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热血
*
军事学院这边, 正在排练节目。
这是为“元旦”汇演准备的,有音乐、舞蹈、曲艺、相声等等。
指挥系搞了一个大合唱,全体师生都参加了。
赶着下午, 就拉到操场上列队排练, 黑压压的, 有二百多号人, 声势很浩大。手风琴伴奏, 男女声领唱, 还有一位指挥家挥舞着指挥棒, 雄壮有力地着拍子。
柳冬生也是其中的一员。
他站在最后一排, 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唱得可有劲儿了。
文艺汇演是要评比的,竞争很激烈。
各系都在忙乎, 谁都不想落后。尤其是指挥系,毕业了个个都是指挥官, 意气风发的, 若是连对手都赢不了, 哪行啊?
这一排练, 就是半个月。
还专门拉到大礼堂里彩排了几遍。那歌声一起,把屋顶都快掀翻了。
演出服装也准备好了。
柳冬生跟其他学员一样, 洗了衣服,晒干后叠好,压在枕头下面, 板板正正的,跟熨烫过一样。负责排练的同志还弄了几盒油彩,要给学员们画个妆。
一切准备就绪, 就等着登台表演。
这时,柳冬生的生日也到了。
十二月三十号,正好是星期天。苏红霞和梅子来军校探望,提着一只军绿色的旅行包。门卫做了登记,让二人在传达室等着。
柳冬生接到口信,就急匆匆地赶来了。
苏红霞把提包一递,:“冬子,这是吃的和穿的……”
柳冬生接过来,嘿嘿一笑。
“谢谢苏阿姨……”
“不用谢我,是你爹准备的,还有你孙姑姑……”
苏红霞心直口快。
她知道柳进原想念冬子,唱歌排练累嗓子,可自个儿却不肯露面,她就自告奋勇地跑一趟。梅要跟着,被她哄着交给了柳进原。
梅子瞅瞅柳冬生。晒黑了,更精神了。
她从挎包里掏出一个信封。
“哥,这是苗寄来的,祝你生日快乐!”
柳冬生接过信封,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可苏红霞和梅子一走,柳冬生就蹿到了操场上。
他开贺卡,一遍又一遍地看着。
高高的山岗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位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昂首驻立。这是专门为他设计的,跟往年都不同,虽然是抽象画,却惟妙惟肖。
柳冬生喜滋滋的。
他在操场上转了几圈,才跑回宿舍。
一进门,就从提包里掏出话梅和饼干。
“来来来,吃话梅了,润润嗓子!”
学员们一拥而上,抓着就吃,一点都不客气。
动静太大,把隔壁也给招来了。
柳冬生给学员们散了散零食,提包也掏了个底朝天。过集体生活,甭管谁家来探望,只要是吃的见者有份,一律共享。
“冬生,你家里要经常来人哦!”
“好!”柳冬生答应着。
他试了一下护膝、护肘,心里暖暖的。
十九岁生日,就这么过去了。
柳冬生在日记中写道:“这是在军校过得第一个生日,格外有意义。”
就在同一天,田苗也在参加排练。
这是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高校的一大盛事。外语系人才济济,本来轮不到田苗这样不爱热闹的,可系里搞了一个大合唱,只要是女生都要上场。
田苗被拉到队伍中充数,成了合唱队的一员。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注1)
雄壮有力的歌曲,激荡人心。
田苗唱着歌,想起了后世。
念大学那会儿,年年搞“元旦”晚会。最精彩的莫过于流行歌曲、时尚表演,而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革命歌曲联唱,师生们共同参与,轮唱,合唱,气势磅礴。
而现在唱着同一首歌,感受着集体的力量。
歌曲传唱,就是从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吧?不管是学校还是工厂,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是嘹亮的歌声,欢乐的人海。
物质虽然匮乏,可精神世界却很富足。
在这个年代里,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士兵,都肩负着责任,担当着使命。这是时代所赋予的,令人豪情万丈,热血沸腾。
*
在嘹亮的歌声中,迎来了新年。
一九六三年开始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上面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在不远的将来,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注2)
看到这则消息,田苗激动万分。
长远的规划,美好的愿景,可实现起来却很不容易。
西方搞经济封锁,苏联撤走了专家,东南沿海不太平,还有周边敌对势力虎视眈眈,随时都想上来撕咬几口。
在这种情况下,唯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突出重围,破困局。
沿着自主创新的路子,江南造船厂成功研制出了“万吨水压机”,一举进入世界前列。8个部门、21个省市协同会战,试制成功了火车车轮轮箍,改写了依赖进口的历史。还有兰新铁路全线通车,形成了贯穿东西的大动脉,为边疆建设和国防巩固提供了有力支持。(注3)
而这一切,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咬紧牙关创造出来的。身处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悲情可言,唯有奋发图强。
工业在发展,农业也在进步。
就在这个冬季,农田水利建设掀起了热潮。
临水公社集中青壮劳动力,投入到了水库建设中。靠山村也派出了一支战队,参与其中。开凿石头、修理堤坝,热火朝天,干劲十足。
直到“春节”前夕,才歇工。
田大旺一家回老家过年,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
道路修整了,平坦了不少。河沟里架起了水车,修了引水渠。田间地头了机井,买了柴油发电机和抽水机,用来灌溉。拿田秋山的话:“蓄水储水,旱涝保收,就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家里一切都好。库里有粮食,爹娘身体硬朗,没什么可担心的。
在老家住了三天,田大旺一家就返程了。
对孙梅英来,家乡已经很遥远了。若不是有爹娘健在,没有一点想回来的意思。她想去探望江队长和余□□,可时间紧,不顺道,只好搁下了。
五一和三子对老家很陌生。如果不是父亲经常提起,恐怕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田苗呢,明年就要大学毕业了,回乡的机会越来越少,借着寒假回来看看,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一路奔波,回到沪上。
孙梅英把带回来的山货分了分。
有柳大哥的,有进军的,还有老何家的。
“苗,给你何伯伯家送过去?”
“娘……”
田苗摇摇头,啥都不肯去。
孙梅英只好自己跑一趟。
心,又不是送礼,联络一下感情而已,脸皮咋这么薄呢?
田苗不是脸皮薄,而是不想见曹玉英。
曹玉英对她太过热情,让她觉得不自在。再,也不想跟何有慧照面,娇里娇气的,让人腻歪。
赶着去部队大院,田苗二话不,就跟着去了。
柳进军对家乡很关注,问了好些事儿。本来,他想跟大旺一起回乡,可孙玉华怀孕了,只好往后推延了。
到怀孕,是个意外。
孙玉华有点不好意思,跟孙梅英咬咬耳朵:“本来没算要的,不心有了,就留下了……”
“玉华,你还年轻,多生一个挺好的……”孙梅英哈哈笑着。
“梅英姐,我都三十二了,不了……”
“玉华,可不管这么,瞧瞧大姐都四十了,还觉得挺年轻的……”
孙梅英性格开朗,看着不过三十岁,保养得还不错。
她想起生三子的时候,正好三十一。
苗:“娘,不能再生了,不然,老得快……”
她跟大旺就没再要娃娃。
现在提倡计划生育,宣传口号是:“一个不少,两个刚好,三个多了”。可提倡归提倡,日子好了,还是想多生几个。
到计划生育,早在1956年节育委员会就成立了,采取的是动员方式,在观念上加以引导。
田苗心,人口计划早就有,哪跟后世得那样,不加节制的生娃娃?甚至把人口增长过快,作为抹黑这个年代的手段之一。
观念是逐步改变的,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在鼓励女性就业。
城镇职工忙着上班,自然没那么多时间生孩子。可即便如此,家里五六个娃娃的大有人在。而农村更不得了,为了多几个壮劳力,都是可着肚子生,七八个娃娃的都有。
*
金陵城那边。
军校没放寒假,学员们都下到基层实习。柳冬生去了某海岛,封闭一个月。大年初一在岛上过的,包了饺子,很热闹。
柳进原外出开会,脱不开身。苏红霞在医院值班,顾不上回来。而梅子念高三,忙着复习功课。只有梅嗷嗷着,要回沪上探望外公外婆。
孙梅英寄了一个包裹过去。这是家乡的土特产,一点心意。
“春节”就这么过去了。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开始了清理整顿。
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清理账目、仓库、财务、工分,鼓励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参加劳动。城市厉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贪污盗窃、反对官僚主义等等。(注3)
这是上面下来调研发现的问题,很有必要。
这么一来,粮店里要核账,孙梅英加班加点,忙得脚不沾地。田大旺也忙着开会、调研、写报告,一点空闲都没有。
相比起来,田苗算是轻松的。
看书学习,做做家务,督促五一和三子写作业。
开学那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初六。
田苗迎来了十九岁生日。她穿着红方格外套,挎着书包,胸前别着一枚校徽,青春洋溢,神采飞扬。
走在校园里,迎面撞见了何有才。
“田苗……”何有才着招呼。
“何有才……”田苗点点头。
他们是好朋友,除了在图书馆,碰面的机会并不多。
其实,何有才等了好久。
这是返校必经之路,一定能碰到苗的。可见了苗,却装着偶遇的样子,连句话都不敢多,生怕人家误会了。
开学后,毕业班忙着实习。
江黎明去了外贸局,还专门跟苗了个招呼。田苗也未多想,上德语课时常碰面,相互借笔记,比其他同学的关系近一点。
“大四”同学一走,有点冷清,跟少了点什么似的。
田苗继续“三点一线”,埋头学习。
赶在周末,实习同学回来了。
田苗要回家,往往碰不到面。江黎明想跟苗点什么,却始终没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