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意外来信

A+A-

    开学以后,沐云河的主要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

    虽然东沙中学的硬件不怎么样,师资力量也极其一般,但对于初中这点难度的课程,更多靠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颗积极想要吸收知识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初中阶段的课程脱离了学阶段的基础语文和算数,多了很多沐云河不曾学过的内容。

    虽然大多数人在成年以后会把初高中学到的东西忘个精光,但知识本身还是很有趣的。

    无论是语数外还是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等课程,沐云河都学得津津有味。

    升初的暑假她就在预习预备班的课本了,等到了开学,已经自学完了预备班,开始习读初一的课本。

    在各种科目中,她尤其喜欢数学和物理,用公式解开一道大题时会有种特别的快感,这种一瞬间的畅快简直令她迷醉。

    另一方面,东沙中学赶海队成立后,为了区别于学赶海队,沐云河在和校方以及村委会商量后,把赶海的地点设在另一边的东滩礁石区。

    这片区域都是比较大块的礁石,层叠错落地立在海滩上,相比平坦广阔的滩涂,活动的危险性有所增加,但是找到稀罕货的几率也大增。

    为了确保安全,东沙中学赶海队的入队测试和日常培训也收紧了,对于偶尔有同学摔倒擦破皮之类意外事故,沐云河也全程陪护处理妥当。

    这些事耗费了她大量的时间精力,让她的注意力完全回到了一个学生、学生干部应有的状态。

    以至于她在国庆之后收到苏江宁的来信时,有种恍如隔世之感。就好像他们的见面不是发生在暑假,而是发生在她重生前的上辈子似的。

    信是她某天放学回家时三姐拿给她的,一个很大的雪白信封,捏起来又厚又沉,像有本书似的,但里面好像不止一件东西。

    信封上的钢笔字是草书,龙飞凤舞功力深厚,可惜看不清楚是什么字,难为邮递员认得出,应该是她家的地址。

    落款空白。

    沐云冰很好奇,不知道谁给妹寄过来这一大信封。

    沐云河也很奇怪,她的活动范围限定在这个岛上,虽然是书信仍然畅行的九零年代,但也没什么人会给她寄信才对。

    到了这会儿,她已经完全把那日出北山时,自己给苏江宁留过地址,苏江宁要给她寄照片的事给忘了。

    她放下书包,在吃饭的桌上就拆起来。

    手伸进大信封,摸到了一本书,把书抽出来的瞬间,沐云河睁圆了眼睛。

    一本皱不算皱,一看就是湿掉后又干了的书——她的《老人与海》!

    沐云河立刻把书塞回了信封里,若无其事地拿着信封就要往自己卧室去。

    沐云冰还在边上等着看是谁给妹寄信呢!连忙拦住她:“怎么了?谁给你寄的?”

    沐云河难以解释,只好哈哈:“一个朋友哈哈。”

    沐云冰不信,妹有啥朋友是她不知道的?

    沐云河放出大招:“姐,我是大人了,尊重隐私啊。”

    隐私这词在本年代还是个新鲜词,沐云冰听了,十分不屑:“切,不就不,还隐私。我跟你,外面奇怪的人很多,你交朋友留个心眼啊。”

    沐云河的心早飞回卧室狠狠拆信了,来不及和姐姐磨嘴皮,满口答应。像只鸟般扑棱扑棱地进了卧室,还特地带上了门。

    心想,三姐还真没错,外面奇怪的人很多,比奇怪,谁比得过这一位?

    把信封里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倒在她浅鹅黄色的床单上。除一本物归原主的书外,还有一些相片。

    他果然给她寄相片了!

    除此之外,居然还有对折起来的一沓信纸和一叠百元大钞。

    沐云河惊呆了,怎么还有钱?

    扫了一眼信纸,居然三张纸写了两页半,倒不是草书了,正宗的楷。除此之外还有一张复印件。

    心跳骤然加速,但不去看信,把信放到一旁,只看照片。

    数了一下,照片有五张。

    其中三张是沐云河知道的在下山途中山泉边拍的。一张低头掬水,一张起身站在岩石上甩手看镜头,还有一张正从岩石上下来。

    还有两张是沐云河不知道的。

    那是在台风眼里。

    她瞬间就懂了为什么那天在隆武路的馄饨铺子里,那几个自称苏江宁同事的人会什么台风眼。

    原来当时在北山的那个穿山洞口时,她只顾着看台风眼中的壮观美景,以为苏江宁在拍自然景观,却不想那时苏江宁也拍了她!

    两张都是人物照。

    一张来自斜侧后方的视角。

    一名白衣少女坐在洞口断崖的最外缘,露出柔和但清晰的面颊线条。

    少女视线所望处,翻滚的海面上矗立着半圆形的云/墙,如一个通天罩联通了苍穹与大海,通天罩内流云如火,将霞光投映在少女身上,为她整个人都镶上了一圈金边。

    另一张则更为震撼。

    夸张到极致的鱼眼镜头下,穿山洞口占据画面正中,无限接近于一个极致的圆。而圆心偏下是一名少女的背影。

    她所面对的,是风云激荡,天海滔滔的洞外天地。

    一切自然之力仿佛像要虹吸进入洞中一般,向着镜头内产生巨大的压迫感,而纤弱的少女就坐在这令人悚然的风暴面前,轻盈,脆弱,如一朵山巅的白花。

    她的背影让整个画面都宁静了下来。

    沐云河微张着嘴,为这两张拍她的照片所震撼。

    如果有幸进入风暴眼中观看到那副景象给她留下了珍贵回忆,那么这两张照片就是将停留在记忆中的奇景具象化,并做了艺术化的升华。

    把她也拍成了天地钟灵的一部分。

    对此,沐云河十分感激。

    足足凝视了几张照片十来分钟,直至她觉得再看下去就自恋到了过分的地步,这才放下照片,拿起了信纸。

    苏江宁会给她写信,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毕竟苏江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话少,问一句答一句,能有问必答已让提问者十分满足,不要肖想什么主动开口发起话题。

    这样的人居然会给别人写信,不,是给她写信。还写两页半纸!

    会写些什么呢?

    心跳声砰砰的,直到这时,沐云河才再一次确认。自己的确喜欢这位哥哥。喜欢得有多深入另当别论,但确实是喜欢的。

    他能令她心驰神荡,有种鹿乱撞的感觉。

    “沐云河,展信佳。”

    嗯,他记得我的名字怎么写。虽然是很平常的开头,但也有些感动。

    沐云河看信速度很快,不一会儿就看完了。

    然后放下信纸,平复了一下心情,接着又读了一遍,这次要仔细得多。

    她没想到,苏江宁在这封来信中把为她拍照的渊源,以及山中两日和她相处的感受都客观记录了下来,一气呵成,从头读到尾完全没有断续感。

    记者笔头功夫了得不奇怪,但沐云河很诧异信中的那种倾诉感。

    信的措辞并不如何热情,与他的人一样是淡淡的,但内容却很诚恳坦白,把沐云河好奇了很久的疑问消解了。

    虽如此,却没有瓦解苏江宁的神秘感。

    沐云河把信又读了第三遍,苏江宁在她心中的形象,似乎更立体了,却也因为更多面而显得模糊了。

    在信中,苏江宁首先解释了晚了两个月寄信的原因。

    当时他将照片冲洗完毕,自己也被照片呈现的效果所震惊,正好市里当时在向各媒体征集千禧年摄影大赛的作品,他就提交了。

    照片提交后,社里的领导十分看中,亲自写推荐语,一时单位竞相传阅。

    苏江宁也提到,七月时有同事在单位附近见到了你,但我想可能是认错了。

    读到这一段时,烧得沐云河脸上通红。这辈子她重头修炼出一副厚脸皮,不怎么当着他人的面脸红,此时房中只有她一人,干脆脸红了个痛快。

    她想或许是苏江宁给她一个台阶下,他有没有怀疑过她会出现在他单位附近呢?

    苏江宁,那时他想等照片获奖后再寄给她。如今照片已经获奖,连同获奖证书的复印件一同邮寄给她,另附奖金5000元。

    他很坦诚地,那个山洞是沐云河指路去的,若没有她,自己不会有机会去那里,也不可能拍到这样的照片。所以要把奖金也都给她,他自己保留胶卷底片和美好的回忆即可。

    因为台风眼中的两张照片属于偷拍,并没有得到她的许可,所以正式向她道歉。如果可以获得她的许可,希望可以让他再冲洗出照片来作为纪念。

    另外,对她在山洞中带来的粮食和给予的陪伴表达了感谢。

    虽然语气都是淡淡的,但看得沐云河十分感动。她没有想到对于自己那天冒昧的行为,苏江宁的心里是这样想的。这样想了还不算,还特地写信告诉她。

    这明苏江宁认为她是需要郑重对待的对象,而不是一面之缘,无需有后续的萍水之交。

    如今想来,当初要给她寄照片,从而她留下地址,也在是苏江宁的引导下发生的。

    沐云河立刻坐到了写字桌前,握着笔的手微微颤抖,思索着要怎么给苏江宁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