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乡情
*
“元旦”过后, 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
“中科院招收第一批研究生。”
田苗抚着胸口,心咚咚直跳。
这是科技领域的最高学府,汇集的都是顶尖人才。建国以来, 国家对科技很重视, 第一时间成立了科学院, 吸纳各种科技人才。
不同于以往, 新中国朝气蓬勃,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海外有志之士纷纷回国, 参加祖国建设。
国家也尽可能地提供优厚条件, 不断改善科技人员的待遇。这很了不起, 即便国家很贫穷,依然制定了相关政策。
经过五年的发展,中科院颇具规模。
在去年五月,设立了四个学部(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 任命了二百多名学部委员。(注1)
这是科技发展的领头人。
这些聪明的大脑聚集在一起,把十年科技发展规划都制定出来了, 很宏伟, 也很远大。后续的一系列成就, 都跟这个有关。
多少年后回顾起来, 让人起敬。
这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骄傲。
田苗有了想法, 要像后世那样考个研究生。
这一回不学文科,学理科。
可她这个脑袋瓜子学理科行吗?
田苗觉得是一种挑战。
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应对,一定能成功的。
*
新年新气象, 捷报不断传来。
先是津门重镇,宣布本市的私营商业已全部过渡为公私合营。接着是京城宣布,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敲锣鼓、开庆祝大会、发喜报, 洋溢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注2)
这是集体的力量,凝聚在了一起。
报纸上、广播里一通宣传,给全国各地做了榜样。
沪上也不甘落后,在一月下旬宣布,全市私营工商业已全部实行公私合营,手工业也实现了合作化。(注3)
这中间付出了多少努力?唯有亲身经历过才晓得。
作为分局负责人,田大旺稍稍松了口气。
分局辖区内,大大的私营工商户不少,改造任务很重。经过全体同志的不懈努力,终于没拖后腿。
提交了总结报告,田大旺好好地过了一个星期天。
一大早,就去菜市场买了一只褪好的大公鸡,提搂着回来。孙梅英做鸡很拿手,把老家捎来的山菌、蘑菇泡发了,连鸡块带菌子,炖了一大锅。搁在公共厨房,谁家吃什么都晓得。可星期天家家户户都在改善生活,不太明显。
鸡肉炖好了,香喷喷的,老远就闻到了。
孙梅英给老何家送过去一碗。其余的,就盛在饭盆里,端到楼上。
红烧鸡块,连汤汁一起浇在白米饭上,拌一拌,甭提多好吃了。
田苗和五一吃得头也不抬。
三子快两岁了,乳牙长出来了,也尝了尝肉味儿。
吃罢午饭,一家人顾不上休息,就去了公园。
田大旺驮着三子,一溜跑。
孙梅英扯着五一,跟在后面。
田苗背着水壶、提着篮子,像个勤务员。
太阳很大,暖洋洋的。
田大旺找了一张长椅,跟梅英坐下来。
五一和三子在草地上奔跑,穿得圆滚滚的,像两个皮球。
苗在一旁看着,晒着太阳。
田大旺瞅着娃娃们,突然道:“梅英,咱们回老家过年,好不好?”
“好。”孙梅英点点头。
自出来,还没回过家乡呢。以前是没时间,再加上经济紧张,舍不得花钱。现在条件好了,路费不成问题,是该回去看看了。
田苗也想起了家乡。
五一和三子没回过老家,不晓得农村生活,也不会方言,对老家毫无概念。
*
转眼,学校放了寒假。
田苗窝在家里,很少出门。
这时候,《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了,还提倡讲普通话。
田苗又当起了老师。
她教梅英认简化字,普通话,还捎带着沪上方言。毕竟,本地人都方言,在粮店工作一定要听得懂。
孙梅英对简化字很感兴趣,笔画少,好认好记,学起来没那么吃力。
“苗,这简化字早一点颁布就好了……”
田苗心,文字是传统,有着很深的寓意。可站在大众的角度,简化了文字有利于扫盲。
这天,冬子和梅子来玩,三个娃娃又聚在了一起。
冬子忍不住问道:“苗,你要回老家啊?”
“嗯。”田苗点点头。
“苗,我也想回老家……”
这些日子,三个娃娃接触得少了,可情谊在那里摆着,还是很亲近。
到了腊月二十七,田大旺一家登上了火车。
他和梅英请了探亲假,有十天时间。行李一大包,装的都是糖果、香烟、点心。现在买粮食要粮票,可买糕点不要,价钱虽然贵一点,但可以随便买,不限量。
跟来的时候不同,火车的速度快了不少。
第二天到了省城,就搭乘班车赶到县里。
到地方时,天刚摸黑。
田大旺一路听着,找到县武装部。
江文松还未下班,听到有人找,赶紧迎出来。
“您是……”
廊下亮着灯,田大旺和孙梅英穿着军用棉大衣,戴着棉帽子,提着大包包,风尘仆仆的。
“江同志,我是梅英……”
孙梅英摘下棉帽子,露出了一头短发。
“是大姐啊!” 江文松很惊喜。
“江同志,这是田大旺……”
江文松上前一步,握住田大旺的手。
“大旺同志,你可回来了!”
田大旺第一次见到江文松。
可从梅英和苗的嘴里,已经听了无数遍。这些年,他们两家保持着通信联络,逢年过节都要问候一番。
江文松给安排了招待所。
“大姐,先住下,一会儿去食堂吃饭......”
余晓华也带着娃娃们赶过来了。
她穿着风雪大衣,系着红围巾,还是过去的模样。看到孙梅英,就紧走几步,颤着嗓音喊着:“梅英姐……”
“妹子……”孙梅英也红了眼眶。
她和余晓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好一会儿才分开。
田苗也很激动。
那些日子有多艰苦?若不是江队长和余□□帮忙,恐怕没那么顺利吧?
余晓华瞅瞅三个娃娃,只认得苗。苗戴着红绒线帽子,裹着红围巾,依稀有着儿时的样子。
“看看苗都长这么高了?”
“余阿姨……”
田苗抿着嘴,甜甜一笑。
过了年,她就满十二周岁了,个子长高了,下巴也尖了,昔日的圆圆脸变成了鹅蛋型,只有那双眼睛晶莹剔透,跟时候一样。
“来来来,都认识一下。”
江文松招呼着娃娃们。
江援朝、江建华、江拥军站成一溜,齐声喊着:“田叔叔好,孙阿姨好!”
田苗瞅瞅。
江队长和余□□生了仨,刚刚好。
在县里住了一晚。
第二天,回到镇子上。
这是江文松安排的吉普车,一个半时就到了。田大旺把柳进原备的年礼送到柳老汉的铺子上,就叫了一辆驴车往家赶。
五一头一回坐驴车,看到车把式甩着鞭子吆喝着,兴奋得不得了。
三子也从被子里露出头来,跟着“得得得”地嗷嗷着。
到村子时,正好是中午。
一家五口下了车,村里就轰动了。
“大旺回来了……”
“那是苗的娘,都认不出来了……”
田大旺和孙梅英被乡亲们包围着,有一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大旺兄弟,你可回来了!”
田秋山穿着一身土黄布军服。这是孙梅英寄回来的,特地送了一套给他。
田老汉也穿着一身,腰杆挺起来了,很精神。
田大顺和田大壮也是如此,村里羡慕得不得了。
大旺回来了,袁氏乐颠颠的,头昂到天上去了。
吕秀蓉和许凤莲跟在后面,满脸笑容。杠子也来了,看到苗,腼腆地笑着。跟时候的调皮劲儿,截然不同。
回到院,收拾得干干净净。
那棵柿子树上,还挂着几个冻柿子,红彤彤的。
“梅英,这就是咱们的家?”
田大旺第一次踏进院。分家之前,他就跟着部队走了,只是从梅英的描述中,想象着家的样子。
“大旺,快进屋……”
孙梅英不由得红了眼圈。
来话的,一拨又一拨。
相比起过去,日子好过多了。山地不好耕种,几户人家搭伙儿搞起了互助组,一起养牲口拉车犁地,效率提高了不少。村里还组织了猎队,采药队,果蔬队,相互协作,收益还不错。
家乡变化很大,田苗抱着三子静静地听着。
孙梅英顾不上休息,就跟吕秀蓉进了灶屋。老家的规矩在那里摆着,家务活儿是女人的,男人们是不沾手的,她不能头一天回来就现了原形。
袁氏见了,满意地点点头。
许凤莲找了个借口,早早地回了自家院落。
乡亲们散去了,饭菜端上来了。
“大旺兄弟,你们哥几个好好聊……”
吕秀蓉用围裙擦着手,着客套话儿。
田大旺跟田老汉、还有两个哥哥盘腿坐在炕上。孙梅英把带来的白酒开,冲着大旺使了个眼色,意思是别喝酒,省得醉了。
田大旺自然明白。
这些年,他滴酒不沾。不然,会误事的。
袁氏坐在西间,等着吕秀蓉摆上饭菜。
“大旺家的,都吃吧!”
孙梅英带着娃娃们上了炕,吕秀蓉在一旁作陪。五一和三子盘腿儿坐着,屁股底下热乎乎的,很稀罕。
“姐姐,热的。”五一用手拍拍土炕。
“五一,这是火炕。”
田苗喜欢火炕。老家这边冬天虽然冷,可把炕烧起来,就不觉得了。一个冬天下来,比沪上好过多了。
吃罢午饭,田春华也过来话儿。
她还是妇女队长,嫁给了本村的伙子,跟前有两个娃娃了。她也穿着土黄布军装,这是孙梅英送的,可爱惜了。
*
村里过年很热闹。
五一开心得不得了,不是去院子里疯跑,就是在炕上翻跟头。
在家里住了几天。
孙梅英和田大旺走了亲戚,去老丈人家探望。
返程的日子就到了。
山货备了两大篓子,还有一大包柿饼子。这是院里的老柿树结的,袁氏晒了柿饼子,没舍得卖,专门给他们留着。
田大旺按照苗的提示,关起门来话。
“爹,咱在初级社呆着,多攒点粮食,高级社能不入就别入……”
“大旺,爹明白,俺看那高级社啊,玄乎……”
“爹,这话可不能往外,跟娘也不要提,娘的嘴碎,存不住话儿……”
田大旺叮嘱着。
苗跟他:“山区地薄,主粮肯定不够吃。加入高级社之后,吃大锅饭,没个计划,浪费严重,弄得最后缺粮,苦的是老百姓……”
问题有这么严重?田大旺不敢相信。
可苗的预测一向很准,提前做准备很有必要。
*
初四一大早,田大旺一家搭乘驴车往镇子上赶。
柳老汉备了土特产,让捎到沪上。
到了县里,田大旺找到江文松。
江文松提过县里招工的事儿,他想问问能不能给大哥、二哥安排一下。
“行,这事儿我留意着。”江文松点点头。
能给家里办点事儿,田大旺觉得好受了一些。这些年在外面奔波,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对老家照顾不到,很愧疚。
这也是苗提醒的。
田苗心知,城乡差别会越来越大,招工进城是个机会。
她对老家的亲戚,感情很复杂。可过去的都过去了,能帮上一把就帮一把,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毕竟,大旺同志是从山村走出来的,若是老家遇到困难,不会不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