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实习
*
赶在年底, 军区搞比武演练。
军校的学员们前来观摩。
阵地战,埋伏战,穿插合围, 阻击战等等。跟沙盘演练不同, 实战更加逼真, 有各种意外, 各种突发情况。
教官兴致勃勃地讲解着, 还特别强调了几点。
“同志们, 多年的征战经验告诉我们, 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不能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尤其是一线指挥人员,不仅要依照条例,还要灵活应对……”
柳冬生学到了不少, 都是课堂上所没有的。
他很有启发,专门撰写了一份报告, 提交上去。这一忙, 差点忘了生日。直到收到苗寄来的贺卡, 才意识到二十岁生日到了。
一年多的军校生活, 柳冬生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心理上都日渐成熟。可他开贺卡, 还是惊喜万分。
一位少年站在高高的山崖上,面向大海,吹响了号角。
这是苗的手笔, 简洁明了。
柳冬生怕学员们看见,就把贺卡收在匣子里,藏在旅行包的最下面。学校有纪律, 思想是不能发叉的。他不过二十岁,正处于学习阶段,不能考虑其他问题。
柳冬生克制着内心的冲动。
直到参加完了新年活动,才跑到大操场上。
他拢着双手,想呼喊苗的名字,可始终未发出声音。
这会儿,苗在做什么?是不是跟他一样在迎接新年的到来?
正像柳冬生猜测的,高校也在举办新年晚会。
这是一年一度的迎新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田苗和同学们一起登上舞台,引吭高歌,迎接新年的到来。
*
一九六三年,就这么过去了。
新的一年开始了。
田苗加紧复习,准备期末考试。
对毕业班来,不管是主课还是选修课都结束了,寒假过后,就要去校外实习了。按照以往的惯例,不是去外贸局,就是去外国语学校或者外文出版社。
韩文溪的口语很好,想去外事办下属单位。
这对毕业分配有利,没准就被单位相中了。想着田苗也是本地的,跟她有竞争,就听道:“苗,你想去哪里实习?”
“喔,去哪里都行。”田苗浑不在意。
林恪静在一边笑道:“苗,去外贸局吧,赶上广交会,没准能接待外宾呢!”
邱阿娣也:“好啊,我们一起外贸局,还能做个伴儿。”
林恪静是从京城来的,分回去的可能性很大。邱阿娣是杭城来的,希望能留在沪上。她听过了,外贸部门每年都来要人,就是名额有限。
考完试,就放寒假了。
这时已是二月初,要过年了。孙梅英和田大旺越发忙碌,几乎天天加班。田苗回到家,就接下了家务活儿。
做饭,洗衣裳,扫卫生。
五一和三子也放假了。
五一上了初中,功课多了,寒假作业一大堆。田苗怕五一出去瞎跑,尽可能的圈着他。三子上学四年级,院里的同龄人不少,贪玩得很,也得揪着。
五一和三子被苗管着,老老实实的。
孙梅英和田大旺很放心。苗在家,他们省心多了。
赶着过年,田大旺照例给老家寄钱。
这是一点心意,让爹娘和岳父岳母手头松快一些,过得更踏实一点。田老汉和袁氏也寄来了山货,好大一包,够吃半年的。
孙梅英把东西分了分,准备给进军送过去。
不等她出发,柳进军就来了。
部队上发了东西,柳进军提了一条鱼、一筐子咸鸭蛋,都是连队里喂养的。
“进军,玉华咋样?”
“好着呢!”柳进军乐呵呵的。
去年十月,孙玉华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叫柳凯明,名明明。孙妈妈特地赶过来,帮着照应,退休了,终于有时间了。
相比起前两年,生活好多了。
市场供应稳定,农副产品丰富起来。赶着过年,各单位都发了福利,有大米、菜籽油、猪肉、鸡蛋、干菜、咸鱼等等,都是从集贸市场上采购的,比平价供应的要贵一些。但不定量,能敞开了买,就当福利发放了。
这些跟农业政策有关。
新年伊始,农业会议召开了,围绕着粮食、棉花、油料、牲畜、养殖等等。要想旱涝保收、稳定高产,一方面要解决水利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土地、肥料、种子、精耕细作等技术跟上去,这样才能提高产量,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到了“除夕”,田大旺和孙梅英做了一桌子菜。
鸡鸭鱼肉都有,丰盛得很。
一家人围着桌子,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
拿三子的话:“爸爸,过年就是好啊,天天有肉吃!”
柳进军一家也很热闹。
孙妈妈在沪上过年,凯凯、跃跃高兴得不得了。明明也蹬着腿儿,扯着嗓子哇哇着,把孙玉华忙得团团转。
“添了娃娃,就是添乱啊……”
孙玉华嘴上埋怨着,可心里很满足,也很幸福。
沪上很热闹,可金陵城那边却是冷冷清清。
军校不放假,冬子和梅子都下了基层,不回来。柳进原早有思想准备,可赶着吃年夜饭,还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冷清。梅撒着娇,要爸爸吃鸡腿,也提不起劲来。
娃娃们大了,都离开家了。
等梅长大了,是不是也要走啊?柳进原再次体会到了爹娘当初的心情。他跟进军就是这么离开家乡的。
苏红霞笑道:“进原,要不咱们回沪上?”
“哦,等暖和了再吧……”
柳进原还有工作要做,脱不开身。
对冬子和梅子的牵挂,只好搁在心里。
*
“春节”就这么过去了。
学校开学了,田苗回到学校,开始实习。
她去了外贸局,跟林恪静、邱阿娣分在一个组。
报到那天,在走廊里碰到了赵景坤。
赵景坤穿着灰色中山装,熨烫得板板正正的,一看就是个干部。
“赵叔叔!”田苗着招呼。
赵景坤看着苗,猛一下没认出来。
“赵叔叔,我是田苗……”
“是苗啊?瞧叔叔这眼神儿……”
赵景坤很高兴,把田苗等人让进办公室。邱阿娣看到门上的牌匾,眼睛一亮。这位赵叔叔是处长,负责对外联络工作的。
赵景坤听到苗来实习,就介绍开了。
他经常出差,跑了好几趟海外,对港澳地区很熟悉,讲了不少新鲜事儿。田苗对港岛的认识,不局限于地图,听得津津有味儿。
赵景坤联系的外商很多,其中就包括盛氏企业,跟盛爱龄的父亲也很熟悉。
田苗想问问盛爱龄,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港岛那边也讲究意识形态,尤其是学校里抓得很严,生怕跟内地沾一点边儿。学生们只能反对,不能好话,否则就会受到监视。当然,不光是港岛,整个西方都是如此。就连号称“自由”的米国,也畏惧红色.力量,把一切苗头都扼杀在萌芽状态。
盛爱龄出去后,就断了联系。田苗觉得这样也好,海外关系现在没啥,可运动来了,会惹麻烦的。
赵景坤是个热心肠,就发出了邀请。
“苗,你们几个外语好,干脆分到外贸局好了,咱们这边跟外商交道多,用得着……”
“好,看学校那边的安排…..”
田苗客气了几句。
外贸部门不好进,门槛很高,一年就两个指标,不是一般人能进的。况且,她还有更高的期望。
田苗在外贸局实习,主要是翻译资料。
有海外客户来洽谈,也参加接待,翻译一下。现在交道的主要是东欧、南美、东南亚、非洲等国家,都是受到米帝的压迫而团结在一起的。苏联那边搞了技术封锁,除了归还外债,联系得很少。
实习期间,田苗迎来了二十岁生日。
孙梅英做了一件新外套,红格子布,翻领,有机玻璃扣子,洋气得很。
“苗,烫好了,快穿上……”
田苗穿上了新衣服,衬得脸红扑扑的。
她一米六六,一头短发,亭亭玉立。
孙梅英看着,既欢喜又担心。
苗长开了,眉清目秀的,不论走到哪里,都惹人关注。可这么漂亮,又让她担心,怕遇到坏人了。
大学分配很关键,可具体分到哪里却不晓得。孙梅英最大的期望,就是苗留在沪上。想着赵景坤在外贸局,就跟田大旺听。
“大旺,苗能进外贸局吗?”
“梅英,全国统一分配,咱可当不了家……”
“大旺,要不跟老赵个招呼?”
“梅英,咱不能违反纪律……”
“啥纪律?总不能让苗去外地吧?”
孙梅英把眼一瞪,田大旺赶紧:“那我去问问……”
田大旺也不想苗去外地。
他就这一个宝贝闺女,哪舍得分开啊?可分配的事儿,不是谁能定的,即便是赵景坤也不上话儿。
孙梅英瞎操心,就把目光转向了曹玉英,想走老何的路子。
田苗听后,赶紧阻止。
“娘,分配的事儿,不用担心……”
“苗,万一分到外地咋办?听,你们学校全国各地都有,沪上只有几个指标……”
“娘,可不能让爹去托关系啊……”
田苗心知,这个口子不能开,毕业分配被很多人盯着,稍有不慎会被举报的。她可不想爹犯错误,也不想因为这个被拉下来。
田苗的提醒很有必要。
大旺同志是国家干部,他跟老何的关系,没人找茬也就罢了,一旦被人揪着,就是个事儿。组织上找苗谈话,她没跟家里。一个是出于保密,另一个是还没定下来,不能随便透露。
没准,这也是考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