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高考
*
夏收过后, 情况并未好转。
全国各地灾害频发,包括旱灾、洪涝灾、病虫害、冰雹等等,可谓百年一遇。尤其是几个产粮大省旱情严重, 持续了好几个月, 一些重灾区几乎没有收成。
据统计, 受灾面积达9亿亩, 占全国耕地一半以上。其中4亿亩遭受重灾, 不少农田颗粒无收。(注1)
粮食供应紧张, 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
上面提出, 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同时, 缩短战线,保证工业生产。这么一来,除了一些重点项目,基建都停顿下来了。在工地上会战的青壮劳力, 都返回农村抢收补种。(注2)
城镇居民也受到了影响,口粮定量减了。
像田大旺这样的机关干部, 一个月减了两斤, 按照二十六斤的标准。孙梅英也减到了二十四斤。国家领导人都减了定量, 老百姓还有啥的?
国家对学生很照顾, 还是原来的标准。田苗一个月二十八斤,五一九岁了, 口粮标准十九斤。三子刚满六岁,一个月十六斤。
有攒下的存货底,基本上够吃。
这是生活在稻米区的优势, 早稻、晚稻一年两熟,还有蔬菜、油料供应。虽然比不上过去,可也很不错了。
北方就没这么幸运了。
以杂粮、面粉为主食, 受灾更严重一些。尤其是农村地区,不像南方物产丰富,一旦遇到大面积干旱,地里可是啥都不长。
靠山村也遭受了旱灾。
田秋山带领社员们抗旱保收,靠着肩扛手提,硬是从河沟里挑水,把庄稼浇了几遍,好歹收了一些粮食。社员们的自留地去年就归还了,也有一些产出。
有了粮食,心里就踏实。
田老汉攒下的东西,总算接上趟了。他跟袁氏很节省,春荒的时候,才拿粮票换了半口袋细粮,偷偷摸摸地吃几口。
田大顺和田大壮在镇子上吃食堂,比村里稍微好一些。
这是各村调集的粮食,除了交给县里的,都在公社仓库里存着。为了节省体力,他们很少回村。偶尔回来一趟,就从怀里掏出几个高粱面饼子,分给娃娃们吃。
许凤莲家人口多,负担重,整天为吃的犯愁。吕秀蓉家人口少,几个闺女都出嫁了,杠子也去部队上了,相对好一些。
晒好了粮食,夏粮征收开始了。
田秋山又苦着脸哭穷,:“灾情严重,没下粮食”。社员们也统一了口径,绝口不提产量。反正,山里蔽塞,公社那边没个准信儿。
这么一来,纳粮指标减了又减,多少保住了口粮。
有社员提出来:“食堂不要办了,把粮食都领回家,各吃各的……”
田秋山虽然胆大,可还没大到这个程度。公共食堂是上面定的,先维持现状吧。只是定量得把好关,不能一下子吃完了。
全国人民勒紧腰带,共渡难关。
外贸部门也加大了采购力度,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这是国家层面的,比以前闹要大得多。
就在这时,米帝国主义又整出了幺蛾子。
米国总统公开访问宝岛,我方发表强烈抗议,并对金门等岛屿发起炮击。对反动派,口头警告是没用的,必须要来真格的。(注3)
国际形势的复杂,超乎想象。
因为意见不同,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了,我国面临着巨大压力。
柳进原看着内参,蹙着眉头。
他想起了自己提交的那份报告,若是继续发展下去,恐怕对国内更加不利。
*
在这种情况下,田苗迎来了高考。
孙梅英把那只腊鸡砍下来一条腿,炖了一大锅。吃着大米饭,就着鸡肉粉条,田苗浑身上下都是劲儿。
一连考了三天,田苗发挥良好。
下了考场,她预估了分数,觉得把握很大。可文科跟理科不同,评卷老师的主观性很强,具体考多少分,得等分数下来。
可现在的规则,考完试就要填报志愿。
这个风险很大,如果志愿跟分数不匹配会挂档,弄不好什么学校都录取不上,而第一志愿尤其重要。
田苗考虑了一下,第一志愿报了复旦大学经济系,第二志愿报了同济大学经济系,第三志愿报了外国语学院。
文科就这一点不好,可选择的余地很。
“甭管报啥专业,呆在沪上就好。”
孙梅英长舒了口气,生怕苗考到了外地。
盛爱龄发挥得也不错,报了外国语学院。
她家经济条件好,赶着困难时期,有海外给邮寄点心、罐头、巧克力。市里有几家友谊商店,拿着外汇券就能买到高级食品,她家一买就是一大包,不带眨眼的。
田苗也跟着沾了光,吃了人家两块巧克力。
心,这就是阶层的不同。不管到了啥时候,特权阶层跟普通阶层都不一样。
*
高考结束后不久,又一场危机降临了。
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在华专家。这一举动,涉及到六百多个项目,其中,二百多个合作项目不得不停顿,给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注4)
国民经济有多困难?可想而知。
田苗揪着心。她恨不得立马成才,好给国家做点什么。
冬子和梅子也放假了。
因为情况特殊,都在家里老老实实地呆着,不敢剧烈活动。
这时候,报纸上在宣传“瓜菜代”。这是个好办法,粮食不够吃,就用南瓜、蔬菜替代,能填饱肚子就行,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很有营养价值。
冬子和梅子给苗写信,希望她考个好成绩,达成所愿。
田苗也回信:“冬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军校。梅子,加油,咱们以后当校友……”
田苗期望着。
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时,已是八月上旬。
田苗被复旦大学录取了。
她想学经济,却被调剂到了外语系。
她的英语成绩很好,考了个满分。
这是要服从调剂的,除非不想被录取。田苗考虑着,不能再学英语了,要学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这样对国家的贡献更大。
苗考上了大学,举家欢腾。
孙梅英乐得合不拢嘴,:“改善一下生活”。就把腊鸡的另一条腿砍下来,配着山菌炖了一大锅。
五一和三子吃着鸡肉,开心得不得了。
“妈妈,我也要考大学,吃鸡肉!”
五一鼓着脸,下了决心。
田苗摸了摸五一的头,“五一,话可得算数哦!”
五一点点头,信心很足的样子。
三子也扯着嗓子,嗷嗷着。
“姐姐,我也要上大学!”
“好,三子也要加油哦!”
秋季开学,三子就上学一年级了。
田苗不禁想起了五一,去学校报到回来就宣布自己叫田朝阳。
可一转眼,三子也长大了。
而她呢,也成了一名大学生,往成年人迈进。
*
一九六零年的秋天。
田大旺提着行李卷儿,送苗去学校报到。
父女二人搭乘电车,赶到杨浦区。
这边离家很远,有十多公里。
到学校门口,已是中午。
田苗接过背包,提着网兜,笑着:“爸,您回去吧。”
田苗第一次喊爸爸,以前都是喊爹来着。
田大旺听了一愣,随后笑了起来。
“苗,那你进去吧。”
田大旺站在校门口,目送着苗。
田苗背着行李卷儿,进了校门。
她回过头,看到大旺同志还站在那里,就挥了挥手。
新生接待处,拉着横幅,挤满了人。
田苗找到外语系,签名报到。
分配了寝室,就有男同学帮着扛行李,送她过去。
走在校园里,到处都是年轻的面孔,青春洋溢。
田苗穿着白短袖衬衣,蓝裤子,斜挎着一只军用书包,提着网兜。
一头乌发被风吹起,露出了光洁的额头。
田苗正走着,就听到有人喊:“田苗!”
田苗回头一看,一位瘦削的青年学生站在那里,穿着白衬衣,土黄布裤子,黑凉鞋,眼睛黑黑的,很有神采。
“你是……”田苗觉得眼熟。
“我是何有才啊!”青年学生大声道。
“喔,是何有才啊!”田苗很惊喜。
几年不见,何有才的个子长高了,都快认不出来了。
何有才接过网兜,着话儿。
原来,何伯伯调动后,就在这里当书记。何有才一家搬到了家属院,他在附中念书,今年读高三,明年参加高考。
碰到熟人,田苗很高兴。
何有才也下了决心,要考入本校,跟苗做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