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二十五章

A+A-

    田静一向要强,马争一对自己爱答不理,现在却跟着田馨去食堂,关系好极了。

    马争一学习好,要是她给田馨补课,自己月考恐怕会输给田馨。

    田静想,她妈的不错,田馨这个人心眼多,最会算计人,自从她结了婚连娘家人都不爱搭理,为了跟田静对着干,非得来上高中。

    田馨在西北当了好几年知青,每天就知道种地干活,书本早就撂下忘没了,想考得过自己,她做梦去吧!

    田静想着,等月考成绩出来,田馨考得差,马争一肯定瞧不起她。到时候她在在马争一面前拆穿田馨的真面目!

    田馨接近马争一的目的和自己一样,想从她身上学知识、考高分,田静不能让田馨得逞!

    田静的心思田馨无从得知,她现在除了学习,其他的精力都放在生意上。

    晚上放学后,林原来找田馨商议,茶水摊想雇人。

    现在林原茶水摊生意好,他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烧水泡茶,赶上顾客多,人家一看要等许久,也就不喝了。

    林原摆摊的地方开阔,他又支了个篷,放了几个板凳,两张折叠桌,这样顾客也能坐着慢慢喝茶。

    板凳和桌子,都是田馨从朱大爷那淘换来的,没花几个钱。

    林原仔细计算过,现在的茶水摊,至少要两个人才能忙的开,另外还有一件棘事,蜂窝煤不够用。

    现在摆摊用的蜂窝煤,都是从自家挪用的,用的少还行,摆茶水摊长年累月,需要的蜂窝煤的量就大了,冬天冷,家里还得烧煤,也没多少煤能匀出来。

    这件事难办,林原再有能力,他在省城终究人生地不熟的,还得靠田馨。

    田馨也发愁。

    蜂窝煤都是限量供应的,人家煤铺并不对外开放,有钱也买不到。

    田馨没辙,只能把目光放在黑市上。

    黑市是个好地方,不定能寻得到。

    黑市卖肉蛋鱼生活用品的居多,田馨绕了一大圈,也没看见有卖煤的,田馨有点灰心。

    离开胡同,她恰巧遇见了吴科平,吴科平在五金厂上班,今天出来办点事。

    吴科平热情的和田馨打招呼,他瞥了一眼后面的胡同,知道田馨是来的黑市。

    “田馨,你来买啥?”

    田馨道:“我想买点蜂窝煤,黑市上没有。”

    现在蜂窝煤供应量不大,有的人家觉得不够烧,也有四处寻摸的,田馨是没摸到路子。

    吴科平把田馨拉到一边,声道:“我师父的侄子那能买得到,咱们一起下乡关系铁,我才跟你,你可一定保密。”

    田馨忙不迭点头:“放心吧,我谁也不。”

    田馨算过了,按照一个家庭的普通用量,冬天一个季度一般需要七百坨煤球,田馨想,先买二百坨用着看。

    下午,吴科平带着田馨和林原,拐拐绕绕到乡下的一个仓库,买到了需要的蜂窝煤。

    搬运的过程有些费哥,路途远,林原推着平板车,回到家一直喊肩膀疼。

    煤球码的高,田馨取煤球的时候心翼翼,兄妹二人把煤球码在了苏家,全折腾完,花费了两个时。

    大冬天田馨出了满身的汗,林原道:“蜂窝煤解决了,妹,我跟你我的打算。”

    林原想雇个人跟他一起摆茶水摊,关于人选问题,林原犯了难,去哪寻人?这事还得交给田馨办。

    田馨身边也没什么靠谱的人,不过田馨的想法是,可以找一个跟她一样的没安排工作的知青,林原是男人,找个男人一起干活更方便些。

    知青点和街道办每天都有人去堵,回城的知青,有太多没安排工作的,大家也都着急。

    田馨带着林原去了知青点,不知又下发了什么政策,知青点围了两三圈人,非常热闹。

    田馨道:“跟你干活的人,你自己挑。”

    林原笑了:“我挑了,人家就跟我干?摆茶水摊可不是什么光彩的活,城里人娇贵要面子,不一定寻得到人。”

    田馨叹口气,其实她也知道,找个合适的人不易。

    当初田馨去摆茶水摊,身边人都劝,不体面,沈红缨和田静嫌她丢人,路过都绕道走。

    邻居还跟赵桂芬,田馨一个下乡知青,回城等着安排工作就行了,女同志抛头露面不像话。

    田馨当时就算里捏着临时经营证,在其他人眼里,也不是一门正经生意。

    田馨道:“先找找干,你给的工资不低,没准有人乐意。”

    现在的铁饭碗难端,不然知青们也不会一直往知青点和街道办跑,林原打算一个月给二十五块钱,这是普通工人将近一个月的工资了。

    对于没工作的人来,二十五块,也足够糊口。

    田馨和林原在知青点的门口蹲着,等了许久,也问了几个人,没有一个乐意的,有态度不好的,还讽刺道:“卖茶水?你可别瞧不起人,爱找谁找谁,我不去。”

    林原纳闷:“一个月可是二十五块钱?这要是换咱们老家,得抢着干。”

    可林原也不能把村里人往省城带呀,中间有太多麻烦事,还是找个本地人更好。

    到了太阳快落山时,终于有个愿意点头的。

    那人叫崔明,当年是插队北大荒的,今年年初回的省城。

    崔明的家庭条件差,成分也不好,回城后的工作一直没给他安排。

    如果是普通的省城家庭,有城市户口每个月能领供应,吃上面不犯愁。但他妈户口是农村的,粮食关系转不过来,全家的开销都指着他爸三十多的工资,下面还有四个弟弟妹妹。

    崔明着急工作的事儿,但知青办不给安排,眼看着一批又一批的人有了着落,崔明急的嘴上起了泡,能赚钱,才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林原的茶水摊招人,这活不体面,但一个月二十五块钱的工资让崔明动了心。

    崔明怕林原和田馨是骗子,再三询问了,最后敲定明天跟着林原去摆摊。

    林原问了崔明的家庭地址和家里的情况,还让他填了一个表,回去的路上,林原心情轻松,和田馨玩笑道:“三妹,等以后赚的多了,哥再多给你一成。”

    田馨道:“我现在什么都不做,每个月等着你给我分钱,已经是占便宜了。”

    茶水摊交给林原,田馨彻底放了心。

    田馨的目光放在了蜂蜜上面,田馨蜂蜜的销路很好,买家介绍买家,回头客也不少。

    不过,田馨想再添点其他东西,也不能一直卖蜂蜜,人家买上一次蜂蜜能喝几个月,她得扩展品类才行。

    现在这个年代心思活络的人少,不懂得变通,不然田馨哪有会出来卖蜂蜜。

    田馨能卖蜂蜜,也可以捎带着卖其他东西。

    省城附近有山,大山附近的人家会上山摘些野蘑菇野菜,但拿出来往外卖的少,基本都是留着自己家吃,改善伙食。

    赵桂芬的娘家就是郊外山村的,田馨和苏蔚冬结婚后,赵桂芬带着她去过一次。

    赵桂芬父母年纪大了,家里有三个兄弟,那次回去住了一宿,田馨在院子里看见过晾晒的蘑菇,饭桌上也出现过炒蘑菇的菜,上面点缀了星星点点的猪肉碎。

    田馨打算收点蘑菇这类的山货,拿到省城来卖。

    对于田馨的想法,赵桂芬没有什么不同意的,在她眼里,田馨能干有主意,做事也稳妥,摆这茶水摊生意赚了一些钱,现在人家兄弟干着,田馨还能分到钱,赵桂芬自然高兴。

    听了田馨的话,赵桂芬:“等到了周日,咱们回一趟你姥姥家,乡下人好话,只要咱们给钱,买点蘑菇应该不难。”

    村里有心眼活的,家里从山上摘的蘑菇吃不完,农闲的时候就往县城里去卖卖,换点钱花。

    不过没人往省城卖,省城是个大城市,农村人进城发憷,一点蘑菇不值当折腾。

    再者,也没啥代步工具,自行车要工业券,价格也贵,普通家庭也买不起,走着去省城?想想都累得慌。

    苏家的自行车修好了,周日一大早,田馨骑自行车后座带着赵桂芬,去了赵家庄。

    赵家庄离得不算近,田馨骑得快,也得一个半时,到地方累的气喘吁吁。

    田馨放假时间短,就一天,天黑前还得回家去呢。

    明来意,大舅妈忙不迭点头:“行,蘑菇家家户户都有一些,我带着你去问问。”

    走街串巷,田馨收来了四十斤山蘑。

    田馨话的好听,不是买,是换,田馨拿鸡蛋换山蘑,有这么一个辞。

    不想要鸡蛋的,折合成钱也行,交易转了个弯。

    农村家家户户养鸡蛋,还想拿去外面换钱呢,谁缺鸡蛋。

    于是,大家都折合成钱,用山蘑换了钱。

    田馨之所以这么,也是考虑村里人的感受,田馨山蘑收的多,以物换物谁也不出什么来,人家农民卖蘑菇心里也踏实一些。

    二舅妈田馨太心:“县里还有人来收鸡蛋呢,那阵仗可大,村长都不管。”

    可不是吗,田馨还从村长媳妇那换了五斤山蘑回来呢。

    现在经济宽松了,鼓励自由发展,大家都是一个村的,能用里的货换点钱,村长也不能挡着人家的财路。

    田馨收的山蘑分了两个档次,价格也不一样,次一点的山蘑零碎不整齐,但味道是一样的,就是卖相不好,到时候卖的便宜一些。

    四十斤山蘑捆上自行车,田馨心里沉甸甸的。

    蜂蜜加上山蘑,田馨黑市上的货品又充盈了。

    这些山蘑田馨另有打算,暂时先不往黑市上卖,她想去省城的饭店碰碰运气。

    现在街上基本都是国营饭店,盈亏有上面兜着底,做事墨守成规,有固定的供货渠道,田馨插不进去。

    省城有两家私营的饭馆,是年后新开的。

    开业的时候热闹极了,还有报纸去写过专访,豆腐块大的面,田馨在省城晚报上看到过。

    也难怪阵仗大,这些年饭店都是国营的天下,国营饭店的菜品单调,翻来覆去就那么几种,菜单三五年也不换,不仅如此,态度还差,服务员爱耷拉脸,饭还没吃,气都气饱了。

    私营饭馆这两家一家都在城东,名字取的也好听,一家叫迎客饭馆,另一家叫人民饭馆。

    私营饭馆消费不需要粮票,花钞票就行,就是价格比国营饭店要贵一点。

    现在省城有条件的人家,偶尔也想下馆子改善改善,但粮票有限,甚至比钱还金贵,现在私营饭馆不要票,正符合大家的心思。

    田馨去商管所办一张临时营业执照都那么难,可以想象这两家店能办食品的营业执照有多不易了。

    田馨收了蘑菇,想着去这两家私营饭馆碰碰运气,私营饭馆进货不像国营饭店那么容易,国营上面直接供货,不发愁,私营饭馆全靠店家自己,不准能看上田馨的蘑菇。

    田馨中午午休时,跟班主任请了假,开了个假条出了校门。

    田馨的书包里有用报纸裹了一斤蘑菇,友谊高中距离人民饭馆进,田馨中午的空档去问问。

    人民饭馆是街边的一间门脸房,估摸着有四十几个平方,里面摆了七八张桌子,屋子显得紧仄。

    在饭馆张罗的一共有三个人,一对年轻夫妻,看起来三十来岁,还有一个十几岁的男孩。

    营业执照在屋里正中间高高的挂着,田馨扫了一眼,老板姓李。

    饭点的时间,店里的生意很好,几乎坐满了人。

    田馨找个空档,找到了李老板,明了来意。

    李老板摆摆,对田馨的蘑菇并不感兴趣:“啥蘑菇,我们这不需要。”

    田馨还想争取一下:“这些都是山蘑,是正经山上的野味,炒猪肉做汤都好吃。”

    李老板对于田馨这个不速之客有点反感:“这位女同志,我看你年纪也不大,别出来忽悠人,再者,人家食客来我们饭馆,点个鸡鸭肉或者面条,没听要吃蘑菇的,你快走吧,再不走我要轰你了。”

    田馨没办法,只好从人民饭馆出来,另一家店离得太远,田馨再过去赶不上下午第一节课,只能作罢。

    第二天,田馨又找班主任开假条,对于田馨频繁的请假,章老师不太满意:“田馨同学,你是高三的学生,马上就要月考了,你的心思要放在学习上。”

    田馨连忙点头认错:“章老师,您的对,我保证,这是最后一次。”

    章老师又给田馨上了十分钟的思想教育课,才勉强给她开了假条。

    省城一共才两家私营饭馆,碰壁了一家,如果迎客饭馆也不收田馨的蘑菇,那她只能拿到黑市去卖了。

    田馨不太乐意去黑市,蘑菇和蜂蜜不一样,山蘑虽然储存时间长,但到底不像蜂蜜那样,没有什么保质期限,放在避光的地方就妥当了,可山蘑也有长毛变质的风险,蘑菇是田馨拿钱买来的,她着急脱回本。

    到了迎客饭馆的门口,田馨在外面踟蹰了好一会儿,想了好几种辞。

    还是人家老板出来招呼她:“这位女同志,要吃饭吗?”

    田馨想起来,自己中午没去食堂就出来,肚子都唱起空城计了。

    田馨看看墙上的菜单,滑溜鸡片一块钱、拔丝苹果七毛,面条最便宜,两毛二,一碗是二两的量,不要票,田馨指了指:“我要一碗热汤面。”

    不多会儿,热汤面端上来,葱花和香油的味道扑面而来,田馨味蕾大动。

    迎客饭馆的顾客不多,算上田馨才两桌客人,面积也更一些,看起来不到三十平。

    老板是一对老夫妻,老板闲着,田馨一边吃面,一边和老板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聊。

    老板以前是国棉厂国营食堂的大师傅,还是田馨本家,姓田。

    去年退的休,老板娘是国棉厂的职工,退休三年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下来后,夫妻俩动了心,琢磨着开个饭馆。

    田爷爷做了四十年的食堂师傅,练就了一身厨艺,他做菜好吃,在整个国棉厂都是有名的,厂里有客人来吃食堂,都是点名让田爷爷做炒。

    迎客饭馆和人民饭馆都在同一个区,距离就两个街区,离的实在是近,明面上竞争着。

    但这也没辙,田爷爷田奶奶是省城开的第一家私营饭馆,这个房子是他们自家的房,正好临着街,就拿来开饭馆了,也不能换地方。

    开饭馆拿经营许可颇费一番波折,田爷爷道:“不提也罢,商管组的人可不容易点头。”

    这一点田馨深有体会,她避重就轻,和商管组打交道的事也简单提了提。

    趁着会合适,田馨问饭馆需不需要蘑菇,她可以给优惠价,就赚个辛苦费。

    田爷爷道:“山蘑啊,山蘑有营养,也好吃,前些年我吃过几回,可你也看到了,我们这饭馆客人稀疏,就算是买你的蘑菇,也要不了几斤。”

    田馨松口气,只要收蘑菇就行,积少成多,万一哪天迎客饭馆生意兴隆呢。

    田馨道:“我可以先送您三斤,您卖卖看。”

    田爷爷不同意:“我们也不能占你便宜,那就先来三斤,多少钱我给你。”

    田馨从乡下收蘑菇是八毛一斤,跟饭馆合作讲究一个薄利多销,价格不宜太高,田馨打算卖一块五。

    田馨道:“我这只有一斤,权当是送的,明天我让我哥再送三斤过来。”

    明天田馨要上课,等晚上放学拜托林原帮忙送一趟。

    成功推销出去三斤蘑菇,田馨心情很好,连周围的空气都透着丝丝甜意。

    这几天田馨担心着迎客饭馆的生意,田馨也不傻,谁都能看出来,同样是私营饭店,人家人民饭馆更受欢迎,客人不断。

    人民饭馆不收田馨的蘑菇,田馨所有的指望,都在迎客饭馆身上,田爷爷田奶奶脾气好热情,也更和田馨的脾气。

    周日田馨很早就起来,先是学习了两个时,她上午要跑一趟迎客饭馆,趁着早上记性好,得抓紧时间看书。

    田馨高考做生意两抓,给赵桂芬担心的够呛,她的想法简单,田馨费脑子,隔两天就给田馨煮个鸡蛋吃,吃鸡蛋补身子,多吃肯定好。

    望着饭桌上的鸡蛋,田馨的心情沉甸甸的,赵桂芬是个很好的婆婆。

    田馨骑车到迎客饭馆时,里面坐满了人,田馨进去一看,好几桌都点了面条。

    田爷爷喜气洋洋,和田馨道:“田馨,你看看面条。”

    田爷爷里端着两碗面条,田馨定睛一看,每碗面条上都飘着她的山蘑,离得老远都闻到一股鲜香的味道。

    客人多,田馨先找了个角落坐着看书,等送走中午一**的客人,田爷爷道:“田馨,你的山蘑真好!我还想买十斤。”

    田爷爷,开始从田馨那买了三斤山蘑,他其实没抱什么希望,当时觉得有点同情田馨。

    田馨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同志,抹开面子来饭馆里推销自己的蘑菇,田爷爷想起自己的儿女,觉得挺心疼的,尤其田馨开始徘徊在门外不敢进来,田爷爷想想都心酸。

    蘑菇价格也不贵,田爷爷想,三斤蘑菇自己家留着吃也行,就当是帮帮孩子。

    隔天一个年轻后生送来蘑菇后,田爷爷就随摆在了柜台上,打算晚上带回家去。

    可田爷爷没想到,有客人进来,看见山蘑好奇问是什么,是个什么菜。

    田爷爷见多识广,问客人吃饭打算花多少人,人家就想吃一碗面条,几毛钱。

    店里的面食主打的是热汤面和猪肉面,田爷爷就往热汤面里放了一把山蘑。

    不过这碗蘑菇面也透着巧思,蘑菇焯水去味,炝锅的是荤油和葱花,荤油能激发出蘑菇的鲜香味,口味层次更丰富。

    十几分钟的功夫,田爷爷这碗蘑菇面就做成了,热气腾腾的面条飘着山蘑特有的鲜味,客人吃完忙不迭点头,直夸好吃。

    歪打正着,田爷爷饭馆的菜单上,就添了这碗蘑菇面。

    后面有其他人点蘑菇面,外面路过的客人闻到香味进来问是什么,自然也坐下来点碗面吃。

    面条看起来便宜,但成本也低,面条不是纯精面,是粗粮细粮合在一起擀的面条,吃起来口感筋道。

    炒菜鸡鸭人们嫌贵,点的人少,面条实惠管饱,谁都吃得起。

    就这样,没几天的功夫,蘑菇面成了田爷爷店里的招牌。

    田爷爷笑呵呵道:“真是要感谢你的蘑菇,要不然我们饭馆生意也没这么好,我琢磨了,除了面条,我再添几个菜,炒蘑菇、蘑菇汤,蘑菇做菜的花式不少,我看客人挺喜欢吃。”

    鱼、肉虽然供应少,不经常吃,但月月也能沾到,山蘑省城人没见过,图个新鲜。

    蘑菇面就比普通的热汤面几分钱,谁也不差这么一点。

    田爷爷又找田馨定了十斤,田馨一会儿回家就送来,她有自行车,蘑菇不占地,送货也方便。

    田爷爷亲自下厨,给田馨做了一碗蘑菇面。

    面里只有蘑菇,素的很,但田馨觉得,这并不比国营饭店里的大肉面差!

    蘑菇的鲜味在味蕾跳跃,一碗面吃完,田馨忍不住道:“田爷爷,还是你的厨艺好。”

    同样的食材,在不同厨师的炒勺下也是不同的味道,考验的是师傅的功力。

    私营饭馆的食材有限,田爷爷还算是有门路的,一般人可开不了饭馆。

    田馨的蘑菇暂时有了销路,田爷爷的蘑菇面是刚开始,如果后面卖得好,肯定会和她加大供应量。

    田馨没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这次从赵家庄买来的四十斤蘑菇,看来很快就能卖完!

    一个庄采摘的山蘑有限,田馨如果后续还想进货,恐怕要扩大范围。

    田馨想,到时候就得麻烦几个舅舅舅妈帮忙盯着了,也不让他们白忙活,给些辛苦费。

    田馨又往迎客饭馆送了一趟蘑菇,出来后,她打算去看看二哥的茶水摊。

    林原摆茶水摊除了下雪下雨,平时全日无休,哪怕是刮着大风也照去不误。

    田馨骑车十多分钟到了林原那,有零星几个喝茶的年轻女同志。

    田馨凑近看,有个红着脸的麻花辫在和林原话。

    林原看见田馨,朝她挥:“你怎么来了?”

    田馨把自行车支在一旁,道:“我顺路过来看看,今天生意怎么样?”

    林原打趣:“你这个老板来问,我自然得汇报清楚,今天生意还行,卖了一百多碗了。”

    几位女同志去了旁边的篷下坐着,点的是甜水碗。

    林原努努嘴,道:“我看那位女同志头上扎的头花挺好,,颜色艳,她戴的粉色的,还有黄的绿的,挺适合你,我问了,她是在百货商店买的,赶明儿哥给你买几个。”

    田馨觉得好笑:“感情你跟人家女同志搭话,就是问这个?”

    林原:“可不是吗?我开始问她挺热情,我给别人买,她还瞪我,不过我给我妹买,她又笑了,你现在的女同志,怎么情绪波动这么大?”

    还能是为了啥?田馨想,都是女同志,田馨看得清楚,人家对她二哥有意思呗,只是腼腆不好意思。

    崔明在旁边烧水,林原对崔明很满意:“是个能吃苦的,比我还能熬,我打算下个月给他涨一块钱工资。”

    “你看着办呗,茶水生意你了算。”

    省城是旅游城市,政府有意宣传,再加上开春越来越暖和,来这边旅游的人也多了。

    林原想再加一个煤炉子烧水。

    烧水壶好,去供销社买一个,花不了多少钱,票据田馨里就有。

    煤炉子

    现在用的煤炉子还是从陈奶奶那借来的,本来陈奶奶还有一个多余的煤炉子,但现在给林原屋里烧着呢。

    田馨想了想,道:“我带你去朱大爷那问问,他每天收不少破烂,不定就有人家不用的煤炉子。”

    田馨带着林原一起去,也算是把林原介绍给了朱大爷,以后如果缺什么,林原就自己去找。

    听林原是田馨的二哥,朱大爷很热情,他这没有现成的煤炉子,答应替他们留意着。

    朱大爷最近收了一些好物件,本来还打算找田馨过来。

    朱大爷招呼:“田馨哪,我这有个好东西,你要不要?”

    朱大爷的神神秘秘的,田馨也来了兴趣:“朱大爷,你就别卖关子了,到底是啥?”

    “呵呵呵”,朱大爷指着椅子后面的黑乎乎的器:“这玩意,见过吗?”

    田馨还没话,林原惊喜道:“摇的爆花?”

    朱大爷满意的点点头:“这伙子灵,没错,我昨天刚收来的,好东西,卖给我的时候是坏的,我花了一晚上修好了,就是一个摇杆坏了,卖废品可惜了,我听田馨在摆摊,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用。”

    林原和田馨脑子转的都快,两个人对视一眼,看来想到一起了,一齐点头:“要,我们要!”

    茶水摊旁边可以添上爆米花卖。

    东西都是现成的,爆米花需要在炉火上烤,林原卖大碗茶最不缺的就是煤炉子!

    现在茶水摊有林原和崔明两个人忙活,就算忙碌时,一人忙茶水,令一人忙爆米花也勉强能忙过来。

    爆米花里放的是玉米,玉米和红薯一样都是粗粮,城里的粮食限着量,可农村玉米不是什么稀罕粮食,想收点过来容易的很。

    纯玉米崩出来的爆花没味道,想甜就得往里放糖精,只能放糖精,白砂糖都不行。

    糖精副食品店有卖的,但没辙,也得按票供应。

    不过现在糖精片比以前好买,之前有那么两年,糖精片的供应分为大户和户,按照家庭人口数供应,分量极少。

    林原没想那么多:“田馨,爆米花咱们买了,糖精以后再,大不了先卖不甜的。”

    田馨也同意,爆米花器是工业商品,平时碰都碰不到,最后,林原以八块钱的价格,从朱大爷那买了爆米花。

    爆米花需要摇,回家以后,林原带着崔明要自学,早一会儿收摊,先练练再卖。

    田馨还想到了一层,以前在农村田馨见过走街串巷的艺人蹦爆米花,城里出现的次数少。

    等林原有时间,在省城的胡同或者家属楼下一待,蹦爆米花也行,一般孩子都喜欢吃,反正讲明白,玉米和糖精自备,就是收个加工费,赚钱讲究积少成多,这点生意坚持下来,也是一笔钱。

    田馨和林原的买卖都渐渐稳定下来,兄妹二人很高兴,晚上,林原让田馨留在陈奶奶家吃饭,他下厨做了两道菜。

    田馨不喝酒,林原自己开了一瓶燕潮酩,冷冽的酒在舌尖窜动,林原道:“妹,谢谢你,我算过,如果茶水摊这么顺利摆下去,用不了一年,我就能把欠的债都还上,都是托你的福。”

    田馨道:“咱们都是亲人,不用这么客套,我对你们也有愧,离开北淀村那么久没回去,白让你们担心。”

    林原举起杯:“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这个干啥,我昨天给咱妈写信了,告诉她一切都好,让她别担心。”

    兄妹俩了不少话,田馨回苏家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

    苏蔚兰守在门边,道:“嫂子,我哥给你寄的信到了,我放到你炕上了。”

    苏蔚冬的信?

    田馨想起了火车站的苏蔚冬和吕爱可,心里还是不太舒服。

    苏蔚冬给自己写信,是为了解释这件事吗?

    或许他懒得和田馨解释吧,受剧情的指引,这两个人总会走到一起的。

    煤油灯的灯火晃动,田馨打开了苏蔚冬的信。

    这次的信写的很长,足足有两页纸。

    田馨揉揉眼睛,看完了信:

    吾妻田馨,安好,我已平安抵达青海,勿念。

    纸短言多,不知从何起,那日看见你从火车站落寞离去,我心下十分愧疚。

    有些事,需要向你解释,不是狡辩,不是敷衍,一切发自我的真心。

    那日火车站出现的女同志是我的初中同学,名字叫吕爱可,身高一米六二(来自中考体检),体重不详,我估摸不出来,见谅。

    我和吕同学初三是同桌,但只是单纯的同学友谊,那时我一心扑在学习上,年龄也,没有其他的心思。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再见面,这一点,我可以向着佳木那合的朝阳对你发誓。

    年后的同学会我没有参加,不是心虚,只是觉得没必要,都是许久没见的同学,见面不知道聊什么,会尴尬。

    我在火车站见到吕同学实属偶然,我也很意外,不过你放心,我是一个结了婚的男人,我一定会恪守本分,保持和其他女同志的距离。

    那日因为工作原因,我只能先回青海,在我的心里,工作和家庭并重。

    我在青海采风,日日夜夜里,在青海书写下的每个字,都有你默默的奉献,田馨,你和家里人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因为有你们,我的生活才有了意义,等我回去,这一天不会太遥远。

    我和你隔着山隔着海,隔着亘长的铁轨和00多分钟的时差,但请你相信,终有一天,所有的久别都会重逢。

    写信的此刻,是元宵夜,愿年年佳庆,永保团圆。

    夫蔚冬书于2月日元宵节。

    看完信,田馨心里有种不出的情绪。

    苏蔚冬极其卑微的和她解释着,和他以往的孤傲冷静的性子大相径庭。

    田馨仿佛可以感受到苏蔚冬信里的一团热火,他肯定了田馨的付出,肯定了婚姻的意义,也表示自己的立场,告诉田馨自己会恪守已婚男人的分寸。

    田馨不知道能不能相信苏蔚冬。

    书里的剧情把控着苏蔚冬的未来,他和吕爱可终究还会重逢。

    田馨相信可以扭转她自己的命运,但对于苏蔚冬,田馨不想打赌。

    田馨和苏蔚冬,不过是由一段错误的婚约开始,当一切回归正轨,田馨终究是苏蔚冬的过客。

    这封信田馨又看了一遍,她平复心情,告诫自己,既然有选择一次的会,就不能被这微末的示好所感动。走出一条新的路,抓住这大好的形势成就一番事,才是田馨要做的。

    对于情爱,田馨是悲观的。

    看遍书里的人情冷暖、世事无常,所谓的活着,拼搏这一世,只有无愧于自己,不留遗憾,才算是不枉来这一遭。

    田馨有太多的遗憾,有的可以抚平,有的却只能带着痛苦负重前行。

    田馨每一步都极其谨慎,生怕走错一步重复书里的悲剧。

    田馨的这颗心,再也经不起任何波澜,只有紧紧守着,不对任何人敞开,才能保护好自己。

    苏蔚冬对于田馨来是一个错误,她需要纠错。

    是的,田馨需要纠错,田馨不断重复道。

    这段婚姻不过是媒妁之言,苏蔚冬和田馨相处的少,等以后他调回省城,自然会发现省城千金的长处和优点。

    田馨逐渐冷静下来,苏蔚冬的信,田馨收进了柜子的角落,没有再开启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