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学校
*
校园很大, 走了好一会儿才到宿舍区。
女生单独一个院落,装了栅栏,有校工看守着。
宿舍在四楼, 也是顶楼。田苗跟着那位男同学, 一口气爬上去。
409房间, 朝阳, 四张高低铺, 住八个人。
床铺都分配好了, 铁栏杆上贴着一张红纸条, 写着名字。田苗找到自己的床铺, 靠着窗户,上铺,很亮堂。
那位男同学把行李搁上去,拍了拍手。
田苗笑着:“江黎明, 谢谢你!”
“田苗,不用客气!”
那位叫江黎明的男同学, 冲着田苗摆摆手, 就飞一般地下了楼。
他是大二的, 系学生会后勤委员, 负责接待新生。
宿舍里已经来了三位女同学,都趴在床上, 好奇地瞅着。
那位梳着麻花辫、五官清秀的女生,率先开口。
“喂,你就是田苗?”
“嗯。”田苗点点头。
此时, 她还不知道自己有名气。按照今年的高考成绩,田苗在外语系排第一。跟她话的女生叫韩文溪,从附中考上来的, 比她低二十多分,排名第二。不等开学,就听得一清二楚,晓得田苗是“六零届”新生中,年龄最的。
了招呼,四位女同学熟悉起来。
“我叫林恪静,来自京城……”
“我叫邱阿娣,来自杭城……”
田苗一一点头。
能考上复旦的,都非同可。
解放后,政府接管了国立高校,由财政拨款,统一管理。随后,对私立高校进行改制,收归国有。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急需理工类人才,五二年那会儿进行了院系调整,对一些大学的院系合并、拆分、迁移,建立了七所综合性大学,还有隶属于各行业的理工类大学。(注1)
复旦大学就是其中之一,是教育部直属院校,名气响当当的。
不等田苗收拾床铺,开饭铃响了。
“田苗,走,饭去!”
韩文溪端起饭盒招呼着。
她对学校很熟悉。她的父亲是机电系教授,经常带她来学校转悠。
田苗从网兜里掏出搪瓷缸子,盖好盖子,随着同学下楼。
考上大学,就成了公家人。
户粮关系也转到了学校。大学生的定量标准是一个月二十九斤,田苗年纪虽然,可口粮跟其他同学一样。她揣着当月的饭票和菜票,心里美滋滋的。
这时候的大学生,可谓天之骄子。
国家全部包干,不但不收学费、住宿费,每月发饭票和菜票,还有五块钱生活补贴。四年读下来,不用花一分钱,国家还包分配,待遇和级别都定好了,只管扛着行李去报到。
可户粮关系一转,家里就少了一份儿口粮。
田苗想节省一点,算趁着周末买几个馒头带回去。可在学校吃食堂,跟家里不一样。田苗第一次饭,就注意到了。
她排着队,到了饭窗口,递过去二两饭票和搪瓷缸子。
“师傅,来二两米饭……”
大师傅拿着铲子,照着大盆里的米饭一铲子下去,晃了一下,往搪瓷缸子里一倒,只盖着底儿。
田苗瞅瞅,这分量够吗?
二两生米跟二两熟米,可是错大劲了。她经常焖米饭,很有经验。
可瞅瞅周围同学,跟她一样多。
轮到菜时,大师傅的锅勺子照例要抖一抖。
白菜炖豆腐,一分钱一份。
便宜是便宜,就是这量能不能大一些?
第一顿饭,田苗吃了个半饱。
心,营养是个大问题。
可赶在六零年,全国各地都在搞“瓜菜代”,有白米饭吃就很不错了。
*
第二天,开班会。
班里四十名同学,来自全国各地,男同学占了一多半。辅导员老师点了名,让大家做自我介绍。完了,要推选班委会,号召大家即兴演讲,毛遂自荐。
韩文溪率先登台,热情洋溢地讲了一通。
她想竞选学习委员,希望同学们都支持她。
接着,又有几位同学站起来。
田苗坐在后排,撑着脑袋,安安静静的。
她不喜欢出风头,对竞选班干部没兴趣。她想,既然调剂到了外语系,就要充分利用起来。除了英语,她想把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作为第二外语,课业这么多,够她忙乎的。
通过投票选举,班委会成立了。
班长和副班长都是男同学,女同学虽然人数少,也拿下了三席。韩文溪是学习委员,林恪静是宣传委员,邱阿娣是生活委员。
田苗心,寝室里都是班干部,话得注意一点。
新生们熟悉得很快。不过几天,就能喊出名字了。
校徽也发下来了,进出校门都要佩戴。
白底红字,别在衬衣上,很骄傲。
大一新生们都跑到学校门口拍照留念。
这是机电专业搞的实践活动,挎着照相机给同学们拍照,清洗照片,只象征性地收一点工本费,比照相馆便宜多了。
寝室里的女同学都拍了照片。
田苗也不例外。她想加洗几张拿回家去,给冬子和梅子也寄过去一张。
信写好了,就等着照片呢。
想着冬子和梅子,田苗心里暖暖的。
这是儿时的朋友,友情延续了整整十年了。
*
苗一走,孙梅英很不习惯。
以往都是苗做中午饭,现在是大旺赶回来,随便做一点,让五一和三子吃。这还不算,补习也没人督促了,有啥疑问也没人解答了。
“大旺,咋还不到星期天啊?”
孙梅英掀着日历,恨不得立马就到周末。
田大旺也想闺女了。
可苗长大了,早晚要离开家的,他和梅英要有心理准备。
好不容易盼到了星期天。
田苗挎着书包出了校门,白衬衣上别着一枚校徽。
坐在电车上,惹来了不少羡慕。
田苗抿着嘴,一脸平静。
可心里还是有点得意,天之骄子,名副其实。
田苗一到家,就掏出几个杂面花卷儿。
“五一,三子,来一人一个……”
五一和三子吃着花卷儿,开心得不得了。
这是田苗省下来的。虽然饿得快,可少运动,还是能节省一点。
孙梅英瞅瞅苗,下巴颏尖了,好像瘦了。
“苗,学校里伙食咋样啊?”
“喔,还行。”田苗不能实话。
这花卷儿是照顾北方同学的,不然,哪里见得到面粉?即便是杂面,也不多见。
苗回来了,自然要改善一下生活。
孙梅英把泡好的黄豆,煮了一大锅。再把腌好的雪菜切碎,跟黄豆拌了拌。这样吃很有营养,还下饭。
田苗捧着碗,夸道:“娘,还是家里的饭好吃……”
“那就多吃一点……”
田苗吃了一大碗米饭。
她心里估算着,若是生米的话,不超过一两。可见,食堂里的饭有多虚?
看到苗这样,孙梅英猜测在学校没吃好。她找了一个罐头瓶子,把酱豆子挖了两大勺,塞得满满的。
“苗,走的时候把酱豆子带上……”
“娘,少带一点……”
田苗倒出来一半,留给家里。
这是孙梅英晒的,满满一坛子,吃了快两年了,马上就见底了。
吃罢午饭,田苗又赶回学校。
晚上要上自习,她得早一点走。
到了校门口,田苗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盛爱龄穿着蓝布裙子,挎着书包,看到苗就摆着手。
“田苗!”
“盛爱龄!”
田苗紧走几步,拉着盛爱龄的手晃了晃。
“苗……”
盛爱龄考上了外国语学院。离这边不算远,就跑过来找苗。
俩人手拉着手,在操场上转悠,就像回到了中学时代。
转悠累了,就倚着篮球架话儿
盛爱龄从书包里,掏出一块巧克力给苗。
田苗也不客气,就塞进嘴里吃起来。
“苗,咱们要是在一个学校就好了……”
“嗯。”田苗点点头。
盛爱龄又掏出一块点心,一分两半。
“苗,我姑妈回来了……”
田苗正吃着,就听到盛爱龄起了姑妈。
盛爱龄的姑妈作为外宾回来参观,想带盛爱龄去港岛。那边有大学,注册就可以继续学业。
“苗,你我去不去啊?”盛爱龄有些苦恼。
她好不容易考上了外国语学院,就这么放弃吗?姑妈,港岛贸易发达,什么东西都有,就是贵了一点。去了那边,先把吃的问题解决了。
“爱龄,你自己想不想去啊?”
“苗,我想去,可我舍不得沪上,舍不得离开阿爸阿妈……”
“爱龄,让你阿爸阿妈一起去,港岛虽然是个渔村,可转口贸易做起来了,会很有前景的……”
“苗……”盛爱龄攥住苗的手。
“爱龄,你就去吧……”
田苗觉得离开挺好,能避开后续的运动。虽然,盛伯伯属于被保护的一类,可以后的事情很难。
“爱龄,这件事不要跟同学讲……”
“嗯。”盛爱龄点点头。
社会复杂,她只跟苗一个人了。
田苗不晓得盛爱龄什么时候走?
现在统战工作做得好,去港岛的手续不好办,可盛家还是有办法的。盛家族人都在海外,有头有脸的,跟上面个招呼就能办下来。
只是相识一场,再见面恐怕很难。
盛爱龄也意识到了,紧紧地攥住苗的手。
“苗,我们去拍合影……”
到了校门口,盛爱龄拉着苗,拍了一张合影。
“苗,下个星期,我来拿……”
“嗯。”
这张珍贵的合影,田苗一直保留着。
她以为再见面很难。
可没想到几年后,跟盛爱龄再次重逢。那时,她有了不一样的身份,就连她自己也未预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