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一个穿越人的志向
A+A-
战略目标就是为了让缓冲带的淮南军与江南各路诸侯们厮杀不断,打一场代理人战争,为董虎自己争取更多休养生息的时间。
吕布的人头对于董虎来没有多大的用处,若一定有些用处,也只剩下拉拢董卓所部将领,可若把董卓的地位拉的很高,也会让徐荣、樊稠、胡轸、李傕郭汜、董越、张绣等人始终认为与董虎平起平坐,所以呢,适当的在一些事情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也是应该的,而且这也是个坑。
吕布的人头确实是个坑,因为董虎的战略性的问题而拉拢袁胤,让淮南军与江南各路诸侯们厮杀,对凉州军整体而言只会有更大利益,这个利益也一定会获得内阁六部、董部义从系、黄巾军系以及所有既得利益者的支持,因为这是天下之争,是向帝国转变的重要战略,是决定一些人封王封侯的关键,任何人对董虎在处置“吕布人头”一事上不满,都会是所有人的敌人,董虎趁拿掉一些人也就合情合理了。
董部义从系将领对董卓没有感觉,对董卓下那些将领更是打心眼里排斥,仅看一看董重的表现就可知一二,自己的兄弟们巴不得那些家伙倒霉呢!
董虎对吕布的死没什么感觉,只是让董重将吕布的头颅和一封信件送去寿春,反正就是表示一下两家和好的意思,至于其他的他则没有太过多言,淮南军自己的事情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好了。
董虎前往胊县主要是看一下造船事业怎么样了,看了一遍后,还是感觉造船工匠少了些,需要培养更多工匠,但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造船技术的问题。
汉朝一直到明朝郑和下西洋,造船技术都领先于整个世界,但这个时代的江南还没有开发出来,还属于蛮荒之地,船只再如何发达,也是长江内陆船只,而且强势的大汉朝一直按着北方羌胡抬不起头,境内很少有战乱发生,就算有也只是零星的南蛮、益州蛮造反,根本用不到巨型楼船,若真的出现了,也一定是三国魏蜀吴争夺长江控制权时期。
需求决定一切,没有巨型战船的需求,大汉朝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建造数百近千艘战船?
没有需求,造船业也只是工匠们的副业,最多建造一些大型内陆河运粮船,是平底船,而董虎需要的是深海远洋巨舰,两者在技术上是完全两码事情。
董虎不懂造船,但他毕竟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一些技术要求还是可以向工匠们提出来的,诸如水密舱、平衡舵、减摇鳍等要求,至于软帆什么的,那只有掌握了制造更好的帆布技术才可以,在技术没有突破之前,提出来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水密舱容易理解,就是为了避免船底撞了礁石而漏水,平衡舵倒是简单,这个时代有平衡舵,但都是安在船尾的一侧,之所以是这个样子,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船只都是内陆河船只,直到唐宋的船只走向大海了,平衡舵才被安放到船尾中轴线上,道理很简单,内陆河的船只速度较慢,也没有什么大风大浪,控制船只航向的平衡舵摆放在船只一侧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到了海上就不行了。
减摆鳍与鱼肚皮下的鱼鳍差不多,是为了减少船只摇摆的设置,董虎在工匠们面前比划,他们也稀里糊涂,董虎就抓来一个鱼指着鱼鳍比划,让船匠们自己仔细琢磨,同时他又画出上一世见识过的大型福船、广船、西洋战船的样子,同样的,又费劲巴拉解释起船只的重心、压舱石的重要性,至于怎么建造同样的让船匠自己琢磨建造。
船匠都是雒阳武库内的工匠,因为帝国财力不足,武库工匠们也就没了什么收入,主要还是为大户人家、普通百姓打造一些农具活命,其中也包括一些运粮、摆渡船只,但那样的船只都是内河船只,不需要水密舱、压舱石什么的,是平底船,与远洋海船有着很大的区别。
董虎不懂造船技术,但他可以提出一些硬性要求,可以为远洋海船发展提供正确方向,至于如何建造,那就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的来。
东方与西方的科学进步有很大的区别,西方的哲学往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哲学,而东方哲学主要是如何治人、治理社会,至少这个时代就是如此,所以才有了后人东方只有技术,没有科学的论断。
东方的古代科学不成体系,只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而技术的进步则与迫切需求有很大的关系,诸如战争会极大的促进科技的进步,因为战争关乎着生死,迫切需求下会攻克一项又一项实际困难。
可航海并不是这个时代的迫切需求,那么又如何增加船匠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除了提高工匠们的社会地位和增加工匠的实际收入外,董虎也想不出更好的法子。
而事实上,他在十年前时,在他从河套三郡夺回廉县后,工匠们就有见官不拜的社会地位,待遇更是比照军中将领,他当然也会依例给予雒阳武库工匠们同等待遇。
武库工匠们一直都隶属于军方体系,但工匠在这个时代是社会的底层,他们没有自己的田地,只能依附于朝廷的俸禄过活,董虎私下里也曾暗自揣测过各个王朝这么做的原因,估计还是为了保证工匠世世代代传承技术,工匠们没有自耕田,不能务农,不能经商,为了活下去就只能将家传艺传给下一代,代代传承,代代靠着艺活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之西凉兵王请大家收藏:(三国之西凉兵王笔趣阁更新速度全最快。
这么做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艺活是老师傅长年累月带徒弟带出来的,若是后代不学,而是为了收入更高而转行做了农夫、商贾,艺也就慢慢消失了。
可董虎很清楚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社会需要进步,推动社会进步的是百姓的需求,百姓只要有需求,工匠的艺就不会消失,若百姓不需要了,也只能明工匠们的技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是注定要被淘汰的技术,那又何必守残就缺呢?
董虎放宽了对武库工匠们的束缚,本就隶属于军方,也依照军方要求给予他们军屯田、民屯自养田,不仅允许工匠们子女读书,而且还给予一些特殊照顾,给予诸多他人看不到的隐性福利。
他一直都对工匠们极为重视,若不是因为整日南征北战,他或许会老老实实趴在雒阳,趴在邙山,对于他一个后世人意外跑到这个时代的人来,争霸天下不是最终目的,也没有多大的意义,若一定有意义,那也是尽可能的避免汉民大量死伤,避免五胡悲剧的发生。
对于董虎来,上一世碌碌无为,莫名其妙来到了这个世界,有了会改变世界,他就想向保尔柯察金学习,尽管他做不到那么伟大,但他愿意将有限的生命献给脚下的这片土地,献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
“科学进步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
董虎骑在马上,感慨董白、董重听不懂的话语,至于吕布的事情早被他扔到了爪哇国。
“爹爹,什么是科学啊?”
董白还是没能忍住,或许也是因为前往平舆县的道路太过枯燥,这丫头故意没事找事吧?
董虎想了下,道:“科学研究世间万物的学问就是科学。”
董虎转头看向包裹严实的丫头,笑道:“万事万物存在即是理,有些研究看似无聊且毫无用处,实则不然,之所以看似无用,只是因为人们没有将之用到该用的地方。”
“诸如”
董虎指向远处一棵已经被冰雪覆盖了的大树,笑道:“诸如那棵大树,南面的树冠就要比北面的要茂盛,原因则是因为南面更加易于接受阳光,而北面则是背光的一面,这个道理有什么用处呢?可以救下在深山老林中迷路的人,可以看一看树林生长的状况就可以辨别方向。”
“对于常人来,这些道理没有多大的用处,却可以减少迷路之人死于山中。”
“那么,树木为什么喜欢阳光?阳光对绿色植物又有什么作用?人们知道了这个作用,又有哪些利用价值?”
董白很喜欢听故事一样听董虎讲一些道理,由大树喜光而延伸到阳光对大树的重要性,延伸到一些植物的特性,然后利用这些特性寻找一些特殊矿物、水脉,继而又引发出一系列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反正都是上一世的常识,董白有没有听进去且不论,反正是听的有滋有味,风雪也不显得那么冰冷了
一行人数千骑从海边重城朐县到郯城,又从郯城回到彭城,在彭城停留了十余日,在周边一些村寨走了一圈,向退役转职的将士询问一下当地情况,只要不触犯董虎的底线,无论做的好不好都要勉励一下。
转职下放的退役将士大多是普通兵卒,往日里也没有过管理百姓的经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漏是很正常的事情,董虎对此并不会太过苛责,而且这个时代又不是后世,村庄级别的里正、乡长也没有多少大事情,毕竟人口太少了。
超过十万人的大县设县令,县就是县长。一个大县才有两万户人家,东西南北差不多有四个乡,除掉县城自身分掉两三千户人家,每个乡也就四千户,一里设里正,十里设亭长、百里设乡长,也就是,亭长官吏的人丁只有几百户,然后再分到里正差不多也就不到百户人家,而这还是大县的情况,县里正管理的百姓就更少了。
退役兵卒再如何能力不足,管理百十户人家还是可以的,而且事情也没有多少,无非是耕种时节催促百姓耕种,打架殴斗时出面调解,再有就是收取赋税,组织一下百姓服劳役、巡查治安什么的。
按理,董虎根本不需要过问底层里正、村长这样的低级官吏,但这是一种姿态,不仅仅是为了让下放的兵卒们感恩戴德,更为重要的是做给青兖豫徐本土家族看的,就是为了给下放的将士们撑腰。
董虎带着三千重甲骑在徐州境内转悠了一两个月,每到一处都要停上几日,直至十一月底时,他才决定前往相县,继而前往汝南郡治所平舆,与儿子董宁会合后直接返回雒阳,他需要将接下来的全部精力用在河北之地。
吕布和江南的事情到此为止,短时间内他没有更大的野心,只要保持现状,让淮南军与江南各路诸侯拼杀即可。
事实也确实如他所料,袁胤得了吕布的人头后,派了袁术的儿子袁耀前往了广陵县,好像是监督孙策中兵马,又似乎要故意害死袁术的儿子,至于孙策接下来如何动作,是全力进攻曹操、周昕,还是突然偷袭跑到全椒、阜陵、历阳的纪灵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喜欢三国之西凉兵王请大家收藏:(三国之西凉兵王笔趣阁更新速度全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