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成绩
*
这一阵子, 田苗忙着学习。
课余时间,她看报纸、听广播,对国家大事多有了解。
大部分都很振奋人心。
武汉钢铁厂动工, 全国优秀影片评选, 新安江水电站开始兴建, 还有中科院颁发科技奖。这个奖可了不得, 一等奖1万元, 二等奖5000元, 三等奖2000元, 还有金质奖章、银质奖章。(注1)
田苗飞快地折算了一下, 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这可是一笔巨款啊,既光荣又实惠。
看来,学理工科就是有出息, 不管到了啥时候,科学都受重视。相比起来, 文科不怎么有前途, 还担着风险。可数理化哪是那么好学的?她这个文科脑子能学到啥程度, 心里没底儿。
日子紧张而又忙碌。
进入六月之后, 机关整顿告一段落。
每一位同志都做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田大旺也顺利地过了关。
虽然有提意见的, 他板着脸,工作态度强硬。可除了这个,别的也挑不出啥毛病来。况且, 他出身贫农,参加革命早,思想水平在那里摆着, 跟资产阶级沾不上一点边儿。
孙梅英是个普通职工,不冒头没人会注意。
可工作组要找大家一对一谈话,是交交心,把苗紧张得不行。梅英同志爱话,怕她把不住劲儿漏了嘴。者无意听者有心,指不定人家咋理解呢?若是掐头去尾,记在本本上可了不得。
这天,孙梅英下班回来,兴冲冲的。
“苗,组织上跟我谈心了……”
“娘,您都啥了?”田苗赶紧追问。
“苗,娘没啥……”
田苗逐条逐句核对了一遍,才松了口气。
孙梅英瞅瞅苗,笑道:“苗,娘又不是个棒槌,啥话该,啥话不该,娘心里有数……”
“娘……”田苗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情况特殊,不能不心。
这不仅仅是整顿工作,更是思想层面的。不心错话,会被误伤的。
*
到了六月末,田苗参加了初中毕业考试。
班里的同学有报考中专的,也有报考高中的。田苗和盛爱龄报了高中,立志考大学。
成绩下来时,已是七月初。
田苗考得很好,拿了年级第二名。盛爱龄的成绩中等偏上,见苗考得这么好,好奇得不得了。
“苗,你咋复习的?”
“呃,我就是看书,多写多练……”
“苗,你可真用功……”
盛爱龄的好胜心被激发出来了。回到家,就让家里请家教,要暑期补课,海边度假避暑也不去了。
这天,毕业班拍了合影,领了毕业证书。
十三岁的田苗中学毕业了。
她给冬子、梅子写信,邀请他们暑假来玩。
这对冬子、梅子刺激很大。尤其是冬子,他比苗大半岁,跟苗一起上学,人家都毕业了,他才升初中二年级。
冬子想不通,就问:“爹,苗咋这么厉害啊?”
“冬子,那你也发奋啊!”
柳进原早就察觉到苗非同一般。可看到冬子这么沮丧,不由得笑了。
娃娃们都爱较劲儿,这样才能进步啊。
转眼放了暑假。
冬子和梅子本想回沪上,可苏红霞怀孕了,柳进原要去学院讲课,实在是脱不开身。再加上孙玉华刚生了女儿,柳进军忙得焦头烂额,根本顾不过来。柳进原不放心冬子和梅子独自出门,去那边又给进军添乱,就劝娃娃们留在家里。
冬子要发奋,二话不点了头。
可梅子噘着嘴,不大高兴,就给孙姑姑写信。
孙梅英听到苏红霞怀孕了,又惊又喜。
“欧呦,柳大哥要应爹了!”
田苗有些担心,怕冬子和梅子不自在。可又一想,冬子和梅子喜欢娃娃,并且过了争宠的年龄。
可冬子、梅子来不了,田苗有点遗憾。
等念了高中,就没那么多空闲了。金陵城看着不远,却隔着一段距离。
一晃进入了八月。
田大旺去金陵城出差,顺道去探望柳进原。
回来时接了冬子和梅子。
田苗事先没得到消息,看到冬子和梅子进门儿,高兴坏了。
“冬子,梅子……”
田苗冲上去,拉着梅子的手。
“苗……”梅子很开心,又蹦又跳。
冬子在一旁腼腆地笑着,穿着白短袖衬衣,胳膊和脸都晒得黑黑的。
“冬子,你咋晒得这么黑啊?”
“呃,我锻炼来着,篮球,跑步……”
苗瞅瞅冬子又长高了,看着瘦了不少。
梅子也注意到了,就拉着苗比个子。
“苗,来比一比……”
“好。”
苗和梅子背靠着背,冬子用手比了一下,:“梅子矮了两公分……”
梅子踮着脚尖,:“哪里矮了?刚刚好……”
三个娃娃聚在一起,有有笑,毫无陌生之感。
五一从托儿所回来,就跟冬子比划拳头。
这是大旺教的拳法,五一得有模有样。冬子是练家子,陪着五一晃来晃去。三子也跟着凑热闹,屋里乱成一团。
田大旺去市场上采购,买了两条活鱼和一块鲜猪肉。
孙梅英做了几个菜,好好款待一下。
冬子和梅子大口大口地吃着,就像回到了时候。
晚上睡觉,苗和梅子住一块儿。
冬子跟五一睡高低铺,三子睡沙发,刚刚好。
第二天,苗跟冬子、梅子去部队大院逛了逛。
还专门跑到家属区,在楼栋底下站着,朝上望了望。
那套房子搬进了新住户,阳台上晒着衣裳,有大人的,也有娃娃的。
冬子和梅子看着,就像了却了一桩心愿。
到了柳进军家,看到床上躺着的娃娃,就挨个抱了抱,把孙玉华紧张得不行。
“梅子,轻点,可不能把妹妹弄醒了……”
这是柳凯跃,名跃跃,才三个月大,嗷嗷起来嗓子可嘹亮了,整个楼洞都能听见。
冬子和梅子住了一个星期,就要回去了。
快开学了,要准备一下。
柳进军有一个上学机会,心里很犹豫。大哥电话给他,机会难得,千万不要错过了。可家里有一摊子事儿,哪里走得开?
孙玉华瞅瞅女儿,咬了咬牙。
“进军,你就去吧!”
“玉华,凯凯三岁正顽皮,跃跃在吃奶,你自己哪行啊?”
“进军,有托儿所呢,冬子和梅子都住过托儿所,五一也住过,就把凯凯搁在托儿所好了……”
孙玉华故作坚强,柳进军还是不放心。
孙梅英听后,就赶过来。
“进军,有大姐呢,玉华这边有啥事,我招呼着。星期天接凯凯过去,跟三子做个伴儿……”
“好,那大姐费心了……”
家里安排好了,柳进军决定去军校学习。
他今年三十一岁,原地踏步的话,就面临着转业。他希望留在部队上,这些年下来,早把部队当成了家。
*
赶在开学前,柳进军带着冬子和梅子去了金陵城。
田大旺一家又恢复了平静。
秋季开学后,田苗在本校读高一。
五一上了学一年级,大名叫田朝阳。从学校报到回来,就仰着脖子大声宣布:“爸爸,妈妈都听好了,我叫田朝阳,不能再喊我五一了!”
“好,田朝阳同学!”
田苗憋着笑,五一就像个大人。
高中开了不少课程,田苗下了力气想学好数理化。她跟盛爱龄一个班,还是同桌。这是盛爱龄要求的,班主任点了头,让她俩坐在了一起。
这时候,持续了几个月的辩论有了结果。
以往,握笔杆子的都是知识分子,工人群众是没有发言权的。这一回展开了话语权的争夺,其他单位还好,文化界是重灾区,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思想方面的。
田苗看着报纸,想起了后世的公知。
编个故事,阴阳怪气的,影.射一下。殊不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会看不出来?或者是无病哼哼,风花雪月的,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与社会脱节。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世界观要改造。文艺创作要从实际出发,要从人民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那一套。
舆论是武器,你丢了,别人就会占领。
上面早就意识到了,大鸣.大放就是想把问题暴露出来。不然,怎么改造?
机关的整顿力度也很大,下放干部达八十多万人。
有的去厂矿企业,有的去街道,有的下乡蹲点,工资待遇不变,但工作变了。留在机关的干部也不好当,被群众监督着,兢兢业业,生怕出了问题。
田大旺听老何去高校当书记,吃了一惊。
他电话过去,何宏民倒是很自在,:“学校清静,没那么多事儿……”
曹玉英一开始很生气,老何是十三级干部,下来就下来了?可听高校分配房子,面积还很大,又高兴起来。
孙梅英这才明白,苗不让她乱话,就是怕人家揪辫子。这是思想表现,不积极也就罢了,千万不能拖后腿儿。
看看老何资格多老,硬是被岳父一家拖累了。
*
“增产节约”运动开展以来,成效很显著。
到了十二月,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全国上下都很振奋。教育领域也开了新篇章,正式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这对“扫盲”运动和教育普及很有帮助。(注2)
田苗怕错过了,算教大旺和梅英汉语拼音。还准备去新华书店买一本最新版的《新华字典》,让大旺和梅英对照着汉语拼音,学习生字,提高文化。
这时候,老家那边传来了消息。
田大顺去了镇子上,进了加工厂。这是县供销社投资兴办的,把山菌、山菇、野果子等加工包装后,销到大城市去,甚至出口换取外汇。
靠山村分了三个招工指标,给了田大顺一个。
村里有意见,凭啥给田大顺?就他那表现谁都比他强。
可田秋山还是签字同意了。
这是江队长从县里弄来的指标,特意提到了田大顺,:“本来,一个村最多两个名额,这是县里照顾,多给了一个……”
田大顺喜出望外。
自大壮兄弟去了镇子上,赶着驴车到处收山货,还按月拿工资,把他眼馋得不行。听是江队长帮得忙,就跟许凤莲一个劲儿地抱怨着。
“瞧瞧你,那时候把人家得罪了,什么好处都轮不到……”
因为这个,田大顺没少跟田老汉诉苦,要一碗水端平,让大旺也安排一下。田老汉给大旺写信,田大旺晓得家里的情况,大哥一家娃娃多,负担重,可这得瞅机会,不能给江队长添乱。
一九五七年,县里大干快上,弄了不少项目。
可城镇人口不能再增加了,就把厂子设在乡镇。招来的职工自带干粮,公家管发工资,福利待遇也有,就是不管口粮。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了集中干活儿。
这么一来,也符合城镇的情况。
江文松调到了专区。临走前,给靠山村安排了指标,算是对当年蹲点村落的支持。余晓华也随着调动了,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县城。
田大顺和田大壮在镇子上,跟柳老汉一家联系上了。
去年,柳进山开的山货铺子入了合作社,被县供销社并入了土产公司,是最早一批职工。柳老汉也随着入了供销社,看管仓库。后来,柳进军联系了老战友,把二哥柳进山调到了县土产公司,算是走出了山区,也能把一家人带起来。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对农村的限制也开始了。
上面发了通知,限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动。也就是,城乡差距开始拉大,农民想进城变得困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