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第 91 章 妄念(修)

A+A-

    许婶子想要带着孙女卖/身到陶家。

    还只要十两银子。

    她和她孙女大妞柳二丫是知道的, 都是勤快人。许婶子一天到晚的给人洗衣裳,缝补衣裳,而大妞听婆婆从就知道给她奶帮忙了, 衣裳洗好了,她就挨家挨户地给人送去, 能干得很。

    而且两人为人如何,柳二丫也看在眼里, 祖孙两个不但干活勤快, 还都是老实人, 不爱往外头人长短。

    最起码她嫁过来这两年, 就没有听过。

    柳二丫偶尔会听婆婆起以前在唐家的事,知道他们那样的大户人家最讲究规矩,新入府的丫鬟是不能到主人家身边伺候的, 得跟着年纪大的嬷嬷们‘学规矩’, 学完之后还得跟在年纪大的丫鬟身边学做事。

    这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要忠心、嘴巴也要紧。

    不然家里的太太多吃了两口肉她都往外头,不得被人笑话啊?

    所以许婶子想要带着孙女卖/身,柳二丫是愿意接受的,因为这两个人她知根知底。就像婆婆刚才的,大妞可以帮忙带闺女,许婶子可以做些洗衣裳、扫地、提水、洗菜洗碗之类的活。

    “这事等我娘和陶砚回来,我跟他们商量一下。”

    柳二丫没有一口答应, “你先安心住着,不管我们会不会从外头买人, 总不会让你和大妞明天就搬走的。”

    许婶子也知道这事不可能马上就成, 于是她干脆地站了起来,“行,那我就先回去了, 你们商量好了,给我一个信就成。”

    晚上,等陶砚回来的时候,柳二丫就把这事了。

    丁氏道:“没想到她竟有这样的想法。”

    她以前让许婶子带着孙女住在家里,一方面是家里只有她和陶砚两人,陶砚一出门她连个话的人都没有。另一方面,就是看着她们祖孙二人实在可怜,无片瓦遮身,不过是给两间家里用不上的屋子,不值当什么。

    原本是想着,等再过两年大妞年纪大了,不好再和陶砚共处一室影响名声,就让她们祖孙两个找地方搬出去的。

    没想到许婶子居然想要卖/身?

    这法子倒是可以让她们二人不用搬了,而卖/身之后大妞作为一个丫头,也不存在名声不名声的事。做丫头的,哪里在乎这些,只要不是被主人家收了房,那就都一样的,外人也不会在乎。

    等再过些年,赎身出去找一户稳妥的人家嫁了便是。

    想到这里,丁氏问儿子和儿媳妇,“你们觉得呢?若是应下,那以后许婶子就在家里做些粗活,大妞就让她照顾蓁蓁。”

    “然后再买一个子。”

    她对陶砚道:“找个十二三岁的,白天就跟着你出门,晚上就睡在前院的角门里,顺带给家里看门。”

    “三个人够我们家使的了,你们觉得怎么样?”liJia

    陶砚没有意见,“娘,这事你做主就是了。”

    柳二丫也赞成,“娘,我也觉得好,许婶子和大妞,我们是知根知底的,蓁蓁以后交给大妞照顾,我也放心。”

    现在女儿大多时候是她照顾的,她不方便的时候就托给婆婆,但是随着她越长越大,自己总不好整天跟在她屁股后面。等她长大到能到处疯玩的时候,能有人跟在后头照看着,她也更能放心。

    见儿子和儿媳妇都没有意见,丁氏便道:“那行,这事就这么定了,我明日就和许婶子,卖身银子就按她的算。”

    倒不是丁氏不想给更多,而是许婶子和大妞想签的是短契,大妞更是大了之后就要嫁人的,和人牙子带来的那些人不同。

    “还有一事。”

    “我今天和崔家那边了,崔娘子过几日给我答复。搬是会搬的,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预估着可能得等到乡试之后。等他们一家搬走,我们再找几个泥瓦匠,将屋子都收拾一遍。”

    “以后啊,我们都住后面那一进。”

    “前面这里你们住的那一屋改一改,通了一起做陶砚的书房,至于对面的厨房就拆了,做个马厩。”

    “倒座这几间屋子,收拾收拾,就做堂屋和客房好了。我们家只有二进,若是陶砚你有客人来了也不好往里头引,就都安置在前院吧。”

    在陶家人商量着怎么修缮家里的时候,和陶家一墙之隔的第二进屋子,崔家人也聚在一处商量。不过只有崔娘子和崔秀才在话,偶尔崔大郎也会两句,至于崔秀才的其他儿女以及妾室,都早早的回房了。

    崔娘子语气轻柔,“夫君,陶典史他娘如今他们家里住不下了,所以想要把这第二进收回去自家住。”

    “问我们可有合适的地方。”

    临近乡试,崔秀才做梦都不忘之乎者也,这种事根本不放在他的心里,“这事你做主就是了,我月底就要去郡城,你让大郎去找找中人。”

    崔娘子应是,然后又道:“夫君,我们家这次还是要租屋子住吗?其实妾身今天想了想,觉得这样不太妥。”

    崔秀才分了几分心思出来,“有何不妥?”

    他是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因为以崔家的家底买不起这么大的宅子。与其一家人紧巴巴地挤在一进的七八间屋子里,连个像样点的待客地方都找不出来,还不如继续租住这样的二进屋子。

    别的不,他和儿子都各有一间书房,院子里还有一个花园。读书累了的时候出来逛一逛,还添几分雅致。

    “夫君。”

    崔娘子柔声道:“我们一年要给崔家十二两银子,十年下来就是一百二十两,这都够自家买一座了。所以妾身想着,不如我们家自己买一座宅子好了,以后也不用给谁租子,这么多银子都够夫君你去考两回举人了。”

    她见崔秀才有些意动,又补充道:“而且没准就是因为我们家没有自己的屋子,祖宗祭祀不足,夫君你才没有考中。”

    崔秀才想想觉得有理,便问:“那家里的银子够吗?”

    崔娘子笑了起来,“大娘和二娘今年一个十六、一个十五,也是时候嫁人了。前些日子有媒婆上门相看,知道她们识字,还有一手女红,昨日回话有人愿意给五十两的聘礼,聘回家里去做二房。”

    崔大郎诧异,“二房?”

    虽然他爹有妾室,他自己也有通房,但那些都是买来的丫头,主家若是不满随时可以卖出去的。把庶出妹妹送去做妾那就不一样了,以后都不能当做正经的亲家来往,年轻的崔大郎一时无法接受。

    崔娘子用帕子擦了擦眼睛,“娘也知道好好的姑娘,给人做二房不好,人家还会我这个做母亲的不慈。”

    “可她们都是庶出。”

    “家里也给不出什么像样的嫁妆,若是给了,那夫君今年的乡试以及大郎你明年的县试院试,可就没银子可用了。”

    “如今正是她们给家里分忧的时候,上门提亲的两家都是家中富贵,不愁吃喝的。聘去做个二房,也不算辱没了。”

    崔大郎没再话了,而崔秀才此时突然想起了一个破题妙策,赶紧地站了起来,随口对崔娘子道:“这事你做主就是了。”

    完便匆匆离去。

    于是过了几日,等陶家和许婶子祖孙以及人牙子带来的一个十三岁的子签订了契约之后,崔娘子就客客气气地上门了,是这个月月底就搬走。

    这个月月底,那就是要赶在乡试之前了,虽然丁氏诧异,但也没有阻拦的道理,同样客客气气地把她送走了。

    原本以为这事就这么了了,崔家搬走,陶家把屋子修缮之后住进去。但是没过两天,崔家大姑娘崔玲就哭哭啼啼地上门,在门口拦住了刚刚下衙回来的陶砚,这姑娘也不知道是哪儿傻了,一开口就要给陶砚做妾。

    陶砚左手拿着一根糖葫芦,右手牵着马。

    愣在了原地。

    崔玲还在嘤嘤哭泣,“陶公子,我娘要把我嫁给吴员外做妾,可是他今年都五十九了,比我爹还要老,家里也已经有了两个妾室三个儿子,就是孙子也比我大。我若是嫁了过去,就是踏进了狼窝里头。”

    她抬起一张俏丽的脸,含情脉脉地看着陶砚,“陶公子,玲儿自就仰慕您,愿意伺候公子,不求名分。”

    “玲儿……”

    陶砚吓得脸色大变,“你胡些什么?!”

    他往家门口看了看,没见到二丫顿时松了口气,斥道:“我与你并不相识,你娘要把你嫁给谁那是你家的事,与我何干?”

    “莫要胡言乱语。”

    崔玲脸色一白,身子摇摇欲坠,就好像是听到了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在她想来,自己投怀送抱,陶砚应该欣喜才对,怎么会是一副避之唯恐不及的模样?

    而陶砚现在是秀才,又是县衙的典史,是官老爷了。

    做老爷的,都喜欢纳妾的。

    有他开口嫡母肯定不会再把自己嫁给六十岁的老头子,而陶家也是一个好去处,家里人口简单,还买了下人嫁过来之后就不用干活,主母柳二丫又只是个乡下姑娘,凭着自己的才貌,将来岂不是比嫁给老头子强多了?

    谁知,谁知……

    没等她想明白,又听到陶砚对身边的厮道:“你赶紧去把我娘喊出来,只喊我娘,莫要惊动了我娘子!”

    陶砚想不明白,怎么好端端的回个家,居然会遇上这种事。

    男女授受不亲,尤其是其中一个还有意攀附,待久了麻烦。他催着让厮进去喊人,自己也避到了一边,让马横在两人中间。

    这种事还得让娘来处理比较好,至于为什么他不自己进去,那是担心他一走,这崔玲恼怒之下在他们家门口乱嚷嚷,到那时可就不清了。

    崔玲气急,险些晕了过去。

    这怎么和想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