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过年
*
在忙忙碌碌中, 到了除夕。
伙房要包一顿饺子,给同志们改善一下生活。
这是北方习俗,搁在沪上大多吃汤圆、馄饨。机关里的同志一多半都来自北方, 对饺子情有独钟, 做梦都在想着呢。
可吃饭的人多, 靠着炊事班可忙不过来。
后勤部的同志、连带着家属都来帮忙了, 还带着面盆、擀面杖、锅拍等工具。
孙梅英也挽起袖子加入进来。
五一搁在托儿所, 不用操心。
苗、冬子、梅子早就盼着吃饺子呢, 也挤过来凑热闹。炊事班长瞧见了, 就拦着:“娃娃, 不要下手,心包烂了……”
苗、冬子、梅子还是偷偷包了几个。
大人们围着案板,忙成一团。
炊事班长一边吆喝着:“同志们,加油啊!”, 一边在黑板上写着:“晚餐供应饺子(猪肉萝卜馅儿),凭票, 一人一份。”
到了半下午, 又呼啦啦地来了不少同志。
伙房里坐不下, 就在饭厅里摆上大盆、案板。有揉面的, 有擀皮的,有包馅的, 还有耍嘴的,热闹得不得了。
这是后勤科的李科长号召来的,:“人人动手, 丰衣足食。”
到了下班点,饭厅里摆着一锅拍、一锅拍的饺子,白白胖胖的, 就像元宝。
饭窗口也排起了长队。
人多,饺子得一锅一锅地煮,根本来不及。可要过年了,同志们心情舒畅,一边排队,一边话,一点也不着急。
同志们不着急,可炊事班长急了。就探身出来,大声吆喝着:“同志们,有家属的,可以回去,自个儿煮……”
可吆喝归吆喝,发扬风格的没几个。
生饺子不好拿,不心就烂了,影响口味。
为了跟饭高峰错开,炊事班破天荒地提前开饭。老早地煮了一大锅饺子,连汤带水,一人盛了一大碗。
“后勤人员先吃,跟同志们错开……”
孙梅英也趁热吃了。
苗、冬子、梅子也跟着沾光,一人弄了一碗,吃得浑身冒汗。孙梅英补了饭票,又特地了一份,装在饭盒里,给田大旺捎着。
冬子和梅子也喊来了通信员,端着锅拍买了三份生饺子。
爹还在开会,不晓得啥时候下班?
就先回去,自个儿煮着吃。
吃完了饺子,孙梅英去托儿所接娃娃。
她用被子裹着,抱在怀里。
田苗提着饭盒袋子,跟在后面。
刚走到大门口,就看到田大旺来接人。
天冷,没骑自行车。
田大旺从孙梅英手里接过娃娃,用棉大衣裹在怀里。
五一睡着了,乖乖的,老实多了。
孙梅英接过饭盒袋子,让苗揣着袖筒子,暖暖手。
到家时,天已经黑了。
饺子也凉透了。
孙梅英捅开火炉子,架上平底锅,抹上一点菜籽油,把饺子煎了一下。
金黄金黄的,外焦里嫩,就连饺子带锅端到楼上。
“大旺,吃吧!”
田大旺热乎乎地吃了一顿,还给苗和梅英饶了两个。
烧了一壶热水,田大旺提到楼上。
一家人洗洗脸,洗洗脚,就躺下了。
自冬子和梅子搬回家,无线电也搬回去了。听到隔壁传来了新闻播报,田大旺:“等以后,咱也买一台。”
“好。”孙梅英一边应着,一边往大旺的怀里挤了挤。
田苗躺在床上,听着爹娘话,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除夕之夜,就这么过去了。
*
“春节”放假一天。
田大旺照例起来跑操。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不想改,也改不了。
田苗是死活都不想起来。
天那么冷,起床是需要勇气的。
孙梅英也不想动弹,难得睡个懒觉。
拿老家的话,大年初一得享享清闲,不然,一年都停不下来。
到老家,孙梅英有点想念。
余□□来信,家乡变化很大,清理整顿后,土匪、恶霸都镇.压了,坏分子不敢轻易冒头。镇子上有了合作社,村里有了互助组,农户们自愿结合,把田地、农具归拢到一起,一块儿出工、一块儿耕作,效率提高了不少。互助组分配粮食,也采用了记分制,按田亩和出工多少核算。
公爹来信也提到了这事儿,老大家和老二家也互助了,大旺和她名下的田地算一份儿,完了公粮,剩下的粮食都给他们攒着。
对那些家当,搁在过去看得很重。可在沪上生活了两年,一下子看开了。就像苗的:“娘,您抓紧学文化,以后去国营单位上班,能拿好多工资呢!”
去国营单位上班?孙梅英不敢想。
她现在算盘得好,加减乘除都没问题,字儿也认了两千多了,算是脱了“文盲”帽子。可这些还不够,她要拿到学文凭,这样才算合格。
田大旺跑操回来,就煮了一锅大米稀饭。
又去食堂买了一兜菜包子。
路上碰到了何处长,相互问候着“新年好”。
“建国,过了年,任命就下来了,好好干啊!”
“是。”田大旺咧着嘴。
组织上找他谈话了,他在反特斗争中表现突出,要提升一级。任命没下来,他没敢跟梅英,怕希望太大落了空。
田大旺抑制不住地欢喜。
端着钢精锅上楼时,不由得哼起歌来。
孙梅英听见了,就问:大旺,啥事这么高兴啊?
“哦,没啥。”田大旺绷着嘴,想保密。
孙梅英瞅瞅大旺,想追问。可五一哼哼了两声,像是要撒尿,就忙不迭地抱起来。
田苗从被窝里探出头来,好奇地瞅了瞅。
大旺同志两眼放光,一定有喜事儿。
吃罢早饭,一家人收拾起来。
田苗戴着红帽子、系着红围脖、穿着花棉袄、戴着手套。
这是孙梅英新做的,苗个子长高了,原来的棉袄、棉裤撑不下了,就做了一身新的。样式也有改观,是苗选的,还画了图纸:“娘,罩衣要做成圆领的,向外翻着。”
孙梅英见过这个样式,商店里的童装都是这样的。
就扯了两块花棉布,让裁缝裁剪了一下,给苗和梅子一人缝制了一件。还搁在枕头底下,压得平平展展的。冬子的衣裳,是用军服改的。把淘汰下来的军服拆开来,改成娃娃穿的,还在肩膀上加了垫肩,可精神了。
田大旺和孙梅英穿着军用棉大衣,还是日常扮。
“走,给柳大哥拜年去。”
田大旺把五一裹在怀里,只露出了一个脑袋。
孙梅英牵着苗的手,出了门。
大年初一,街上很热闹。
商店都开着门,贴着春联,喜气洋洋的。
一家四口沿着街道走着,感受着节日气氛。
跟去年相比,经济恢复了,市民们的心态很平和,社会秩序也越发好了。
到了部队大院,直奔家属楼。
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鸡汤的香味儿。。
“苗,中午喝鸡汤。”
冬子屁颠颠的,通报着消息。
柳进原炖了一大锅鸡汤,香气扑鼻。
“天冷,就不弄别的菜了,一人一碗,连汤带肉,浇在米饭上……”
柳进军新婚,带着孙玉华过来过年。
两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起来。
饭后,大人们倚着沙发话。
娃娃们去里屋翻画书
柳进原问起机关整顿的事儿,田大旺简单了,还提到了韩名义。
柳进军一听,哈哈大笑。
孙玉华也抿着嘴,暗自窃喜。
柳进原一向沉稳,对地方上的事儿也有了解。
“大旺,机关里复杂,行事要心。”
“好。”
田大旺也很有感触。这两年经历了不少事儿,还被人家举报过。
就拿李干事来吧,跟韩名义攀上了老乡,巴结得不行。韩名义调走了,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工作格外认真,表现得比谁都积极,何处长就是他抓着不放,才搞得那么被动。
大人话,田苗竖着耳朵听见了。
心,像李干事这样的,见风使舵,爱击报复,在后续的运动中又会跳出来的,得提防一点。
*
大年初二上班,田大旺的任命下来了。
他被提升为副处长,分管的工作除了联络,还有监督检查等。
“大旺,你升官了?”孙梅英又惊又喜。
“什么升官?都是为人民服务……”
田大旺嘴上谦虚着,心里直乐呵。
田苗也咧着嘴,差点蹦起来。
大旺同志二十六岁就是副处级了,可谓年轻有为啊。
这么一来,田大旺就更忙了。
开会、学习,还要下去检查、摸底。
上面发了通知,要大规模地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运动,要跟违法的资本家、私营商户做斗争。(注1)
沪上私营经济占据主体,不法商人、资本家占了相当比例。抗美援朝物资筹备期间,就抓了一批偷工减料、倒卖假货的。
这一次机关整顿,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不法商户为了谋取暴利,拉拢、腐蚀干部,花样繁多。还有入机关内部盗窃经济情报的,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了很大破坏。
现在新账老账一起算。
工商处的同志都下了基层,摸底排查。各级政府也派驻工作队进驻厂店,发动工人、店员、职员检举揭发,跟不法资本家、商户面对面地理。(注2)
这一忙,就是一个月。
按照审核结果,私营工商户被评定为五种类型,对守法户表扬,对违法户处罚。
广泰商行被评为严重违法户。
白鹤鸣很恐慌,再次意识到天变了。他给白奕雄电话,白奕雄:“再坚持一下,看看情况。”
白丽雅这一回帮不上忙。
她表现得很积极,唯恐跟家庭沾上了边。她正在跟市里的欧同志谈恋爱,不能让家里拖后腿。
白太太知道了,就去听。
欧同志是沪上本地人,职员家庭出身,经济条件一般。白太太有些嫌弃,可白丽雅愿意。
“姆妈,欧同志做统计工作,接触得都是市里领导……”
白太太去相看了一下。
欧同志二十五岁,在沪上念的大学,文质彬彬的,挺顺眼。
白太太很满意,觉得女儿眼光不错。
白鹤鸣听欧同志是搞经济的,就叫白丽雅把人领来瞧瞧。
白丽雅怕吓着人家,直摇头。
“阿爸,我们家住的是花园洋房,人家会有看法的……”
白丽雅长了个心眼,不敢把家底露出来。
白奕雄听了,就让白丽雅接电话。
“丽雅,你去探一下消息……”
白丽雅哼哼唧唧的,不敢应承。
当初,大哥让她去外贸单位,就没安好心吧?
吃一堑长一智,不能再犯傻了。
*
整顿之后,商界风气大有好转。
一改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坏习气。工商户以守法经营为荣,以偷工减料、缺斤短两为耻。工人、店员们也加入了工会,积极监督。
田苗看着报纸。
精益求精,沪上品牌就是这么造出来的,一直延续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