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第一六五——一六六节)

A+A-

    ——一六五——

    “5.12大地震。”动摇了明如月去北京看奥运会的决心。

    但是,有一点大家都看见了,那就是这一年多来,糜老太太的身体好像越来越好了,大家经常能够在菊花岭,在汉江码头,在樱桃沟里和糜家祖坟的林地里看见她牵着重孙女转悠的身影,听见祖孙两个爽朗的笑声。

    糜清山带着已经被自己和妻子的母校北京大学录取了的儿子糜子若一起回到菊花岭来迎接奶奶一行,糜清水更是从上海请来了私人医生保驾护航。

    糜老太太明如月实在找不出拒绝的理由,就带着女儿糜维乔、大孙女糜清秀、重孙女糜子雪和外重孙子邝兵,跟着孙子两家一起上了北京。

    明如月还是70多年前上大学那会儿到过当时还叫北平的北京,这个时候再来,自然是找不到一点过去的影子了,甚至连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她都觉得不是原来那个灰头土脸的天安门了,更不要鸟巢、水立方这样的新潮建筑。

    当然最让糜老太太兴奋的还是这一路之上全部是由糜家新一辈的长房长重孙糜子若来导游的。

    糜清山和许若尘两个文化人加上儿子糜子若这个北京通,对奶奶、太奶奶北京行之的安排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奥运会对糜清水、薛梅寒和邝兵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对于糜老太太来,只要跟孙辈们在一起咋都行。

    至于才四岁的糜子雪,太奶奶在哪里,哪里就能提起她的兴趣。

    看场馆、看比赛自然是少不了的。糜清山知道,对于奶奶来,这种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觉才她最乐见的。

    因此,当人们都涌到各个比赛场馆的时候,他们在胡同里听糜子若讲王爷、公主家的故事,在后海边品尝来自天南地北的美食,在前门步行街的瑞蚨祥给太奶奶重新量身订制新潮的旗袍……

    恰好,这一阵子糜清山、许若尘授权糜子若整理这些年和家里的往来书信,这对于今天遇事首先想到用手机和网络来处理的糜子若有了很大的触动,也调动起了邝兵的好奇心。

    糜清秀、糜清水和薛梅寒更是想迫切地想看看当年爷爷奶奶对他们这位争气的大孙子都了些什么。糜维乔则遗憾自己没有这样的待遇。

    请奶奶这个当事人亲自给大家读当时自己写的信,是薛梅寒出的主意,大家想想那种情景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尤其是爷爷奶奶写给孙子的信,里面一定没有那个年代父母对子女的教和冠冕堂皇,其中一定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源自生活阅历的经验之谈。

    果然,明如月对这个提议也感到非常兴奋。她没有想到大孙子和孙媳妇这么有心,这么多年居然还保留着他们当年的书信。

    果然,当奶奶、太奶奶以第一人称重新诵读当年自己和老伴或悄悄地、或高调地,或长篇大论、或言简意赅写给孙子和后来的孙子媳妇的信的时候,那深深情意,那切切爱意,是无论多么有文采的编剧也编不出来、无论多么高明的演员也是演不出来的。

    果然,不知道是感动上苍了还是巧合,这个时候在北京中山音乐堂正好有一场以家书为主题的朗诵音乐会,许若尘果断地带领全家一起去聆听。

    拿着音乐会煽情的宣传页糜老太太突发奇想,她把孙儿们召集在一起,认真地,现在,写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难得和奢侈的感情沟通方式了。

    今天,我们肯定会听到许多名人大家、社会贤达的真情流露,我想要你们每个人听完之后给我交一篇观后感,要书面的,由我来裁判,看谁的感情最真挚,看谁的文笔最生动。

    到时候,你们也像我诵读书信一样来朗诵自己的作品,好不好?

    糜清山当然赞同奶奶这个「老孩」的提议。奶奶九十多岁,她又有了孩子的心态。

    同时,她依然把这些隔着辈的孙辈、重孙辈也当成了孩子。

    这个时候,大家肯定都等自己表态呢。但是,他不知道夫人和弟妹薛梅寒是什么反应,他只能盯着夫人许若尘。

    一向对文字工作非常感兴趣也非常自信的许若尘,主要是从儿子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看丈夫用眼神征求自己的意见,毫不犹豫地:“太好了,我也参加。”

    这些年,在学校号称学霸的儿子糜子若跟糜清山和许若尘什么都谈,唯独不愿意让他们看自己的作文和日记,他总是用非常高的分数和非常好的年级排名来证明自己。

    其实,许若尘是想通过文字,特别是儿子的作文、日记来掌握他的所思所想和价值取向。

    奶奶的这个提议,恰好能展示儿子的家庭观、价值观和观察力、领受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对正在上学的邝兵许若尘也有同样的期待,她当然是举双手赞成的。

    糜清水他们只是把这当成个游戏来对待的。

    聆听朗诵音乐会的过程中,除了掌声,音乐厅内大部分时间都是非常安静的,偶尔会有笑声。

    但是,许多人脸上都挂着泪水。这让还不能完全听明白内容的糜子雪不知所措。就连回家的路上一家人也是难得的沉默和安静。

    临到家了,子雪突然冒了一句:“以后我再也不听音乐会了。”

    妈妈问她为什么,她:“听个音乐会还要哭。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哭呀!”

    一下子把大家都逗乐了。

    按照奶奶、太奶奶规定的时间,大家把自己写的朗诵音乐会观后感都交了上来。

    从大家的反应看,糜子若和邝兵虽然总是缠着太奶奶听自己写得怎么样。

    但是,他们的心态是轻松的,反而是糜清山、许若尘和糜清水、薛梅寒表面上顾作轻松,内心里还真担心被两个晚辈给比下去了。

    明如月是有自己的标准的。她非常清楚,家书当然突出的是一个情字。

    谁动了真情,谁感情充沛,谁就胜出。在这一点上,糜老太太还是动了些脑筋的,她让所有人都把写好的文章交给两个重孙子,由他们统一在电脑上印之后她才评阅,一律不许署名。

    看着这些晚辈们的真情流露,明如月好像又回到了音乐会的现场,她被孙儿们的浓郁的感情浸染着,时不时热泪盈眶。

    虽然她心目中并没有可量化的标准。但是,她知道哪怕不全部排名,还是必须评选出最好的那一篇的。

    经过艰难的比对,她还是服自己让大孙子糜清山来给全家人朗诵他自己写的散文:《家书》。

    ——家书——

    我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走进位于皇家园林中的中山音乐堂去聆听《寄给最爱的人——中外经典家书音乐朗诵会》的。

    曾几何时,家书于你我是生活中多么寻常的事情呀!

    多少喜怒哀乐通过那一枚枚的邮票,让你我幸福着亲人的幸福,痛苦着爱人的苦痛。

    想当年,你我常常躲开喧嚣与忙碌,或字斟句酌、或信马游缰,或情长纸短、或只言片语,心底那份忐忑与坦然,激动与平和,无一不是真情的流露和表白。

    因为你我总能感觉到仁父慈母、娇妻幼子在邮路那端青了又黄、谢了又绿的相思树下望穿秋水;

    因为你我总能体会到远足征夫、浪迹游子在邮路这头寒窗苦读、拼搏奋争的成才路上渴望倾诉。

    虽然你我常常在每次漫长其实并不长的等待中等来的大多是内容相似的平安符,可当今天电波替代了家书时,才突然感受到无名的落寞与惆怅,才体会到那等待本身就是生活,那等待其实就是幸福。

    朗诵会渐入佳境。

    看吧,无论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家书的经典点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还是诗人那哀婉动情的吟唱——

    “乡愁是一座的坟茔,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无一不令他乡之客叹短吁长、饮泪思归。

    听吧,无论是邓颖超大姐「海棠花开了,你(指周恩来)离开了它们,离开了我们,你不再回来。你到哪里去了呀」的心声与独白,还是陶斯亮「爸爸,九年前,您含冤死去;九年来,我饮恨活着」的血泪控诉,无不让人哀肠寸断、泪水涟涟。

    再听听,马克思的真实真挚,毛泽东的凡人心声,曾国藩的睿智透彻,傅雷的语重心长,还有罗纳德?里根的浪漫和绝妙……无不让人感受到家书那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和弥足珍贵。

    朗诵会结束了。其间,人们有时破涕而笑,有时破笑而涕。

    当主持人宣布「到此结束」时,并没有想象中铺天盖地的掌声。

    我想当时大家和我一样,都在收拾那太过复杂的心情,拽回那飞越的太过遥远的思绪,或许有的心已经贴上了邮票。

    好了,省点笔墨和时间,赶紧给亲人写封信吧: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天堂好吗?请告诉爷爷,奶奶现在挺好的!

    ……

    大伯的深情朗诵糜子雪听懂了,她乖的跟个猫似的静静地蜷缩在太奶奶的怀里,不时伸手给太奶奶擦擦眼泪……

    转眼到了2008年的8月中旬,离大地震100天纪念日很近了。

    听奶奶总是念叨受大地震波及的梁州,还时不时地关起门来祈祷,糜清山觉得有必要做点什么。

    他也学着奶奶的做法,让大家写一篇纪念大地震的文章,主题是为了纪念遇难者,也为了让活着的人们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放下痛苦,振奋精神,重建家园。评委依然由奶奶来担任。

    8月20日,大家准时把自己写的文章都交给了奶奶、太奶奶。

    5.12时强烈的震感让糜老太太至今依然心有余悸。她对孙儿们:“这一次我们就不评一二三了,大家一起来看看,咱们找出一篇能代表我们共同心声的,咱们一起来进行朗诵怎么样?”

    大家当然是赞成的。不知道是出于鼓励的原因,还是真的是糜子若、邝兵联合创作的抒情叙事诗《叫人怎么放得下——5.12大地震百日祭》被一致推选出来了。

    糜清山拿着儿子和外甥的作品,他的心一下子又提到了嗓子眼儿。

    他拿着诗稿,仔细读过一遍,走到妻子跟前,眼里闪着泪花把文稿交到她的手里后轻轻地:“当时各种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着,我几次电话给奶奶想要回到菊花岭去,可奶奶总是,现在震区的食品供应很紧张,她发动了菊花岭的许多家庭妇女给灾区蒸馒头。

    奶奶为了阻止我们回去,她甚至,我们不回去,能省下几个馒头,地震灾区的老百姓就会多几个馒头。我知道奶奶是怕我们有危险呀!

    “这两天,在创作过程中,我看见兵的眼睛总是红红的。我们虽然总是「感同身受」,可哪里真的有奶奶和大姐她们这些身处灾区的人的感受呢?

    就像孩子们在诗中唱的,我们是需要「为我们无尽的哀伤寻一处为了忘却的安放」了。

    “前几天我听到一首大提琴曲叫《殇》,一下子就想到了汶川地震。我现在真的想和着杰奎琳?杜普蕾演奏的这首伟大的曲子,来朗诵孩子们的这首发自心灵深处的祭文。

    “若尘,咱俩合作,朗诵给奶奶和大家听好不好?”

    许若尘轻轻地走到丈夫跟前:“我也正在这么想。其实第一次读到孩子们的作品,我就是轻轻朗诵的,当时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糜清山把音响的音量调到似有若无的样子,放起了奥芬?巴赫的大提琴曲《殇》……

    ——叫人怎么放得下——

    ---“5·12”大地震百日祭;

    川之上 国有殇;

    ——叫人怎么放得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历经磨难的神州大地——

    ——瞬时被地牛疯狂撕扯——

    ——饱经风霜的中华民族——

    ——再次被灾祸无端纠缠——

    ——汶川北川青川山川同悲——

    ——羌族藏族汉族五十六族共泣——

    ——面对爱恨交织的大自然——

    ——依旧饱有乐观以德报怨——

    川之上 国有殇;

    ——叫人怎么放得下——

    ——那一阵阵渐弱的呼救——

    ——那一声声悲天的号啕——

    ——那只在天堂里依然紧握着笔的手——

    ——那双血肉模糊依旧不停抓刨的大手——

    ——扒开了心底泪腺恣肆满襟——

    ——唤醒了光辉人性悲天悯人——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无须动员党政军群共克时艰——

    ——没有号角华夏儿女真情集结——

    川之上 国有殇;

    ——叫人怎么放得下——

    ——最先受到媒体镜头信息的冲击——

    ——最先想到镰刀斧头旗帜的召唤——

    ——最先听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惊醒——

    ——最先看到到迷彩戎装的力量——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铿锵宣示;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的庄严承诺;

    ——不抛弃不放弃的朴素情怀——

    ——中国加油四川不哭的倾力支撑——

    ——我们都是汶川人的真情告白——

    川之上 国有殇;

    ——叫人怎么放得下——

    ——谭千秋老师的护犊身躯——

    ——邱光华机长的无疆大爱——

    ——叶志平校长的未雨绸缪——

    ——蒋敏警官的铁肩柔肠——

    ——空降勇士的义无反顾——

    ——乌蒙铁军的钢铁意志——

    ——唐山兄弟的朴素情怀——

    ——少年英雄林浩的大将风范——

    ——敬礼男孩郎铮的知恩图报——

    ……

    川之上 国有殇;

    ——叫人怎么放得下——

    ——国旗第一次为百姓降下——

    ——汽笛第一遭为公民衷鸣——

    ——警报第一回 向天堂拉响——

    ——莺歌燕舞不再是那时生活的选项——

    ——工人农民军人学人商人艺人媒体人——

    公民社会每个水滴都反射了完整的太阳;

    ——台港澳兄弟姐妹感同身受的泪——

    ——海外华人华侨十指连心的痛——

    ——国际友人与炎黄子孙携手允诺——

    ——纵然山摇地破也要安然度过——

    有你有我,我要你重获原来的生活;

    川之上 国有殇;

    ——为什么要放下——

    ——所有人都想在并不遥远的天堂——

    ——为那些不再成长的年华——

    ——搭一个不会崩陷的家——

    ——每个人都渴望在心灵深处——

    ——为我们无尽的哀伤——

    ——寻一处为了忘却的安放——

    ——须在心里留下一片神圣——

    ——要让记忆封存一段悲怆——

    ——让心持久铭记——

    ——让爱永远奔涌——

    ——废墟里挺起民族脊梁——

    ——一六六——

    糜维诚逝世三周年时有关方面在烈士陵园组织了公祭活动。

    官方的仪式结束后,作为长子,糜清山正式向有关方面提出的取回父亲的骨灰归葬祖坟的请求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糜、邹、黄、明四家举办了庄重的下葬仪式。糜胡茶花、糜佑家、糜腊佳、糜菀佳、糜蕊佳、糜清丽和黄满铤、黄满钏、明如星的部分骨灰正式归葬糜家祖坟。

    在糜老太太明如月的见证下,在糜维诚的好友钟声主持下,常年在外地工作生活的糜清山夫妇、糜清水夫妇,专程从香港回来的糜维娇夫妇、黄维多夫妇和从西安回来的黄维江夫妇、黄维山夫妇,从台湾回来黄维元夫妇、黄维宝夫妇带着他们的子女,生活在梁州的糜维乔夫妇携子女,糜清秀、邝大军、邝兵,邹宝柱的儿孙们,黄满锐、黄满钧的子孙,黄满鑫、格桑梅朵带着他们的儿子黄维雄夫妇、女儿黄维英夫妇,还有近年来嫁到邹、黄两家的媳妇们的娘家人等,共约200人参加了下葬立碑仪式。

    在运筹谋划的过程中,糜清山和糜清水商量后认为,在这次归葬的亲人中,最后一个逝世的父亲也已经有三周年了。

    按照当地的习俗,先人走后超过三年,再办纪念活动的时候是按照喜事来办理的。

    因此,这次请散布在两岸五地的故去亲人魂归故里,对糜、邹、黄家来应该是件大喜事,无论是墓穴的修筑还是碑石的篆刻,都是在喜庆的气氛中完成的。

    对于糜老太太明如月来,她比任何人都期待这一天,她比任何人都乐见「全家」大团圆。

    众人散尽,糜老太太明如月迟迟不愿意离开,糜清山、许若尘,糜清水、薛梅寒和糜子若、糜子雪跟着。

    邝大军扶着糜清秀,邝兵掺着姑奶奶糜维乔也寸步不离。

    明如月缓缓地来到糜传家的坟前坐了下来,她也不看他们任何人,自顾自地道:“清丽的事我早就预感到了。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怕我受不了。其实,我从冉州到上海、再从冉州明家嫁到梁州糜家,眼看就要一百年了。

    这一百年可以看惯了花开花落,也见惯了悲欢离合,我比你们想象的要坚强得多。

    别的我也不多了,今天,你们都是糜家的嫡传子孙,我只想对你们,有的人死了,可总有活着的人惦记着,有的人活着,可大家总也想不起来他。

    你们在外面没有见识过,每当逢年过节,咱们家的祖坟里总会有人来上香、献花、洒酒、摆贡献、放鞭炮,特别是你们太爷爷和爷爷的坟前,总是香火不断。

    现在,就连你们父亲的坟前也是这样了。这明了什么?

    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播撒了善和爱的种子,那些种子在生根发芽,在开枝散叶,在开花结果。

    你们现在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干什么,都要有一颗善心,都要关心身边的人们,该伸手的时候搭把手,能出钱的事情出点钱。还是那句老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沉静了好一会儿,明如月继续:“清丽的安放问题你们要仔细考虑,我的意思是让她尽量挨着腊佳姑奶奶,四姑奶奶应该是最懂清丽的,让她们互相作个伴吧。”

    糜清山上前轻轻拉着奶奶的手:“奶奶,这次本来想一并考虑清丽的问题,但考虑到亲人们好多不知道清丽的事,她也是最的一辈。

    后面,我们会认真按奶奶的意思来办的。现在,最最重要的是您老人家的身体。”

    “我知道你们越来越担心我,其实呢,我心里现在非常平静。抬眼望去,还有什么人能如我糜老太太这么幸福、这么美满的人生呢?

    我别无所求了。你们把事业干得越大,我就越高兴。你们能为了事业跑得越远,我心里反而更踏实。我这里有维乔一家、有清秀一家就挺好的了,你们都放心吧!”

    糜子雪蹭到太奶奶跟前:“还有我!”

    明如月搂过糜子雪:“对,还有我的囡囡!”

    ……

    女儿糜维乔和孙女糜清秀成了糜氏汤料配方的最忠实拥趸,学得也格外上心,格外仔细。

    很快,就连糜老太太自己也不能分辨出哪些是她自己做的,哪些是维乔和清秀做的了。

    这也使得明如月对她平时总也不踏实的传承的话题彻底放下了,在她的内心深处,生活的传承是具体的,她最关心的其实是糜家人精神的传承。

    明如月的生活节奏越来越慢,也越来越规律了。要不是糜子雪坚决不回上海去的话,也许她的生活会完全按照自己的生物钟运转。

    现在,每天一大清早,她已经把给重孙女陪读作为她最最重要的事情了。

    从《诗经》、《论语》到《老子》、《孟子》,再学一次,学透一点。

    从给囡囡当先生,到和囡囡成为平等交流的学友,都让明如月这个八十多年前大上海的师范专业太学生有了从未有过的巨大的成就感。

    糜子雪刚开始频繁地背着太奶奶给在上海的爸爸妈妈电话直接出太奶奶可能不会太久的话时,糜清水和薛梅寒虽然嘴上她胡,内心里还是突然紧张起来了,毕竟奶奶已经是快满一百岁老人了。

    糜清水和薛梅寒知道哥哥嫂子的时间没有他们这么自由,他们决定回家仔细观察之后再和哥哥嫂子商量。

    回到菊花岭,在讨论奶奶的健康问题上,糜清水、薛梅寒和姑姑糜维乔、大姐糜清秀都把糜子雪和邝兵当作大人来平等对话的,因为太奶奶在这两个重孙子面前最放松了。

    糜子雪出了和太奶奶相处的点点滴滴,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太奶奶的变化。

    用她的话来,好像太奶奶心里没有什么惦记的事情了,总是催促她回上海去。

    子雪特别提到,有几次,太奶奶甚至问过自己,如果早起来,发现太奶奶已经不在了,囡囡会不会害怕?

    糜清水最大的感受是奶奶对他们各自的事业关注程度远不如从前了。

    虽然每次听到他们的成就还是会很高兴,可她更多关注的是糜清山什么时候能够回来,更多关心的是该把子雪接回上海上学了。

    又到漫山遍野菊花盛开的时候了。平日里,明如月除了上菊花岭之外,就是频繁地到墓地去,不会再主动往樱桃沟和码头跑了。

    上了菊花岭,她总是爱把话题扯到糜清丽身上。每次到清丽,她总会喃喃地:“我该去找这个孙女话了,清丽爷爷、爸爸、妈妈都不是懂清丽的人,也都不是会聊天的人。”

    糜清山一直在通过电话跟踪奶奶的情况,隐隐的,他觉得重阳这个节日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他决定在重阳节到来之前回来看看奶奶。

    糜清山回到菊花岭对明如月来似乎是了了最后的心愿,她的话题除了不想被火葬,想要和丈夫糜传家一样土葬之外,总是喜欢拿着大孙子的手机和重孙子糜子若视频聊天,虽然她知道这很费钱,可她总是忍不住想和子若点什么。

    糜子雪偷偷拿爸爸的手机和糜子若太奶奶可能不行了的种种表现,糜子若非常坚定地相信妹妹的判断,他果断地要求妈妈把原计划回菊花岭给太奶奶过百岁生日的日程尽可能往前提。

    见到重孙子后的明如月精神明显好了很多,甚至还能坐起来和他们笑话。

    但是,就在糜清山和糜清水他们满怀欣喜地全力投入奶奶百年大寿的筹备工作之时,糜老太太的状况急转直下。

    重阳节这天是明如月的百岁大寿。

    自从糜家给老太太办了九十大寿之后,许多有心人就记挂着这位对他们恩重如山的人瑞的寿辰。

    在梁州,人们给老人祝寿过的是虚岁。但是,逢十并不大办,而要在六十之后逢一大办,叫「启一」。

    实际上也就是通常所的逢十的周岁。因此,明如月的这次生日是她虚岁百岁之后的第一次「启一」。

    这几天不仅糜、邹、黄家的亲戚都来了,梁州和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的亲朋好友也陆续来到菊花岭。

    重阳节这天,来自官方和民间相关组织、机构及各界人士的贺电纷至沓来。但是,糜家上下却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之中。

    重阳节清,明如月坚持让糜清山他们用轮椅推她上菊花岭。

    要知道,这是不符合糜老太太的生活规律的。这些年,每到山菊花盛开的季节,明如月都是下午才上菊花岭的。

    一路之上,看见奶奶面色红润、笑声爽朗,本来大家是松了一口气的。

    可是,就在下山的时候,糜老太太突然陷入昏迷,偶尔清醒一下,嘴里不是叫着维诚、清丽,就是叫着「全家哥哥」。

    到了下午,明如月已经是滴水不进了。

    一心想把奶奶送去医院的糜清山、糜清水和大姐糜清秀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糜清秀反复:“奶奶有交待,绝不能让她死在糜家宅子以外的任何地方。”

    糜清秀知道她不能服两个弟弟,她只能让大家一起围在奶奶的床前,拉着奶奶的手不停地跟奶奶话。

    这个时候,似乎明如月偶尔出现的自主意识总能与糜清秀合上拍。

    糜清秀拉着奶奶的手如同自言自语一样不停地着。每当听到清秀,「奶奶,清山和清水都了,他们都和政府报备过了,无论如何也要把你和爷爷土葬在一起,不会送去火葬」的时候,当清秀提出要给她换上新衣裳的时候,明如月的嘴角会轻轻地上扬,有时甚至还会下意识地微微点点头。

    这个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该跟奶奶、太奶奶些什么,糜子雪提议大家轮流在太奶奶耳边报上自己的名字。

    每次到糜子若、糜子雪和邝兵的时候,太奶奶都会无意识地重复他们的名字……

    傍晚时分,整个菊花岭集市挤满了前来贺寿的人群。焦急等待的人们迟迟没有等来糜家宅子里面的消息,有年长者大声高呼:“吉时已到,社会各界恭贺糜明如月先生百年华诞仪式现在开始,启……一……啦!。”

    一时间,菊花岭上下、汉江两岸鞭炮齐鸣,烟花四起,人们的欢呼声响彻山谷。

    人们欢庆菊花岭迎来了有记录以来第一位期颐人瑞,人们感谢糜家五代人为菊花岭带来的新生活、新气象。

    鞭炮声和人们的呐喊声再次叫醒了明如月。忽然间,她睁大眼睛,一只手伸向远方:“全家哥哥、全家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