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使命
*
新学员集训为期一个月。
列队集合, 军纪军容,还有简单的技战术操练。
指挥系一共四十二名新学员,来自全国各地, 大多是应届毕业生。为了便于训练, 教官把新学员编成了三个队, 八个组。
柳冬生担着第七组组长, 负责组内事务。
行如风, 站如松, 口令条例郎朗上口。
一个月下来, 整个人脱胎换骨, 有了军人气质。
训练结束后,开始了理论学习。
新学员们个个都很努力,互相摽着劲儿,生怕自己落后了。
柳冬生也是如此。
在众多优秀学员面前, 优势一下子就没了。他想起了父亲常的一句话:“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一定要戒骄戒躁, 才能不断进步。”
在班里, 柳冬生从未提及父亲, 学籍上也隐去了父亲的名字。
这是柳进原要求的,要像个普通学员, 严格要求自己。
柳冬生也不想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在军区总部,跟学院关系密切,很多教官都是战友, 还定期举办讲座,吸引了不少学员参加。
可他想见父亲一面。
自从离开家,就没跟家里联络。封闭训练期间, 是不能通信的,回到校区也有严格要求。他想表现得坚强一点,就克制着内心的思念。
在一场讲座上,柳冬生终于见到了柳进原教官。
柳教官穿着军服,戴着肩章,气势威严地登上了讲台。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柳教官微微颔首,环视一周。
台下顿时安静下来。
这样的父亲,柳冬生既熟悉又陌生。
他望着讲台,目不转睛。
柳进原开了讲义,朗声道:“同志们,今天给各位分享几个战例……”
柳进原一开口,就吸引了全场的注意。
他的口才很好,绘图功底更好。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随手一勾,一幅对阵双方的布局就出来了。
“同志们,这就是双方的部署,从中能看出什么问题?”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非常引人入胜。
这是多年的功底,跟柳进原的刻苦钻研分不开。这也从侧面明,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不但要勇猛顽强,更要学会动脑子。
几个战例,一一做了分析。
柳进原还特别提到了诱敌战术。
“诱饵很重要,要足够吸引对方。还有时间点的把握,一定要抓住时机,布下天罗地网,不然,敌人跑了,下一回就不会上当了……”
柳进原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出于保密,有一个战例无法透露。
这是最近发生的,举世瞩目。
“1962年9月9日,我空军导.弹.部队首次击落米帝U-2高空侦察机……”(注1)
U-2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察机,装有特殊照相设备,飞行高度两万米以上,可连续飞行九个时,对各国军事、政治、经济目标进行侦查,如入无人之境。(注2)
我国也是其重点侦查对象。
自1957年以来,米帝与刮民党反动派勾结,先后援助了R系列高空侦察机,对我内陆地区不间断的侦查侵扰。而我歼击机飞行高度不够,无法命中敌机目标。部署在地面上的高射.炮,即便是最大口径的,空中有效射程也受到限制,对高空目标无法发挥效力。(注3)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秘密组建了一支地空导.弹.部队。在两年时间内,先后击落敌人三架R系高空侦察机,迫使其提前退役,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可米帝不甘心失败,就把最新研制的U-2高空侦察机交付给刮民党.空军使用,对我内陆进行纵深侦查,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秘密基地、导.弹发射场,成了重点侦查对象。
敌机来去无踪,很难捕获。
对此,我导.弹.部队实施了“诱铒计划”。
赶在九月的一天,某轰炸机大队大举转场,立马惊动了米国情报机构。第二天,U-2出动了,导弹.部队严阵以待。当U2再次出动,就一头钻进了我军布置好的伏击圈。三颗导.弹腾空而起,U-2被击得粉碎。(注3)
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全世界为之震惊。要知道,我们的武器装备很落后,能把世界上最先进的U-2下来,本来就是一个奇迹。
这个战例很有价值,却被封存起来。
这是出于战略考虑,不能让敌人摸清我们的动向。跟米帝相比,我们的制空权还很薄弱,那支神秘的导.弹.部队一旦露出形迹,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攻击。
讲座结束了,学员们震撼很大。
不等柳教官走出教室,就一拥而上。
“柳教官,下一次讲座是什么时间?”
柳进原被学员们包围着。
他很欣慰,给学员们讲战例是为了拓宽思路。看来目的达到了,效果非常好。
柳冬生站在一边,望着柳教官,一脸热切。
这时候,柳教官不是父亲,而是一位首长。
柳进原也看到了柳冬生。
目光交汇,并未开口话。
只是深深地看了一眼,透着关切、赞许和思念。
*
U-2被击落的消息,报纸上也刊登了。
米帝的飞机又被下来了,振奋人心。
田苗自然注意到了。尤其是那篇“竹竿子捅飞机”的报道,被她心地裁剪下来,做成了剪报。
这是一个著名的典故。
当记者招待会上,有外国记者追问:“U-2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察机,来去无踪,是怎么下来的?”我外交人员自然不能透露。
一位首长很幽默,就指着天空:“这是用竹竿子捅下来的......”
一语带过,充满了自豪。
竹竿子捅飞机,就是这么来的。这幽默风趣的应答,也成了外交辞令的典范。
而后世一些不了解底细的,却把这编成了段子,讥讽嘲笑。
殊不知,击落高空侦察机,运用的战略战术属于绝密。直到几十年后,才揭开了这个秘密。而当年的那一批战士,早已经退伍,有的进了工厂,有的返回家乡种地。他们对立功受奖却绝口不提,默默地坚守着那个秘密。
田苗很感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努力,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肩负着使命。她呢,也再次意识到外交工作的重要。这是她的方向,是为之奋斗的目标。
有了使命感,田苗的内心充盈起来。
整个人也变得更加内敛。
这是从另一个视角看问题,冷静而又睿智。
*
转眼收了秋。
全国各地秋粮喜获丰收,一片欢腾。
靠山村也不例外,比往年的收成都好。
家家户户养了猪,养了鸡鸭,还圈了鱼塘,生活好多了。田老汉操着心,让大壮把捡来的山货,个包裹给大旺寄过去。
“咱这里不稀罕这个,可城里可稀罕了,见都见不着……”
田大壮一听,干脆装了满满一口袋,有十多斤。
这天,田大旺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装着木耳、山菇、山菌子。
孙梅英很高兴,找出一只布袋。
“大旺,给进军送一些过去……”
“好。”田大旺答应着。
赶着星期天,二人搭乘公交车跑到郊区,买了两只芦花鸡和一些农副产品。这是高价的,比副食品店贵一倍。可为了吃好一点,也顾不上省钱了。
田大旺宰了鸡,褪了毛,剁成鸡块。
孙梅英泡了菌子,连汤带肉炖了一大锅。
田苗一进门,就闻到了鸡汤的香味儿。
她两眼放光,口水直流。
“娘,咱家买鸡了?”
“哦,改善一下生活。”
孙梅英乐呵呵的。多长时间没吃肉了?做梦都想得慌。
五一和三子也围着锅台,馋得流哈喇子。
“妈,好了没有啊?”
“没呢,得炖烂糊一点……”
孙梅英隔一会儿,就捞出来一块,让五一和三子尝尝。
两个娃娃吃得满嘴流油,开心得不得了。
一家人吃饱喝足,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市面上供应充足了,不管是粮食还是农副产品都多了不少。虽然,还是按照定量供应,可拿着票券就能买到。日用品种类也很多,分为平价和议价两种。平价的需要票券,议价的随便购买,就是价格要高很多。
沪上是工业基地,轻工业产品很丰富。
商业部门拉着成车皮的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等紧俏物资,全国各地到处跑,换成农副产品拉回沪上。可户籍人口多,平摊下来就没多少。好在郊区开了集贸市场,卖啥的都有,可热闹了。
农业发展了,工业恢复了。
国民经济有了好转,可外界形势依然很严峻。
先是西北边疆发生了一起事件。
在苏联的策划下,毗邻边境的某县发生出逃,一下跑了几万人。这给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也给边境地带制造了紧张局势。跑过去的这些人,成了诋毁.我国的工具,在国际上大造舆论。(注4)
多少年后,那些人想回来,却再也回不来了。
接着,西南边境也不太平。
与青藏高原接壤的某邻国,仗着英帝、米帝的支持,想占便宜。先是接纳叛逃.分子,接着一点一点蚕食我国领土。我方多次警告,置若罔闻,唯有动手教训一顿。(注5)
田苗心,不则已,一就要照着死里猛揍。
“国庆节”过后,一场自卫反击战响了。
敌方溃不成军,我方大获全胜。可一个月后,我方宣布单方面停火,并分批撤至双方边界实控线以北二十公里。(注5)
很多人不理解,既然下来了,为何不守住?
从后来揭秘的资料显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高原峡谷地带,环境险恶,属于无人区。单是这一场局部战争,就需要几十万头牦牛不间断运输。部队驻守在那里,后方补给难以支撑。再加上大雪封山,人类无法生存,考虑到我们的综合国力,不得不撤退。
换句话,下来容易,守起来很难。
田苗很感慨,无论做出任何选择,都跟当时的情况相关。
一切是联动的,在自卫反击战响时,东南沿海一带也蠢蠢欲动。
海峡那边,先后派遣了多股武装人员偷渡。可一上岸,就被全部歼灭。除了边防军,我民兵组织发挥了巨大效力。这是国家的战略安排,只要扛得动武器的,都武装起来。全民皆兵,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就像预感到了什么,高校也组织了民兵训练。
田苗第一次参加,稀罕得不得了。
她跟同学们一起在操场上列队,手持木棍,奋力劈杀。扔手.榴.弹,爬木杆子,还学着电影中的样子钻网子,匍匐前进。
训练了一个月,田苗的手上磨出了茧子。
孙梅英心疼得不得了,:“带了手套,怎么还磨破了?”
这时,已是十二月底。
冬子的生日马上就到了。
孙梅英犯了愁。部队上好像啥都有,准备什么好呢?她考虑了半天,就织了一副护膝和护肘,让冬子套上。
田苗考虑了一下,还是备了贺卡。
军校通信不便,就寄给梅子好了。都在金陵城,总有见面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