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发展

A+A-

    *

    回到沪上, 已是大年初七。

    赶着星期天,田大旺一家去了部队大院。

    一包柿饼子、一篮子山货,还有家乡的高粱酒、土特产。柳进原痛快地收下了, 还让进军去食堂几个菜, 中午聚一聚。

    大大, 挤了一屋子人。

    吃饭时, 餐桌坐不下, 娃娃们就站着。

    吃罢午饭, 孙梅英跟苏红霞、孙玉华去里屋话。

    几个娃娃挤在沙发上, 听收音机。

    “喇叭开始广播了, 嘀嘀嗒、嘀嘀嗒……”

    柳进原等人谈论着时事。

    “春节”前夕,东南前线部队对金门地区实施了炮轰。

    这是警告刮民党不要跟米国走得太近。米帝国主义拉拢了岛内的一伙人,妄图把宝岛.分裂出去,实施炮击是警告。炮击之后, 大陆提出了和平解放宝岛的倡议,刮民党那边也派人来探口风。(注1)

    田大旺想不通, :“干嘛要跟那边谈合作?咱吃得亏还少吗?”

    “问题出在米帝身上, 唯恐天下不乱, 我们要从内部分化, 既展示力量,又留有余地……”

    田苗竖着耳朵听着。

    又拉又, 这才是策略。

    老一辈革命家,战略眼光很独到。

    就拿核.武器来吧,朝鲜停战后, 米帝叫嚣着核.击。这个东西没有,就没有安全感,难怪国家勒紧裤腰带, 也要造出大杀器。

    *

    开学后,田苗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

    上学、接娃娃、做饭、洗衣裳。

    好在大旺同志按时下班,苗轻松多了。

    到了农历二月初六,田苗迎来了十二岁生日。

    就在这天,报上刊登了消息。今年高等院校招生十六万,这个数目可不少,要知道能念到高中的不多,考大学没那么紧张。

    当然,这是相对而言。越往后考生越多,竞争也越激烈。

    国家对教育很重视,高校重组后,私立院校都收归了国有。基础教育也铺开了,办学、扫盲开展得轰轰烈烈。

    靠山村也办起了学校。

    大旺同志给家里写信,苗也插了几句,鼓励杠子、兰子好好念书。

    为了检验“扫盲”成果,国家还专门制定了标准。农民认识1450个字儿,能看报、写收据,就算合格。田苗希望老家那边,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大伯、二伯都提高文化。不然,招工也轮不上。

    赶在“五一”节前,田大旺买了一辆自行车。

    本来早就想买,可货没到。他想买一辆女式的,让梅英骑着舒服一点,就一直等着。

    车子推回来了,孙梅英眼睛一亮。

    “大旺,这车子巧多了,横梁也不高,一抬脚就上去了……”

    孙梅英喜滋滋的。她跟大旺学过自行车,可上不去下不来,一弄就卡在那了。

    田苗也很开心,催促着:“娘,您赶紧学。”

    等她长大了,也能学自行车。那二八式骑着不舒服,没有二六式女车骑着方便。

    新车买回来了,孙梅英很爱惜。

    她用红毛线把横梁缠了一圈,生怕磕碰住了。车座子上也缝了一个布套,用松紧带箍着,省得磨屁股。

    骑车看着容易,学起来颇费功夫。

    孙梅英下班回来,就推着自行车去操场。

    她撑着车把跨上去,苗在后面扶着。

    孙梅英骑得歪歪扭扭,摇摇晃晃。田苗看着心急,就大声喊着:“娘,看前面,不要盯着车把……”

    孙梅英练了一个星期,终于学会了。

    这一下上班可方便了,十分钟就到地方了。

    学会了自行车,又从商店里搬回来一台缝纫机。

    田大旺和孙梅英抬到阁楼上,摆在窗台下面。

    “苗,以后可以当桌子,趴在上面办作业……”

    孙梅英按照明书,坐在缝纫机前练习,还专门去裁缝店观摩了一下。她很有天赋,练了三天就能踩机器了。这跟织过布有关,手脚并用,熟练得很。

    孙梅英学会后,就拿着布票去商店里扯了一块白布和一块蓝布。

    她拉着苗去裁缝店,裁剪了一件衬衣和一条裙子。

    回到家,就蹬起了缝纫机。

    不到一个钟头,就做好了衬衣和裙子,让苗试一试。

    田苗换上了衬衣和蓝裙子,孙梅英扯了扯衣襟,:“稍微大了一点。”

    “娘,没关系,我还要长个子呢!”

    这是裁剪时专门大了一号,可以多穿几年。

    孙梅英拿到铺子里锁了边。回来后,又熨烫一下。

    田苗穿上了新衣裳。

    她还是第一次穿裙子,对着镜子扭来扭去,美得不得了。

    孙梅英把梅子叫过来,试了试大。

    就按照攒好的衣服样子,比划着想下剪刀。可信心不足,又放下了。要知道,布很精贵,浪费了就没了。她考虑了一下,还是去了裁缝铺,让裁缝师傅操刀。

    梅子也穿上了新衣服和新裙子,跟苗站在一起就像姐妹俩。

    剩下的布票,孙梅英没舍得用。她找出一条土黄布军裤,拆开来,给冬子做了一条新裤子,给五一也做了一条。

    几个娃娃都穿上了新衣裳。

    孙梅英干劲更足了,还考虑着给公爹婆婆、爹娘也做一套。

    日子越来越好了,充满了希望。

    到了“五一”节,五一满五周岁了。

    他背着书包,屁颠颠地:“姐姐,我要去上学。”

    “五一,等你满六岁了,再去。”

    五岁的娃娃,正是玩耍的年龄,上学还是缓一缓吧。

    田苗喜欢这个弟弟。

    这是她看着长大的,感情很深。对五一的教育,采取的是引导方式,唱儿歌,背古诗,看图识字,背诵口诀,一样都不少。她希望五一健康成长,做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可五一念高中时正赶上运动,不晓得会怎么样?

    转眼到了六月。

    工业创新、水利设施、国防科技都取得了成果。

    世界上最大的连拱拦河大坝建成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制造成功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歼-5战斗机诞生并试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独立制造空军武器装备的道路。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研制成功,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体育事业也蒸蒸日上,我国举重运动员一举破了世界记录,让国人很振奋。(注2)

    这些成就,让人眼花缭乱,信心倍增。

    工业、农业、国防科技都在进步,可文化界却存在一些问题。

    田苗喜欢读报,很快发现了这一点。

    知识分子从旧时代走出来,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很片面,脱离了实际。上面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有借题发挥的,思想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

    田苗心,耍笔杆子的一脉相承,跟后世的那些文人挺像的,酸不溜溜的,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