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卫生

A+A-

    *

    一九五二年的春天, 国内经济持续好转。

    朝鲜战场却不太平。

    柳进原看着简报,面色凝重。

    停战之后,米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 先是对铁路沿线大规模空袭, 实施“绞杀战”, 妄图切断我后方补给, 阻碍前线战力, 给我方施加压力, 继而在谈判桌上占便宜。一再受挫之后, 又丧心病狂实施了细菌.战。(注1)

    这是始料未及的, 中朝双方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一开始并未察觉。

    还是我志愿军战士发现了异常。

    北方天气寒冷,日均气温在零下六、七度左右,昆虫不易存活。可大冷天里怎么会有昆虫?这很奇怪。医务人员立马做了化验, 发现这些昆虫携带着伤寒、霍乱等传染性病菌。而米军飞机飞过,这些昆虫就出现了。

    这引起了我方高度重视。

    我方第一时间成立了防疫委员会, 组织落实防疫工作。国内紧急调运防疫物资, 并派遣专家和防疫人员奔赴朝鲜前线。各大军区展开了卫生防疫工作, 对营区驻地喷洒消毒, 建立隔离医院,并深入到师、团、营、连等基层单位宣传防疫知识。

    “为了遮人耳目, 米军飞机趁着夜间空袭投掷细菌弹,指战员们要积极应对,及时扑杀携带着病菌的昆虫、鼠、鸟、虫、杂物等……”

    据调查, 从一月开始,米军飞机往朝鲜北方布撒细菌,铁路沿线地区爆发了传染性疾病, 中朝军民均受到病菌感染,发病人数激增,甚至出现了死亡。(注2)

    柳进原跟米国人交过手,米军的傲慢无耻,是没有底线的。

    在军事会议上,柳进原指着地图:“东北毗邻朝鲜,要防止米帝国主义狗急跳墙,把细菌散播到我边境一带……”

    而我防空力量薄弱,存在很大漏洞。

    果然,到了二月二十九号,米国军用飞机侵入我东北领空,在多个地区投掷细菌.弹,播撒带有病菌的昆虫,妄图制造疫区,残害我军民。(注3)

    消息出来那天,正赶上田苗过生日。

    她满八周岁了。一大早,孙梅英照例煮了鸡蛋。

    “苗,来滚一滚,平平安安的。”

    田苗拿着鸡蛋往身上滚了滚,就剥开蛋壳,吃了起来。

    “苗,给冬子、梅子也带一个。”

    田苗揣着两个煮鸡蛋去学校,给冬子和梅子一人一个,热乎乎的。

    冬子咧着嘴,三口两口消灭了,还差点噎着。

    田苗按照农历过生日,不大好记。

    冬子回到家才想起来。

    “苗,你过生日啊?”冬子瞅着日历,挠了挠头。

    过生日要送一件礼物。

    冬子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硬皮册子,递给苗。

    “苗,这个送给你。”

    田苗接过来。

    这是冬子的临摹本,画的都是《三国演义》上面的人物,有关云长、赵子龙、张飞,惟妙惟肖。这是冬子的宝贝,平日里不让摸,怕弄坏了。

    田苗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冬子在一旁,眼巴巴地瞅着。

    “冬子,还是你留着吧。”

    “苗,你不要啊?”冬子眼睛一亮。

    “嗯。”田苗点点头。

    这个娃娃真有意思,给人家送东西,自己舍不得。

    冬子把临摹本放回原处,乐颠颠的。

    “苗,我们听广播。”

    冬子拧开了无线电收音机,正好赶上新闻播报。

    第一条消息就很惊人。

    “我方发表声明,严重抗议米国侵犯我国领空、用细菌.武器屠杀我国人民……”

    田苗的心揪了起来。

    米帝发动了细菌.战,防不胜防。作为一个娃娃帮不上忙,只能在卫生上出一把力。

    “冬子,梅子,洗洗手,用肥皂一,揉出泡泡……”

    冬子和梅子不晓得细菌的危害。

    可自古以来,国人在防疫方面就很有经验,隔离、扑杀、焚毁、掩埋,还有生石灰和草药等辅助办法。

    消息一出来,举国愤怒。

    一场反细菌.战响了。

    我方通过外交途径,向全世界人民揭露米军罪行。医学总会也发出动员,号召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奔赴一线。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爱国卫生运动。

    田苗看着宣传栏,攥着拳头。

    “讲卫生,勤洗手;喝开水,防病菌……”

    经过普及宣传,老百姓都知道把水烧开了再喝。

    这就是喝开水的由来。

    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这个习惯延续下去,直到后世国人还是喝开水。而有些人忘了这段历史,把外国人喝生水成时尚、健康之举。

    *

    日子一恍而过。

    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在继续。

    到了五月,五一满一周岁了。

    孙梅英给娃娃断了奶,正式送到了托儿所。她把精力搁在了工作上,除了切菜还管着饭票,一板一眼的,账目上从未出过差错。

    可部队上的家属越来越多,都等着安排工作。

    这时,有人起了闲话。

    “孙梅英算哪门子家属?凭啥占了一个名额……”

    柳进原在那里站着,没有人敢当面什么。可有同志晓得底细,就找到李科长:“那么多家属排队,有人不是家属,却占了一个名额......”

    李科长晓得的是孙梅英。

    他觉得孙梅英工作踏实认真,就:“伙房那边一个萝卜一个坑,那饭票工作谁能接下来?”

    可个别家属还是嘀嘀咕咕的,尤其是当年生娃娃丢了工作的大嫂,更是找到孙梅英,自己想回伙房帮忙。

    “妹子,我家娃娃大了,送托儿所了,我也想出来找个事儿做……”

    孙梅英听了,闷闷不乐。

    想把位置让出去,可又不甘心。

    田大旺:“梅英,咱回家歇着。”

    孙梅英摇摇头。

    娃娃才送到托儿所,若是回家,五一也得跟着回来。

    田苗觉得部队虽好,却不是个长法,还得找个正式工作。

    田大旺也留意着,看哪个单位要人。

    就在这时,国营粮店要招人了。

    赵科长得了消息,赶紧通知田大旺。

    “建国,快去报名,晚了就没名额了。”

    可身为机关干部,田大旺不好出面,就让孙梅英自个儿去面试。

    “梅英,你锻炼一下。”田大旺鼓着劲儿。

    孙梅英心里没底,晚上觉都没睡好。田苗见梅英同志这么紧张,就:“娘,我陪您一起去。”

    “苗,你不上学了?”孙梅英心里一松。

    “娘,耽误一天没啥。”田苗抿着嘴,

    装病请一天假,没人晓得的。

    孙梅英换上了新军服,把头发仔细梳了梳,既干练又利落。

    “娘,您这一扮,就像个女干部!”

    田苗给孙梅英鼓着劲儿。

    田大旺骑着自行车,把母女二人送到街口。

    “梅英,不要紧张,人家问什么,你就答什么。”

    孙梅英扯着苗找到粮店。

    田苗揣着手,等在一边,装着不认识的样子。

    孙梅英进了粮店,客气地问道:“同志,你们这里招工啊?”

    “嗯。”

    负责招人的同志是本地的,话哇啦哇啦的,孙梅英一句都听不懂。这位同志皱了皱眉头,用普通话:“同志,店员是要跟顾客交道的,要会本地话……”

    言外之意,就是不合格。

    孙梅英傻了眼,垂头丧气地就要走。

    田苗赶紧跑过来,指了指桌上的算盘。

    孙梅英明白,就:“同志,我会算盘。”

    着,抓起算盘,噼里啪啦地起来。

    那位同志冷眼瞅着,不大热心。

    其他店员好奇地围上来。

    粮店主任听到动静,也过来瞧了瞧。

    “同志,你算盘得不错嘛!”

    “哦,我练过。”

    孙梅英抿着嘴笑了笑。

    粮店主任见这位女同志眼睛大大的,很精神。就问:“同志,除了算盘,还有什么特长?”

    “我会写字,还会算账……”

    粮店主任拿出账本,让孙梅英试一下。

    孙梅英一手翻着账本,一手着算盘。

    从头到尾下来,账目准确无误。

    粮店主任很满意,:“同志,你先填个表,回去等通知。”

    “好。”

    孙梅英填了表格,字体端端正正的,像个文化人。

    面试情况还不错,田苗喜滋滋的。

    孙梅英也松了口气。

    田苗:“娘,我教你本地话。”

    “嗯,就怕娘舌头硬,起来不像。”

    “娘,不会也没关系,能听懂就行……”

    语言是一大难关。孙梅英来到沪上,本想学方言的,可到了部队上,大家都普通话,没几个会本地方言,就把方言给搁下了。苗会几句,可教了就忘,也没放在心上。现在才晓得,不懂方言找工作都困难。

    孙梅英顾不上回家,照常去伙房帮忙。

    她喜欢部队,舍不得离开。

    冬子一放学,就跑来找苗。

    看到苗欢蹦乱跳的,就呲着牙笑。

    “苗,你又装病了?”

    “嗯。”田苗大言不惭。

    “苗,我不跟人家。”

    冬子拍拍胸脯,一副铁哥们的架势。

    田苗抿嘴笑笑,这个娃娃很好玩。

    挨到下班,田苗怕招人的事儿有啥闪失,就跟大旺同志报告。

    “爹,您找人听一下啊!”

    田大旺不想找人,怕人家他托关系、走后门。何处长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不能随意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