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分配
*
春天开始, 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热潮。
“学雷锋,好榜样” (注1)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注1)
运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教育也开始改革, 提倡半工半读、自学成才。
区里响应号召, 要办函授夜大, 只要想深造的干部、职工, 都可以报名。成人教育学制两年, 考试通过了, 就能拿大专文凭。
田大旺有点动心, 就问苗。
“苗, 爹快四十了,还能念大学吗?”
“当然能了,学习使人进步,爹才三十八, 年轻着呢……”
田苗给大旺同志鼓劲儿。孙梅英也很支持,:“大旺, 娃娃们都大了, 没啥负担, 秋季就去报名……”
“好。”田大旺下了决心。
田苗:“娘, 您也去学,跟爹一块儿。”
“苗, 娘这水平哪跟得上啊?”
“娘,现在提倡雷锋精神,一不怕苦, 二不怕累,跟种地比起来,学习算什么?”
“苗, 娘都四十出头了,去班里不怕人家笑话?”
“怕啥?人家“活到老,学到老”,再,娘一点也不老,看着也就是三十,比爹还年轻呢......”
“好,那娘也报名,跟你爹做个伴儿……”
孙梅英哈哈笑着。
这是给五一和三子做榜样,父母爱学习,孩子也会受到影响的。
*
日子一晃而过。
到了六月,实习结束了。
毕业生们返校,开始论文答辩。
考场里坐着六位导师,表情很严肃。田苗早有准备,顺利地通过了。她的成绩很优秀,在毕业生里名列前茅。
答辩之后,就等着领毕业证。
毕业生们自然要拍合影留念。
系里借了照相机,撑上支架,摆上凳子,把“六零届”的师生召集起来。同学们都穿着白衬衣、蓝裤子,女生们坐在前排,男生们站在后面,留下了最难忘的瞬间。
班里也拍合影留念,还搞了聚餐。
有哭的,有笑的,还有相互表白的。过去心有好感,不敢吱声,趁着这个时候大胆地出来。若是分到一块儿,没准就成了。若是分不到一块儿,也没啥遗憾的。
当然,不能让系里晓得。
高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校期间谈恋爱的,分配时一定棒鸳鸯,天各一方。大部分同学都忙着学习,顾不上谈对象。真有谈的,也是偷偷摸摸,就像搞地下工作,不敢露出形迹,装得比同学还同学。
按照惯例,要填报分配意向。
田苗很低调,在分配去向一栏里写道:“服从国家分配。”
这是一种形式,是对分配的认可。
韩文溪、林恪静、邱阿娣等人都是学生干部,为了表现一下,就写了决心书,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时候的大学生,很单纯,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心。
这时,有道消息传来。
“今年政策有变,市里不留人,全部分到各省区,尤其是边疆地区,教育资源要向边远地区倾斜……”
孙梅英不晓得从哪里听到了,忧心忡忡的。
她给苗电话,田苗笑道:“娘,不用担心,不会分到那么远的……”
可归,孙梅英还是忍不住。她想找老何听,被苗拦住了。
“娘,分配政策是上面定的,学校也不当家……”
孙梅英盼着早点出结果,可又怕苗分到外地去。就跟田大旺嘀咕着:“真要去外地,就去金陵城好了,柳大哥在那边,也有个照应……”
毕业季的伤感,大三同学心有戚戚。
明年就轮到他们了,一茬一茬,跟割韭菜似的。
何有才特地跑来,跟苗话。
可见了苗,又不晓得什么才好?他是学电子的,总不能给苗讲专业吧?想着自己会拍照片,就借了照相机,:“田苗,给你们拍张合影吧?”
“好。”
田苗把寝室的女生都叫来,拍了一张合影和单人照。
同学四年,即便低调,也是同学啊。她跟大家保持着一点距离,并不代表她不留恋这段最美好的时光。
*
到了六月下旬,毕业分配下来了。
市里果然没留人,都分到外省去了,其中,西南、西北占了三分之一。李爱民、韩文溪去了四川,严富强、邱阿娣去了云南,跟他们的期望差得很远。
韩文溪表面上装着不在乎,:“去哪儿都是建设国家……”
可回到家,却哭了一场。
她从未离开过沪上,却要跑到几千公里之外。户粮关系也随着派遣证走,想赖在家里都不行。除非是不服从分配,可这么一来,干部身份就没了,只能去集体企业找个事做,跟市民没什么两样。
邱阿娣也很沮丧。心,早知道就不写决心书了,没准还能回杭城呢。
倒是林恪静分得很好,回了京城。
她揣着手,瞅了瞅田苗。田苗也分到了京城,很令人惊讶。
截止到目前,具体单位还没分配。林恪静胸有成竹,她的去向早就定了,未跟任何人透露。田苗也有预料,却丝毫未表现出来。
孙梅英听到消息,难受坏了。
“苗,咋分那么远哪?”
田大旺也舍不得。苗是家里的主心骨,可娃娃大了,终究要离开的。况且,去京城总比“支边”强吧?
一连几天,孙梅英没睡好觉。
田大旺怎么宽慰,都缓不过来。
田苗有点内疚。是不是透点气儿,让爹娘安心?可想着组织上的纪律,又把嘴巴闭得紧紧的。不是她心肠硬,而是怕爹娘知道了,东想西想,会更担心。
领了派遣证,毕业生们开始离校。
林恪静找到田苗。
“苗,你什么时候出发?”
“要到七月上旬。”
“好,到时候联系。”
林格静家里来人,把她接走了。
田苗送到校门口,看到林恪静上了一辆军绿色的吉普车。心,林恪静的家世很不一般,虽然未听她提起,可也能猜出来。
送走了同学,田苗准备离校。
何有才跑来搬行李,一直送到了机关家属院。
他累得满头大汗,田苗让他上楼,喝汽水儿。
何有才摇摇头,不上去了。
“苗,去了京城,记得写信。”
“好。”田苗答应着。
何有才挥了挥手,就跑了。
他怕自己再呆下去,克制不住内心的情感。
若是被苗知道了,会避开他的。
*
田苗在家呆了一个星期。
孙梅英天天做好吃的,恨不得把营养一下补全了。五一和三子也老老实实的,一放学就回来,生怕姐姐提前走了。
赶在星期天,田苗去找梅子。
她跟何有才约好了,在政治学院门口碰面。
到了那里,门卫:“学员们有任务,不方便会见客人。”有什么任务不好听。这里是军校,跟一般学校不同。
田苗很失望。
她本想亲自跟梅子道别,甚至想拥抱一下。
可再见面,却不晓得何时何地?
田苗留下一封信,投到了信箱里。
她给冬子也写了信,了去京城的事儿。封上信口的那一刻,才真切地意识到,距离金陵城又远了一步。她的心口莫名疼了一下,可随后就止住了。
五一和三子考完试,就放假了。
田苗带着两个弟弟,去探望柳叔叔和孙阿姨。
到了部队大院,柳进军透露了一点。
军区在举行“比武”大会,规模很大,历时两个月,军校学员也参加了。田苗这才晓得梅子去了金陵城,代表学员参加比赛。那冬子呢,是不是也在赛场上扑腾?
“苗,记得你柳叔叔,回沪上就过来看看……”
“好。”田苗点点头。
柳叔叔看着她跟冬子、梅子一起长大,跟亲人一样。
相聚的时光,越来越短暂。
临行前一天,田苗瞅瞅五一,又瞅瞅三子。
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个弟弟。再过两年,运动就开始了,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尤其是半大孩子,怀着满腔热情,盲目而又冲动。
“五一,三子,跟姐姐保证,将来一定要考大学……”
“姐姐,我保证。”五一正儿八经地举起手。
三子呲着牙,也学着哥哥的样子。
田苗跟五一和三子拥抱了一下。
五一长大了,个子比她还猛一些。三子也蹿起来了,都到她眉骨了。
“姐姐,等我放假了,去京城看你。”
“好,把成绩单带上,考一百分,姐姐有奖励……”
听到奖励,五一和三子咧着嘴直笑。
田苗忍不住抱住了五一和三子。
跟家人在一起不好吗?干嘛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这一刻,她只想自私一点。可她生而不凡,得为国家做点什么。
孙梅英收拾了东西,千叮咛万嘱咐。
“苗,一个星期写一封信,赶在放假就回来……”
“娘,您放心,保准每天都写信……”
田大旺不放心,专门请了假,送苗去京城。
“爹,有火车直达,不用送……”
“苗,爹不送哪里安心啊?”
田大旺瞅了梅英一眼。
不过一个星期,就瘦了一圈,跟丢了魂似的。五一和三子又唱又跳,想逗娘开心。可梅英两眼发直,就是提不起精神。
“娘……”
田苗搂着孙梅英,鼻子有点发酸。
“苗,不用担心……”
孙梅英故作坚强,可嗓音发抖,眼眶不由得红了。
她想起了柳大哥,难怪那么坚强的人也会情绪低落。
*
登上列车,一路北上。
田苗的心绪很复杂。
来到沪上的那一天,就想留下来,从未想过离开。可忽然之间,就远去了,去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
“苗……”田大旺欲言又止。
他希望苗能调回来,可这种希望很渺茫。
“爹,不用担心,我有探亲假,每年都能回来……”
田苗着宽慰话儿。
她不晓得会被安排到哪里?虽然有猜测,可那毕竟是猜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