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报喜

A+A-

    *

    日子一晃而过。

    到了五月一日, 五一满两周岁了。

    吃得胖乎乎的,手上都是窝窝,胳膊跟藕节似的, 白生生的。

    孙梅英抱着嫌累, 五一跟个猪娃子似的。田苗也背不动了, 五一长大了, 她跟冬子合力才能抬起来。

    这天中午, 田大旺驮着娃娃去食堂, 苗端着饭盆跟在后面。

    那里有磅秤, 田大旺把五一搁在上面称了称。

    “欧呦, 二十三斤了。”

    田苗瞅瞅五一,这个娃娃能吃得很,难怪背不动了。

    田苗也上去称了称。

    五十二斤,标准体重, 营养搭配合理。

    回到家,吃了午饭。

    孙梅英心血来潮, 拿着皮尺:“苗, 来量一量……”

    田苗站在门后面, 贴着门板。

    孙梅英拿尺子压着头顶, 用铅笔画了一道杠,再用皮尺一量, 一米三五。

    “苗又长高了。”孙梅英乐呵呵的。

    田苗也抿着嘴,很得意。

    按照这个长法,蹿到一米六六以上没问题。大旺同志个子高, 梅英也不矮,基因在那里摆着呢。

    九岁的田苗,留着齐眉短发, 眼睛大大的,脸圆乎乎的。

    这是她自己设计的发型,由梅英同志操刀,半个月理一回。跟初来乍到时的土气不同,现在的她穿着白衬衣、蓝裤子、黑方口布鞋,既朴素又大方。

    日子很平和,可战争还未结束。

    就在五月中旬,米国飞机再次侵犯我东北领空,炸死炸伤居民二百五十七人,炸毁房屋一千一百多间。(注1)

    田苗听着广播,握紧了拳头。

    这是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之前发生的。米帝国主义有多蛮横无理?可见一斑。

    道理是讲不通的,唯有拿拳头话。

    而“抗美援朝”战争堪称立国之战,出了国威,出国人的志气和决心,也为后世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

    *

    外界纷纷扰扰,阻挡不住前进的步伐。

    上面开会明确了方向,制定了总路线,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注2)

    沪上开始推进公私合营,从订单、原料、利润、资金等多方面入手,制定了规范。田大旺忙得脚不沾地,不是开会,就是下去调研。

    粮店也办了一个加工厂,孙梅英一连加了几天班。

    这一忙,就到了六月底。

    刚喘了口气儿,孙梅英发现自己怀孕了。

    跟上次不同,这一回没做啥努力,自然而然就怀上了。从医院检查回来,田大旺抱着孙梅英了几个转转。

    “梅英,你好好养着,可不能再加班了……”

    “嗯。”

    孙梅英很开心,脸上飞起了红晕。

    她今年三十岁,怀上娃娃的喜悦无以言表。

    田苗瞅瞅孙梅英,准备生几个啊?

    建国初期,普通家庭五、六个娃娃很常见,甚至还有七八个、十来个的。想着后续一串弟弟妹妹,田苗有点头大。她想跟梅英同志聊一聊,三个刚刚好,不能再生了。

    就像约好了似的,孙玉华也传来了好消息。

    她怀孕两个月了。

    柳进军激动得手忙脚乱,还把孙梅英请过去传授一下经验。

    按照习俗,未满三个月不好公开。

    冬子和梅子都不晓得,柳进原也被蒙在鼓里。

    苏红霞倒是知道,可她哪好意思啊。

    她跟进原同志进展顺利,已经向组织上做了汇报,算是走到明面上了。父母也赞同,:“只要你能处理好跟孩子们之间关系,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办吧。”

    对冬子和梅子,苏红霞心眼里喜欢。她下了决心,要把冬子和梅子当成自己的娃娃来看待。

    直到七月,柳进原才听到消息。

    长兄如父,他对进军的期望很高,既有兄长的严厉,又有父亲般的宽和。

    “进军,要当爹了,把毛躁性子改一改……”

    “大哥,您放心吧!”

    柳进军哈哈笑着,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少。

    到了七月底,朝鲜停战协定签字。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举国欢庆,载歌载舞。

    柳进军想给娃娃起个名字,男娃叫柳胜利,女娃叫柳抗美,有纪念意义。

    孙玉华觉得时间还早,起啥名字啊?再,娃娃跟冬子、梅子一个辈分,是不是顺着“冬”字往下顺延啊?

    按照日子,娃娃在来年二月出生,跟冬字不沾边。

    柳进原呵呵笑道:“名字只是个符号,家里没这个讲究,随便起……”

    冬子和梅子听了,就盼望起来。

    他们也有弟弟、妹妹了,可以捏着、抱着、哄着玩了。看看苗,只要捏一下五一,就急眼了。

    这时候,学校放暑假了。

    田大旺本想回老家探亲,可公私合营正在推进,一时半会地走不开。孙梅英怀着身孕,不便长途颠簸,就给老家写信报喜。

    天很热,要避避暑。

    田苗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冬子和梅子报了暑期培训班,是苏红霞联络的,让娃娃学点才艺,培养一下兴趣爱好。

    冬子学绘画,梅子学弹琴。

    “苗,你也去啊!”

    梅子想苗做伴,孙梅英让苗也去。可田苗不舍得花钱,就摆摆手,:“娘,我不喜欢弹手风琴。”

    三人组第一次分开,田苗有点不习惯。

    可她长大了,不能再像时候那样跟冬子凑在一起,不分彼此。

    *

    战争结束了,蒋爱华回到了沪上。

    赵国江又惊又喜。盼了那么久,终于回来了。

    这天,赵国江陪着蒋爱华来到部队大院,拜访柳进原。这是田大旺提点的,:“爱华同志最好去部队上。”

    柳进原很看重蒋爱华。

    蒋爱华是电码专家,在战场上立了功的。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刮民党反动派跟米帝国主义勾结起来,不间断地往东北地区空投特务,刺探情报,破坏交通设施、破坏生产。甚至还投放了先遣队员和一大批武器装备,妄图在深山老林里游击。

    作为大本营所在地,蒋爱华多次破解电码,为抓捕特务做出了贡献。东北边防军那边挽留她,可她想着赵国江,还是回到了沪上。

    蒋爱华的关系在志愿军接待处。柳进原出面,把她的关系转到了军区。

    军区有无线电部门,专门负责无线电侦听、电子干扰等工作。部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在跟米国人对垒时,因为无线电技术方面的短板,吃了很大的亏。

    徐科长很惋惜,电讯处是需要人的,可编制缩减了。

    蒋爱华自己也更喜欢部队。

    和平时期,得就是信息电子战,正好能发挥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