶海队成员还是越来越多的。

    但是这种量变的情况,可能在沐云河毕业后进入质变。

    因为沐云河最初是从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年级内招募队员,所以她同一届的赶海队队员是最多的。

    只要沐云河进入东沙中学,东沙中学就可以名正言顺成立自己的赶海队。但如果沐云河离岛,没有人来操作这一块,或者别的什么人来管,就怕赶海队会渐渐地沉寂下去,最终不了了之。

    毕业之前,东沙中学的校长又来找沐云河谈过两次,向她做出了不少承诺。

    这些当然只是空头支票,口无凭,沐云河并不放在心上,她有自己的想法。

    在外人眼中,赶海队欣欣向荣,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是一项可以长久发展的校园活动。但沐云河掌握着每日的账目流水,她知道其实赶海队的实际状况是在往下走的。

    首先,这样经年累月的重复劳动中,赶海队老队员的积极性是在下降的。

    新学年的招募,开头总是很热闹,几乎所有新入学的都抢着登记报名,但开头的几次活动就能筛掉一大批人。两三个月后,还能坚持参加赶海队活动常去海边的,可能还不到1/4。

    沐云河身为学女生,并不能为此成立一个企业,也没有什么正经的组织注册。但这个校园赶海队却和一般企业的运行规律相似,做大做强了之后,别人认为它如日中天,其实内部的掌舵者知道它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时候就需要转型调整。

    沐云河很清楚,如果这时候她走了,基本就是把之前赶海队所有的积累给放弃了。

    她身边很多亲人和朋友,在她的这份事业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如果一走了之,也是弃她们于不顾。

    比如她的三姐。

    三姐离家两年多,已经完全和婆家那边断联系。据婆家找去过父亲和继母家几次,但因为拿不到三姐现在的地址,后来也就没消息了。

    虽然没有领过证,从法律上三姐还是个未婚。但在她的心态上,自觉已是个离婚的女人,心情常郁郁寡欢,也不愿意再去接触别的男子。每天就帮沐云河看看海滩摆摆摊子,然后等别人来提货的时候再收收钱。

    沐云河想,如果自己走了的话,三姐怎么办呢?

    但这些都不是决定因素,真正影响沐云河决断的,还是她二哥的安全。

    初中要读三年,距离前生她二哥落海失踪的时间点,已经不到三年了。

    也就是,如果这三年她在外读书,那么在她最忙的初三那年,二哥很可能又要重蹈上辈子的覆辙。

    她如果在岛外,很难保证眼睛能随时盯到岛内的动向。即使她能让二哥答应不出海,但是转头二哥又自己去了,她也鞭长莫及。

    出于这层考虑,最终沐云河还是决定留在岛上。

    转眼到了暑假。

    这是赶海的高峰期,学生们又有空闲,海边又不冷,每年赶海队大约1/3的营收都是靠暑假。

    7月中旬的一天,岛上的风异常的大。

    沐云河本在家中预习初中的课本,只听外面哗啦一声雷似的,像是谁家的屋顶被掀飞了。

    她放下书本,走到屋外,果然看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铁皮顶整个被风吹得,半边都竖起来了。

    那屋子里的人们蹭蹭蹭的跑出来,围着屋顶大呼叫,互相催着找补救办法。

    沐云河想到去年夏凉房重装时还剩了一些屋顶材料,便招呼那边的人来拿。

    那户邻居千恩万谢地,取了材料去修房顶。

    此时的岛上阳光遍照,看着还很晴朗,但东南方向的天色已经发青。

    一大朵一大朵压得很低的洁白云团,飞也似地掠过头顶向西边去。

    有了隔壁这户的前车之鉴,更多人跑了出来,固定屋顶,收起门外的杂物,把四处乱跑的孩子叫回去。

    台风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