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升温
*
第二天, 孙梅英捎来了好消息。
“进军,孙对你印象不错,可以接触一下, 加深了解。”
柳进军一听, 心花怒放。
“梅英姐, 那我下班以后去找孙。”
“进军, 不要大张旗鼓的, 心把人家吓住了。”
单位里给孙介绍对象的事儿, 孙梅英并未提起。这跟进军没啥关系, 就不要徒增烦恼了。孙也特意叮嘱, 先接触,暂时不要公开。
柳进军自然很听话。
目前,他跟孙还是同志关系,不能影响孙的工作。想着孙同志天天值班, 几乎没有时间出门闲逛,就把第二次见面约在了公园。
孙梅英担起了传话任务。
她借着拿药, 把柳进军的邀请通知孙。
孙玉华红着脸, 点点头。
这就是一见钟情吧, 跟她想象的几乎一样。
孙梅英办了一件大事, 喜滋滋的。
柳进原也很高兴,特意叮嘱了几句。
“进军, 你跟孙先相互了解,进展不要搞那么快……”
“大哥,您放心, 我整天呆在营区,哪有那个时间啊?”
柳进军呲着牙答应下来。
柳进原很细心,立马安排人把孙玉华的档案调出来, 细细查看。
孙玉华,一九三一年九月出生,还不满十九周岁。老家在苏区,十五岁参加革命。后来,被推荐到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当了卫生员,随着部队进驻沪上。因为思想觉悟高,表现好,被安排到医务室工作。
解放前,她的父亲是地下交通员,公开身份是邮局投递员,为了掩护同志壮烈牺牲。她的母亲化悲痛为力量,接替她父亲继续为革命工作。解放后,她的父亲被追授为烈士。母亲在区里工作,两个哥哥参军入伍,驻扎在某地。
这是一个革命家庭,没有任何问题。
柳进原放了心。
这是出于职业要求,进军在警卫连负责保卫工作,作为家属一定要政治过硬,不然,审核是通不过的。
田苗是个包听,很快就从孙梅英那里探到了消息。
柳叔叔谈对象了。
那柳伯伯呢,就这么一个人过着?
她以前觉得没有娘会很难受,可冬子和梅子蛮开心的,只要柳伯伯不出差,就搬回家住,还跟她:“苗,我爹烧菜可好吃了。”
这么一个家庭,除了柳伯伯辛苦了一点,也没啥。
*
到了星期天,柳进军和孙玉华又见面了。
柳进军换了一身便装,白衬衣、蓝裤子,腰里扎着皮带,像个机关工作人员。孙玉华也没穿军装,白衬衣,蓝裙子,亭亭玉立,像个女学生。
这一回没有电灯泡,自在多了。
他们像普通青年男女那样,在公园里漫步。迎面撞见了挎着胳膊的时髦人士,莫名红了脸,就把中间的距离拉开一点。
一边走,一边。
看到有卖棉花糖的,柳进军就跑过去买了一根。
“孙,吃糖!”
孙玉华接过棉花糖,白蓬蓬的,就像回到了时候。
她咬了一口,很开心,圆圆脸上飞起了一抹红晕。
柳进军瞅见了,心怦怦直跳。
来到湖边,看到有划船的,就停下来。
柳进军想订一艘船,孙玉华摆摆手,:“下一次吧。”
医务室离不开人,她还要回去值班。今天能出来,是托秦医生帮忙。
柳进军舍不得孙离开,可他尊重孙的意见。
到了点,就跟孙一起离开公园。
柳进军是骑车过来的。
他取了车,拍拍车后座,:“孙,我带着你。”
孙玉华脸一红。
可公园离大院有一段距离,走路得好一会儿。她想,反正没人认得,就一甩头,意思是走吧。
柳进军跨上自行车,驮着孙往回赶。
到了街口,孙玉华示意柳进军停下,就从车上跳下来。
“柳同志,再见!”
孙玉华摆摆手,迈开大步就走。
柳进军推着自行车,望着孙玉华的背影。
人走远了,还舍不得离开。
孙玉华扭过脸来,看到柳进军还站在那里,就挥了挥手。
柳进军痴痴地望着。
直到看不见人影了,才跨上自行车离开。
*
感情迅速升温,柳进军进入了恋爱状态。
孙玉华也没好到哪里去。
见了孙梅英,就拉着手话,脸红扑扑的。孙梅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牛皮纸信封,悄悄塞给孙玉华。这是进军写的,不方便投递,就托她转交。
孙玉华攥着信,心咚咚直跳。
这事儿还没公开,单位里不晓得,就像在做地下工作。
孙梅英当起了联络员,也跟着兴奋起来。
这一阵子,她跟大旺每天去夜校补习,放学了一起回家。
天暖和了,吹着晚风,心情很舒畅。
苗:“两口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是很浪漫的事儿。”
浪漫她不懂,可跟大旺的感情加深了。大旺呢,也很少瞪眼了,还跟她:“梅英,星期天就去拍照。”
幸福是会传递的。
田大旺工作很忙,可开心的事儿不少。
以前顾不上回家,现在一下班就去接梅英,好一起回去做饭。梅英在学织毛衣,还用手掌比着他的肩膀,量了一遍又一遍,:“大旺,等到秋天,就能穿上新毛衣了。”
赵科长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
几家国营公司做起了外贸生意,第一笔订单已经拿下了,就等着赚美钞呢。
田大旺不得不佩服。赵科长虽然有点毛病,可经济头脑很厉害,人也很能干。换做是他,累死也完不成这个任务。
徐科长也找到他,:“上面正在筹备公安部队,要不要转到公安上来?”
他想去公安部门,觉得那样更对口。可工商处人手紧张,缺乏专业人员。他好不容易熟悉了业务,哪能轻易离开啊?
拿何处长的话来:“和平年代,经济建设很重要,不然,拿啥养活咱们的部队和公职人员?”
田大旺拿不定主意,跟孙梅英透了一点。
孙梅英很担心,:“大旺,做公安工作太危险了。”田大旺晓得上次受伤把梅英吓坏了,偶尔还会做噩梦,喊着他的名字,满头大汗。
田大旺想了又想,只好收起心。
徐科长很看重他,可公安上并不缺人。从去年部队精简员额开始,一批又一批同志转业了,筹备公安部队,直接改番号即可,有的是后备力量。
可经济方面的同志却很欠缺。
工商局那边大多是留用人员,有专业技能,可思想波动厉害,还有一些不良习气。何处长:“要靠我们的同志去带动,去监督,不然,啥时候才能转变?”
这个道理,跟公安部门改造旧警察局一样。
沪上刚刚接管时,警察头目们早就逃跑了,剩下的都是基层人员。当时的政策是,凡是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都予以留用。这是出于社会安定考虑,一下子几万人失业了,推到社会上会造成波动,也容易起逆反心理,被特务们利用。
当然,那些犯有严重罪行的,包括杀害进步人士的反动分子、潜伏下来的特务、贪污腐化分子等等,该抓的抓,该坐牢的坐牢,该教育的教育,不在留用之列。
可留用人员成分复杂,改造起来绝非易事。
公安部门下了大力气,通过学习教育转变思想,又加大了筛查力度,发现屡教不改的一律革职。可即便是这样,还是不能保证队伍的纯洁。
这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持久地做下去。
田大旺不想当逃兵,就继续坚持着。
相比起过去,他成熟多了,对工商界有了新的认识。对白奕雄那样的商人也有了办法,尽可能地远离,不给单独话的机会。对女士们也不苟言笑,别签名,就是笑一笑都很难。
何处长批评他,让他注意一下态度,可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方法行事。
这是徐科长跟他讲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工作方式,不一定要一个样。他跟赵科长不同,做不来表面功夫,那就干脆不做好了。
这么一来,还真没人敢在他面前耍花招。
白奕雄和白丽雅也没再出现,让他长舒了口气。
去公安部门的事儿,田苗后来才听。
心,大旺同志还不晓得做工商管理工作同样危险,每天跟那些投机分子交道,不比特务们差多少。
当然,这种危险跟公安工作不同。
那是在生死线上徘徊,相比起来留在工商处也好。
*
进入六月之后,雨水连连。
一下就是半个月,不带停歇的。
田苗又开始痒痒了。
孙梅英早有准备,熬了一大锅草药汤,让苗泡澡。还:“要是在老家,整天不下雨,地里旱得都裂口子了,庄稼也蔫了,上哪里起湿疹啊?”
孙梅英着,就想起了家乡。
余教员来信了,县里剿匪,抓了一批,还缴获了武器装备。山区安宁多了,再也不怕土匪劫了,老乡们都夸人民政府好,交公粮可积极了。
在信里,余教员鼓励梅英好好学习,在城里,知识用处很大,只有掌握一门技术,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在信的末尾,余教员还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她怀孕了,有三个多月了,把文松高兴得不行。
到怀孕,孙梅英瞅瞅自己的肚子。
好像一直不见动静,给公爹婆婆写信也没了底气。好在,公爹和婆婆为了省钱,几乎不回信,那些埋怨训斥也就听不见了。
田苗也看了余教员的来信。
心,全国性的剿匪开始了,这也是公安部队成立的原因。加大力度清剿刮民党残兵败将,把躲在山区和乡野间的土匪、惯犯清剿一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稳定社会秩序。
这个工作量很大,很艰巨。
要知道东北、东南、西北、西南,那些荒凉地带自古以来都是土匪横行,历朝历代都束手无策,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些地方民风彪悍,乡民跟土匪勾结在一起,白天是老百姓,晚上就纠集在一起,成了杀人越货的劫匪。官兵来了,就化整为零,不是躲进深山老林,就是变成老百姓。可官兵一走,又把持乡野,不把官府放在眼里。
解放后,刮民党的残兵败将跟土匪勾结在一起,在东南沿海、西南山区、西北荒漠一带横行霸道,残害人民群众和地方干部,疯狂破坏。(注1)
匪患不除,难以安定。
田苗记得解放后光剿匪就剿了三年,上百万部队投入进去,剿灭土匪二百六十多万。(注2)
这是外面的大事情,她这个娃娃操心不来。
可看到余教员怀上了宝宝,就想到了娘。
是不是去医院检查一下?可想着梅英同志生下了她,应该没啥问题。大旺同志也应该没问题,那就需要俩人调理一下。
可这话哪好意思开口啊?
最好是找一本医学方面的书籍,让爹娘领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