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隔空
*
某军事.基地, 依山傍海,格外静谧。
柳冬生参加了暑期集训。
结束时,已是八月下旬。
连队放半天假, 柳冬生跟战友们一起去了海边。
海滩上很开阔, 几乎看不到什么人。
落潮之后, 有随着潮汐冲上来的海带、海菜、珊瑚、贝壳、海星、海螺等等。若是运气好, 还能捡到个头比较大的五彩海螺。
战友们分散开来, 弯着腰, 就像在挖宝。
柳冬生目光敏锐, 发现了不少东西。
有雪白透亮的海螺, 有鲜艳夺目的海星,还有五彩斑斓的彩贝。就是个头比较,只能穿上绳子做装饰品,挂在脖子上。
挖来刨去, 只捡了一些玩意儿。
柳冬生不死心,一口气奔出去老远。
他仔细搜寻着, 终于发现了一个大家伙。乳白色的, 镶着一圈一圈金黄, 一头埋在沙子里, 露出了尖尖的角。他刨开沙子,果然是一个品相极佳的五彩海螺。
柳冬生捡起海螺, 笑得合不拢嘴。
他一来基地,就发现接待室布置得像个展览馆,摆着各种珊瑚、贝壳、海螺、海星, 好看得不得了,他当时就算捡几个带回去。
柳冬生捧着海螺,飞奔过来。
战友们见了, 就夸道:“欧呦,这个海螺不错,个头这么大……”
“柳冬生,做个号角吧,不然,太可惜了……”
有战友介绍了经验,给海螺开个孔,就可以吹奏了。若是讲究一点,还可以装上吹嘴,吹奏曲子。
柳冬生一听,立马来劲了。
他借了一把锉刀,亲自动手。把海螺的顶部挫平后,露出了一个孔。再把孔一点一点扩大。
“孔的大不一样,吹出来的声音也不一样......”
柳冬生一边扩孔,一边试着吹一吹。
声音越来越洪亮,有了号角悠长的韵味。
柳冬生吹奏了几下,觉得太费劲,就加了一个红色的吹嘴。忙了好一会儿,号角终于做好了。他找了一根红绳子,穿过孔系上,可以挂在脖子上。
“把这个送给苗。”
柳冬生记得时候看电影,有一位少年站在悬崖上,嘟嘟嘟地吹着号角,跟远方的船只联络,他跟苗可羡慕了。
*
从基地回来,柳冬生晒得黑黑的。
只有笑的时候,露出了一口白牙。当然,其他学员也没什么两样,经历了这场艰苦训练,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了。
系里很满意,给学员们放了三天假,休整一下。
大部分学员都在校内,有收拾内务的,有泡图书馆的。
柳冬生了申请,回了一趟家。
他穿着草绿色军服,比离家时又挺拔了一些。走在大院里,惹来了不少关注。尤其是一些家属,悄悄听起来。
柳冬生目不斜视,进了家门。
“冬子,你可回来了,家里可想你了!”
苏红霞哈哈笑着,把柳进原想的话,都了出来。柳冬生咧着嘴,跟父亲了招呼,就把带回来的玩意拿出来。
“梅,这是项链……”
柳冬生把一串用贝壳穿成的项链,挂在梅的脖子上。
还掏出一个五彩海螺,晃了晃。
“哥,这个真好看!”
梅拿着海螺,朝提包里瞅瞅。
“哥,我要那个大的!”
梅看到大海螺,就抓住提包带子。
“娃娃要的……”
柳冬生捂着,啥都不给。
梅扁扁嘴,跑到柳进原那里告状。
柳进原瞅了冬子一眼。意思是你一个当哥的,就不能大方一点?柳冬生假装不明白,赶紧把海螺藏起来。
柳进原了沪上的事儿,柳冬生想去看看。
可当着父亲的面,不好意思提起。
柳进原猜到了,怕冬子分心,就:“冬子,难得放假,在家里好好休息,不要跑远了……”
“好。”柳冬生答应着。
他把海螺用布裹好,装在纸盒子里,算邮寄过去。本来想搁在家里,等有机会了,亲自送到苗的手上。可被梅盯着,不大保险。
假期一到,柳冬生返回了学校。
他给苗写了一封信。
“苗你好,我在军校一切都好,不用挂念……”
因为有纪律,写信不大方便。
柳冬生还是想几句,就当跟苗隔空对话了。
*
一个星期过后。
田苗收到了一个包裹,又惊又喜。
海螺很漂亮,白底带着金色条纹,一看就很稀罕。她试着吹了一下,呜呜直响。五一和三子也围上来,挨个儿吹了吹,开心得不得了。
“姐,送给我吧?”五一呲着牙。
田苗考虑了一下,还是舍不得。
这是冬子送给她的,有着纪念意义。
田苗把海螺挂在墙上。早上醒来,一睁眼就看见了。
五一和三子溜进来,偷偷地吹几下。
等到开学了,姐姐就返校了,海螺就是他们俩的。
暑假一晃而过。
对田苗来,这是最后一个假期了。以后,就没这么悠闲了。
开学后,课程安排得不少,要赶在寒假前全部上完。田苗提前选了第二外语,基本上都通过了。这么一来,反而轻松起来。
赶在电影周,学校组织看电影。
都是“百花奖”获奖影片,有《红色.娘子.军》、《李双双》、《槐树庄》,还有美术片《蝌蚪找妈妈》,戏曲《杨门女将》等等。(注1)
在大操场上,一晚上播放两部。
田苗兴致勃勃的。
电影很精彩,不管是剧情还是节奏把握得很好。四十年后,依然是经典,从未被岁月埋没过。
就在这时,组织上又找田苗谈话了。
这一次得比较明确。田苗表示,一切服从组织上的安排,让干啥就干啥。
谈话结束了,徐立方露了面。
跟过去相比,徐立方变化不大,穿着白衬衣,灰裤子,像个青年干部。
田苗自然认得,热情地着招呼。
“徐叔叔!”
“苗……”
徐立方很随和,了解了专业方面的情况,就问起了田建国。
他们好久没见面了。不在一个系统,没事自然联络得少。
“苗,你父亲当年差点来公安.系统…….”
言外之意,你父亲没来,你来好了。
田苗咧咧嘴。
徐科长还是那么风趣幽默,不了解底细的,很难猜出他的身份。她呢,被徐科长相中了,是不是也有某种潜质?
*
转眼到了秋收时节。
全国各地,秋粮喜获丰收。靠山村也不例外,仓库里堆满了粮食。
收了秋,社员们闲下来了,就继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
队里的干部都站到台子上,做批评和自我批评。社员们有意见可以提,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有啥不满意的都可以倒出来,也可以检举。
田秋山一向光明磊落,顺利过了关。
可其他村子,就没这么简单了。
食堂大师傅、仓库保管员、司务长、会计揪出来不少,都是前几年假公济私,多吃多拿的。还有一些公社干部、生产队长也受了批评,有瞎指挥的,有摆架子搞官僚主义的,还有贪污.受贿的。
这是上面撑腰,让群众们出出气。既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也能起到监督作用。教育运动开展起来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一大步。
城里也在抓典型。
各行各业都梳理了一遍。有问题的就指出来,没问题的要吸取经验教训。
田大旺干了这么多年局长,一直没动窝。
职工们都晓得,田局长铁面无私,雷厉风行。同时,又很关心职工们的生活。赶在困难时期,还想方设法出去采购,解决了不少难题。
这些好处,大家自然记得。
赶上提意见,田局长第一个过了关。
田大旺很感动。工作做得好与坏,群众都看在眼里。
孙梅英是统计员,只管统计,从不接触钱,自然也没事。可弄不清账目的同志就倒了霉,有缺口要补上,甚至要扣工资赔偿。
听到这些,田苗心,干部不好当啊,一举动都被群众盯着,犯了错误被检举出来,可了不得。
一番整顿,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一切都朝好的方面发展着。
到了年底,出台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采取物质和荣誉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发明创新、技术改进,品种改良,涵盖到了各行各业,方方面面。接着,又制定了新的十年科技发展规划,朝着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迈进。(注2)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这一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粮食、棉花、油料、牲畜恢复了,钢铁、原油、水泥、发电量也有了大幅提高,石油产品基本上自给自足。
粮食问题解决了,工业稳定了。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北方邻国,除了在技术上卡我们的脖子,其他的还能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