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谁是柴三妙以阿枝的身份活下来
沙尘暴严重干扰视线,柴三妙跌落黄土台地间的沟壑,阿鸳顺着坡爬下去,见到柴三妙落在一堆干草上,手脚没断,撞破了头,流着血。
阿鸳扯下袍边替她包扎。
大雨中,她陪着她躲过了截杀,熬过漫长的黑夜,在启明星升起的方向,吐火罗商队经过河边,救下两人。
阿鸳玛夏阿嬷对身处窘境的她们关怀备至,在柴三妙昏迷期间精心照顾,像亲人一般,不求回报。
柴三妙道谢,玛夏阿嬷温柔的注视她,“贵人可还记得老朽?”
阿鸳吃惊地看向一脸茫然的柴三妙,柴三妙捂着额角,“阿嬷你是……你是西市里那个回鹘女孩儿的祖母?”
玛夏阿嬷:“阿胡拉保佑好人有好报,让我有机会报答,我做的一切都是在报答贵人那日的救命之恩。”
阿鸳这才听懂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柴三妙记得女孩儿的名字叫塔塔,问她现在如何,听见贵人清醒的消息,老翁多恰已经抱着塔塔走进帐篷,塔塔手舞足蹈地抱住柴三妙亲一口。
玛夏在她昏迷期间,阿翁天天抱着塔塔来看她。
夜里篝火烤肉,众人围坐一团,空中繁星点点,一扫狂风暴雨下的胆战心惊。
多恰问她们为何会在五丈原上遇险,阿鸳又看向柴三妙,柴三妙:“我们离开长安,本来要前往陇右投奔远亲,路上遭遇劫匪,盘缠尽失,现下只有另作算。”
柴三妙撒起谎来,眼睛都不眨,出口成章。
“她叫阿鸳,我的妹妹,我是阿姊,我叫阿枝。”
柴三妙刻意隐瞒身份,眼下局势不明,玄都观失散的队伍不知去向,隐瞒是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吐火罗商队,怕因为自己给他们带来麻烦。
当柴三妙出“阿鸳,我的妹妹。”,阿鸳的心在颤。
她是平阳柴氏的贵女,她在圣人面前替自己的委屈抱不平,而自己只是道观里服役的侍奉,低到尘埃里。
何德何能让柴三妙出我是她的阿姊。
既然无处可去,多恰和玛夏就让她们两人留下来,跟着商队一路走。
*
京兆府西,岐州,下辖九县,治所在太白山下雍县。
雍城难与长安相抵,却也有一番雄州治所的景象,位置险要,处于关内道前往大唐西域陇右道的咽喉处,西临散关,大震关,关中平原西门户。
再加上本地物产丰富,往来东西的商队均在此交汇,市集繁茂,他们按照西域的习惯,把市集叫作巴扎。
吐火罗商队的买卖是酿酒,无论走到何处都有自酿的一门好手艺,原地就能做生意。
商队在雍城巴扎的角落里,租了一间夯土院子。
上一个主人生意破产,唐人挑剔风水不好,空置许久,正好遇上了这队不信风水的吐火罗商队捡漏。
众人将院子收拾出来,前店后厂,生产销售一条龙。
商队开始采买物资,为开办酒肆做准备。
柴三妙因为在玄都观里主持常住(财和物),很有经验,也就跟着采买的人经常出门办事,每每路过岐州府衙前,都要探看良久。
阿鸳不明白她们为何不直接入内,表明身份?
柴三妙问她,“我们可有凭证信物?”
她俩都清楚宗正寺颁发的文牒已经丢失。
“堂堂三品大吏凭什么相信咱们?一张嘴吗?”
阿鸳:“我们可以明路遇劫匪……”
柴三妙断阿鸳,“自我们到雍城数日来,可曾听到一点关于仙游观新任监斋遇袭的消息?”
问题就出在这里!
除了她俩,玄都观外派失散的队伍,再没有人抵达岐州。
雍城仙游观大门敞开,众善信拜神敬香,络绎不绝,偌大的皇家御观哪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柴三妙怕阿鸳慌乱的神情引起州府前守卫的注意,拉着她往回处走。
“再等等吧。”
*
吐火罗商队在巴扎里安顿下来,晚上会在院子里讨论制酒的方向,柴三妙的母亲尉迟氏是酒酿的高手,从耳濡目染,柴三妙也算半个内行。
“兰陵美酒,清香远达,色复金黄,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
“关内人在年节里爱饮屠苏酒。”
“若保健,则要数加入松膏酿造的松醪酒。”
她和多恰老翁时常摆谈各道州的名酒,这让商队的人感到意外。
岐州乃关中粮仓,谷物众多,秋收后宜酿酒,这也是吐火罗商队前来岐州经营的原因。
柴三妙甚至给出自己的建议,她:“黍子产量大,市场收购价格低,最适合出量产酒。”
商队的人笑:“你想得到,别人都能想到,大家一样,如何赚钱?”
“我的黍子酒不一样。”
众人问:“如何不一样?”
“多了一道奇妙的味道,易寻好得,原料管够。”
“哦?还有这等的好物?”
柴三妙也不慌,起身去了厨房,将手上端的土陶碗放在众人眼前,“就是它。”
众人一看,竟是做胡饼,吃羊肉的胡麻籽。
“赎麻子二升,煮熟略炒,加生姜二两,龙脑薄荷一握,同入砂器细研,投以煮酒五升,滤渣去。”
柴三妙将胡麻籽入酒,清香辛辣,“就叫它胡麻酒。”
在多恰和玛夏的支持下,商队开始按照柴三妙的方法酿酒。
*
州府前的那句“再等等”,应验了,没过两天,柴三妙就等来了让她凉透心的消息。
那日一早,巴扎里热闹非凡,商户都在宣传仙游观开粥铺救济灾民。
半月前的沙尘暴,席卷岐州全境,眼看到了丰收的秋季,郊外佃农损失惨重,受灾的民众往各县城聚集,找活计,讨一口饭吃。
前来雍城的人数最多。
恰逢仙游观新任监斋履职,立刻开道观私庄的粮库,应急。
“什么?仙游观新任监斋?是谁?哪里来的?”
阿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拉住隔壁铁的阿郎,问了半天。
阿郎:“听新任监斋自长安来,乃是玄都观女冠……叫什么来着……”
“……柴三妙。”
柴三妙和阿郎同时答出名字。
柴三妙将袍角掖在皮革上,迈步就跑,阿鸳立刻追上去。
旁人问她们去哪里?这么着急。
阿郎耸肩,“可能是去凑热闹,瞧瞧长安来的仙游观监斋吧。”
柴三妙和阿鸳来到仙游观粥铺前,已经被人群阻挡在外圈,灾民成群结队。
粥铺里几口大锅,不停熬煮去壳的粟米。
民众这是仙游观私田产的救济粮,仙游观的女冠子是慈航大士降世,普度众生。
柴三妙终于见到了人们口中的慈航大士。
仙游观大门前,女冠头戴白玉芙蓉冠,着青荷色道袍,一手持拂尘,站在众道簇拥的中心。
同是豆蔻年华,晃眼一看,让阿鸳都觉得像极了某人,“她是谁?”
人群中有人热心回答:“别瞧女冠年纪轻轻,她可是仙游观新到任的监斋,三妙女冠。”
柴三妙站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恍惚出神。
如果仙游观前的女子是女冠三妙,那么,自己又是谁?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阿鸳捂住嘴,若是如此,玄都观的队伍,以及前来赴任的柴三妙,就此在五丈原上凭空消失。
在旁人眼中,仙游观前“柴三妙”并无不同。
消息出不去,长安城里一概不知。
京畿辖地,遭人劫杀,被人顶替。
有人不想她来岐州,准确地,是有人不想玄都观所代表的宗正寺的势力,插手岐州。
是谁?
才出火坑,又入泥潭。
她们该怎么办?
“活命。”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柴三妙拉着阿鸳,快步走入喧闹的巴扎,没入人海中。
以阿枝和阿鸳的身份,活下来。
活下来,才有调查真相,揪出凶手的时候。
*
太清宫,内侍满头大汗,战战兢兢地回禀上峰,圣人找不到了。
适才明明跟袁天师在东侧院里下弹棋,一晃眼,人就不见了。
内侍以为自己会受到责骂,冯少监听后只是拿过他手上的东西,让内侍哪里凉快去哪里待着,好好反省。
最后,果然在旧书阁里,冯少监寻到了闭目养神的李雘,他轻轻跪下,试探地:“圣人,岐州新上的折子……”
长安到岐州,算起来,柴三妙已经去了两月有余。
斜靠着凭几的李雘,没有动,“念。”
冯少监将折子开,折子里岐州马刺史洋洋洒洒写了一堆政绩,将自己讴歌完毕,顺笔提到宗正寺新任的仙游观监斋。
女冠在沙尘暴后开仓救济灾民,赢得唐藩民众交口称赞,并于雍城会见当地祆教萨宝,景教祭司。
岐州新招译语人数名,供监斋差遣。
“马刺史三妙女冠赢得岐州百姓的心,做的好呀。”冯少监脸上也有喜悦。
李雘睁开眼,让冯少监将仙游观的内容再念一遍。
……
岐州新招译语人数名,供监斋差遣。
李雘的目光落在案几上,冷了几分,粟特语写成的《异域见闻录》纤尘不染,保养甚好。
柴三妙,还需要差遣译语人?
十日后,正在灵州办公的关内道巡察使,被一道圣旨,指去岐州。
注释:
岐州——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治所在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隋改曰扶风郡,唐初复曰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