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慰问
*
全民齐动员, 工商界自然不甘落后。
各家工厂都摽着劲儿,加班加点搞生产。
工人们喊出了嘹亮的口号:“工厂就是战场,多出一件产品就多一分杀敌力量, 减少一件废品, 就是消灭一个敌人。”(注1)
爱国生产竞赛, 席卷了整个沪上。
赶上募集活动, 捐款捐物, 数额很大, 走在全国前列。
三月里, 沪上慰问分团成立了。
抢着报名的人很多, 有民主人士、工商界代表、文艺工作者等等。他们将带着大批慰问品奔赴前线,慰问志愿军指战员。
白丽雅也报名参加了。
这是领导提的建议,:“白同志,这是个机会, 好好表现。”
白丽雅一听,正合心意。
大哥走后, 父亲接管了广泰商行。因为那批假药弄得差点关门, 还是父亲找人疏通了关系, 缴了一大笔罚款, 停业整顿了两个月,才勉强过关。她也受了影响, 虽然单位力保,可总觉得比别人矮了一头。
她想好好表现,搏个前程。
父亲很担心, 拦着她:“那边太危险了,米国飞机二十四时狂轰乱炸,一不心就没命了!”
母亲也劝道:“一个女孩子跑那边去做啥?”
她知道危险, 可出于前途考虑,还是勇敢地报了名。
开会讨论时,有同志提出了异议,:“白丽雅的大哥白奕雄逃到了海外,这样的人怎么能参加慰问团?”其他同志也附和,人员要严格筛选,不能给慰问团脸上抹黑。
言外之意,像白丽雅这样的人是不符要求的。
名单报上去之后,领导发了话。
“白同志,歌唱得好,不比专业人员差多少,思想又很进步,去慰问团挺合适的。”
还:“我们要讲究团结,给年轻同志一个机会嘛,不能因为白同志的家庭问题而影响到个人进步……”
在领导的推荐下,白丽雅作为文艺代表进了慰问团。
她知道是领导帮她,不然。哪有这个机会?
她想起了大哥的话:“跟领导搞好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看看,果然如此。
去一趟前线就像是镀金,头上有了光环,也就有了炫耀的资本。
不知不觉,白丽雅受到了白奕雄的影响。
她以前过于单纯,什么都不考虑,只想着那些风花雪月的事。可现在呢,突然明白了关系的重要性。不然,没人把你当回事儿,也没人看得起。
临行前,白丽雅特意去跟领导道别。
领导握住她的手,叮嘱道:“白同志,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嗯。”
白丽雅觉得领导真好,就像一位长辈时时教导着她。
对领导除了尊重,又多了一份感激。
殊不知,领导看重她,培养她,除了把她当作后备人才,还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不太成熟,领导从未提起。可领导很有信心,觉得白同志会明白的。
这位领导叫韩名义,四十出头,分管外贸工作,一点架子都没有。见了白丽雅就喊白同志。也不让底下的人喊他主任,叫我老韩就好。
几经筛选,慰问分团的人选定下来了。
工商联派出的代表不少,工商处也有一份慰问团名单。
赵科长看到白丽雅的名字,很惊讶。
“这不是白奕雄的妹妹嘛,怎么也参加了?”
田大旺拿过名单瞅瞅。果然,在文艺工作者一栏看到了白丽雅的名字。
他皱了皱眉头。
慰问团属于民间团体,不好干涉,可白丽雅这样的人投机色彩太重。
回到家,田大旺跟孙梅英提了一句。
“外贸部门真是什么人都往里推荐,一点都不注意影响……”
田苗听见了。
心,白丽雅开了什么光环?到哪里都有人帮忙。
*
一九五一年三月十一号,星期天。
火车站彩旗招展,锣鼓喧天。
慰问团带着几车皮慰问品,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报纸上、广播里都做了宣传。
这就像一把火,把“抗美援朝”爱国运动推向了高.潮。
苗、冬子、梅子都听了无线电广播。
何有才也跑过来听。
这是柳进军搬来的无线电收音机,:“搁在家里没人用,不要浪费了。”
孙梅英可稀罕了,围着转了好几圈。
楼里也有一台无线电,人家一开就竖着耳朵听几句。现在家里摆了一台,好好过过瘾。
田大旺也喜欢听广播。
可无线电太贵了,没条件买。
就在这天下午,徐科长收到了消息。
船厂那边有动静,赵国江发现了一条线索。
他立马驱车赶了过去。
自进入船厂,赵国江担起了保卫工作。
一个是注意跟张鸿博接触的人,另一个是了解船厂内部的情况。他发现跟张鸿博接触的,除了项目组成员,还有保卫科、医务室、后勤伙房。人员相对固定,他一个一个排查,没发现异常。
赶在星期天,项目组加班。
七八个技术员画图的画图,讨论的讨论,演算的演算,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中午,大师傅挑着担子,来送加班饭。
一进门,就大声吆喝着:“同志们辛苦了,今天有红烧肉,改善一下生活。”着,把一大碗红烧肉摆在桌上,又配了两个青菜、一个红烧豆腐,一大盆鸡蛋汤。
“欧呦,好丰盛啊!”
大伙儿正好都饿了,就围着桌子,七手八脚地端起碗,吃了起来。
张鸿博正演算到关键点上,舍不得放下。
赵国江喊他几遍,都:“你们先吃,我马上过来。”
可人家都快吃完了,还没演算完。
大师傅急了,就把红烧肉扒拉出几块,给他留着。
又过了一会儿,张鸿博总算弄完了。
他放下笔,洗了洗手。
大师傅赶紧递过来一碗白米饭,:“焖在桶里,热乎着呢!”
张鸿博接过来,大口大口地吃着。
快吃完了,碗底露出了一卷纸条,不仔细看差点吞到肚子里。他下意识地展开来,上面写着一行楷体字:“父亲很想你。”
张鸿博吓了一跳,这是做什么?
他有些紧张,赶紧把纸条团在口袋里,生怕人家看见了。
这件事,张鸿博不敢往外。
不是想隐瞒,而是不想跟父亲有牵扯。他加班加点,干得好好的,不想因为父亲的缘故,失去报效国家的机会。
可纸条的事儿压在心里,沉甸甸的。
下午讨论,张鸿博心不在焉,老是跑神儿。
赵国江觉得不对劲儿,就问:“鸿博,是不是不舒服啊?”
“哦,累了,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张鸿博面色苍白,两眼发暗,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赵国江好一通劝,张鸿博才回了宿舍。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那纸条是哪来的?这么巧出现在他碗里?除非是现场搁进去的。
张鸿博想起了大师傅。
自他进了研究所,跟大师傅照过几回面,大多在伙房里。大师傅很热情,跟工程师、技术员们都认识,赶上加班就过来送饭,看着没什么特别,也没跟他单独过话。
可父亲是做什么的?他心知肚明。
母亲也多次提醒,千万不要跟父亲联络。可现在人家找上门了,妥都妥不掉了。
想着父亲,张鸿博心绪复杂。
那么温文尔雅的一个人,对母亲和他们兄妹两个却很冷淡。以致于抛妻弃子,不闻不问,甚至不择手段加以利用。光这一条,就不能原谅。
可他有胆子举报吗?会不会把家人牵连进去?
虽,母亲跟父亲离婚了,可他和妹妹都姓张,是张禀仪的子女。对国家政策,张鸿博虽有了解,但并不透彻。
张鸿博神态异常,赵国江担着心。
他了一壶开水,送到张鸿博的宿舍。
看到张鸿博忧心忡忡的,就关切地问道:“鸿博,你咋了?”
“唉,一言难尽啊!”
张鸿博跟赵国江关系不错,经常交流。他觉得这个人很正直,喜欢帮助人,对政策吃得也透,给他讲过不少大道理,就坑坑巴巴地了纸条的事情。
赵国江一听,警觉起来。
特务咬钩了。
跟徐科长分析的那样,有人利用这层关系,跟张鸿博联络。而张鸿博经受住了考验,把事情了出来。
“鸿博,不要担心,我来想办法。”
赵国江不便透露身份,可怕张鸿博沉不住气露出了破绽。
从纸条可以看出,张鸿博一来就被盯上了。
这么长时间不露头,是在观察。而今天的情况很特殊,应该是谋划已久的,对张博鸿做个试探。
安抚住了张鸿博,赵国江把消息传了过去。
保卫科有便衣同志,跟他单线联系。
徐科长赶到了船厂,跟保卫科一起秘密排查。
大师傅是重点怀疑对象。
他姓钱,叫钱阿江。从履历上看,社会关系很简单,父母兄弟都在乡下,自个儿来沪上闯荡,在饭馆里帮过厨,学了一门手艺。解放后,有同乡推荐进了造船厂,工作很卖力,跟工友们也和睦。
就是有一点,有工友发现大师傅喜欢赌钱。
还抱怨:“存不住钱,不敢回老家见阿爹阿娘,也没钱娶老婆……”
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细节。
大师傅没念过书,不识字。解放后,在扫盲班认了几个字,写得歪歪扭扭的,跟纸条上的字迹截然不同。
也就是,写字的另有其人?
徐科长想起了许美玉的口供,老K指示她接近船厂,具体怎么操作,她也不晓得。老K被抓捕后,船厂的内应隐藏得很深,谁都没见过。
这个人不可能是大师傅,不会轻易暴露自己。
大师傅的举动,更像是投石问路。
对大师傅是顺藤摸瓜,还是立即抓捕?
几位同志碰头之后,算守株待兔。
大师傅被监控起来。
有张鸿博这个鱼饵勾着,一定能钓出一串大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