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任务
*
这天, 田苗参加听力训练。
一个房间,坐着两位教官,六名学员。
先是电台语音播报, 语速很快, 反应稍微慢一点就错过了。接着是对话, 教官抛出一个个话题, 让学员们应答。
田苗自然没问题, 不管是听力, 还是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可她不爱表现, 都是等其他学员完了, 才阐述自己的观点。
隔着一层玻璃,有两位青年同志观摩了全程。
他们交换了一下眼色,觉得教官推荐的人选不错,细心而又稳重。
训练一结束, 田苗被叫进了谈话室。
“田苗,这是第五办公室的同志, 想跟你谈一谈......”
杨教官做了介绍, 就关上门出去了。
桌子后面坐着两位同志, 其中一位温声道:“田苗同志, 请坐……”
田苗坐下来,瞅瞅二位同志。
一个二十四五岁, 另一个二十七八,都留着三七分头,穿着灰色中山装, 气质儒雅,像是机关干部。
两位青年同志也量着田苗,默不作声。
田苗一阵紧张。
心, 第五办公室的同志怪神秘的。
她想表现得老练一些,就瞅着人家不作声。
气氛一下子凝滞了。
两位同志也不着急,像要存心考验一下对方的心理素质。
过了大概十多分钟,才破了沉默。
“田苗同志,今天过来是有一个任务……”
那位青年同志出示了证件,他姓乔,在第五办公室工作。
接着,道明了来意。
原来,第五办公室某组需要一个临时翻译,会不定期出差。经过多方面考察,选中了田苗。因为是临时的,平日里该干嘛干嘛,不用去第五办公室报到,有任务会主动联系。
这算是编外人员?田苗很好奇。
她不晓得第五办公室是做什么的?乔同志未透露太多,只是让她填了一张表格,出任务时,单位那边会按照流程办理,不会影响正常工作。
乔同志做了一番安排,留下了一个信箱和电话号码。
“田苗同志,一般情况下不要电话,若是情况紧急,就找217……”
田苗默念了两遍,记在了脑子里。
乔同志又叮嘱道:“田苗同志,今天的谈话不能跟任何人提起,包括王组长、杨教官在内……”
“是。”田苗点点头。
谈话的过程中,另外一位同志始终没有开口,也未出示证件。
田苗心,是来考察的?可人家不吱声,她也不好追问。这是培训中特别强调的,不该的不能,不该听的绝不能听。
从谈话室出来,田苗一脸平静。
可内心抑制不住地激动。
原想着还要做一阵子基础工作,可没想到这么快就被发掘出来了。如果她没猜错的话,第五办公室很不一般,保密级别很高,一定担着特殊任务。
*
培训紧张而又忙碌。
第二轮考核通过后,培训就结束了。
田苗回到大院,有一种重见天日的感觉。
林恪静见了,笑道:“苗,你咋瘦了一圈啊?”
田苗心,一个月的魔鬼训练,不瘦才怪呢。
林恪静也参加了培训,在另外一个组,基本上没照过面。按照纪律,不能相互听,也就一带而过。
翻译室这边,只有陈主任晓得。
他把田苗叫过去,叮嘱了几句,还特别提到了保密原则。
田苗心,这个办公室果然很重要,不够格的怕连听都没听过。
回到岗位上,田苗继续做翻译工作。
这时候“春节”临近,单位发了一些副食品补贴,有罐头、糖、茶叶、饼干等等。田苗一下子领回来,准备带回家。
王组长通知苗,:“探亲假批准了,早去早回。”
田苗算腊月二十九出发,“除夕”正好赶到家。路过金陵城时,去探望一下柳伯伯,没准就能见到冬子和梅子。
行李都收拾好了,田苗去买火车票。
就在这时,接到了一个电话。
“田苗同志,有个稿子来拿一下……”
“好,我这就过去。”
电话的是乔同志。这是约好的暗号,意思是有任务。
田苗裹着风雪大衣,系着方格围巾,出了大院。
乔同志在胡同口等着,穿着灰色呢子大衣,两手揣在口袋里。见田苗来了,就冲着她一甩头,意思是跟上。
走过一条胡同,有一所院落,挂着某事业单位的牌子。
大门紧闭,只开了一扇门,正对着传达室。
乔同志出示了证件,领着田苗进了门。迎面是一个大花坛,绕过去是一栋办公楼,进进出出都有人。
田苗第一次来这里,用眼角的余光扫瞄着。
心,像个正儿八经的单位,看不出哪里特殊来。
第五办公室在二楼,房号217。
乔同志叩响了房门,有一位女同志过来开门,梳着两条麻花辫。
看到田苗,微微点了点头,像认识她一般。
田苗随着乔同志进了办公室。
房间很大,摆着办公桌椅,一左一右带着两个套间。
乔同志指了指沙发,示意田苗坐下。
“田苗同志,有个任务……”
乔同志要去南方出差,下午六点出发,火车票已经买好了,到那边有同志接应。
田苗咧咧嘴。赶这么急,像是军事行动。
回家的计划泡了汤。
田苗顾不上跟家里。拍电报来不及了,长途电话也不现实,费用太高了,负担不起。可让梅英和大旺同志干等着,哪行啊?不知道的,还以为她路上出事了。
田苗有点发急,却不好表现出来。
乔同志像是猜到了,补充了一句。
“沪上那边,会电话通知的,你放心吧……”
田苗有点不好意思。
她这么不老练,给组织上添麻烦了。
旁边的那位女同志笑道:“田苗,不要有负担,这是正常流程,计划很周密,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后来,田苗才晓得,这是趁着“春节”返乡,掩人耳目。
组选中她,业务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她是个生面孔,不带任何训练的痕迹,看着像个普通翻译,很难跟其他事情联系起来,也便于掩护。
按照约定好的,田苗跟王组长了招呼,:“下午出发。”
她回到宿舍,把收拾好的东西,一股脑地塞在床底下。又重新整理了一个皮箱,有高领毛衣和毛呢外套,到了那边穿着正好。
快到点了,田苗提着箱子出门,装着回乡探亲的样子。
江黎明不晓得从哪里听了,特地赶来,要送她去火车站。
田苗摆摆手,:“江黎明,你工作那么忙,送到胡同口就行。”
江黎明想坚持,可田苗啥都不答应。
有汽车来接,一不心就穿帮了。
江黎明只好作罢。
他冲着苗挥了挥手,就裹着棉大衣进了胡同。
江黎明刚一走,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来。
车窗落下,乔同志摆了摆手。
田苗上了车,这才发现后排坐着两个人。
都照过面,一个是谈话室里见过的那位青年同志,另一位是办公室的那位女同志,都是组成员。那位青年是组组长,姓梁。女同志姓柳,跟梁组长是搭档,扮作夫妻做掩护。对外介绍时,就乔同志是梁组长的助理,她是梁组长的秘书。
田苗心,都安排好了,她是最后一个晓得的。谁叫她是编外人员呢?
*
一行四人,登上了火车。
哐哐当当,一路南下。
到花城时,已是第三天下午。
一下火车,有人来接站。
四个人上了一辆银灰色轿车,七拐八拐,进了某招待所。
这是军区办的,很安全,条件也不错。
田苗往床上一扎,就睡了过去。
一路上太疲劳了,即便是卧铺也休息不好,弄得疲惫不堪。
晚上碰了头,田苗才晓得具体任务。
这趟过来,是去港岛见几个客户,西亚那边的,对一些装备很感兴趣。通过中间人牵线搭桥,想当面谈一下。
田苗一听,眼睛一亮。
若是谈成了,可是一笔大买卖,利润也丰厚,比出口矿产资源合算多了。
谈完了事情,有同志送来了两屉虾饺和茶点。
“来,吃宵夜了。”
田苗才想起来今天是“除夕”。
外面传来了隆隆的鞭炮声。
她听着收音机,没有一点过年的意思。
心,这样的“除夕”,还是头一回。
*
第二天一早,直奔罗湖口岸。
通关手续都办好了,证件也提前准备好了,四个人用的是化名,有了新的身份。
田苗第一次过闸口,紧张又兴奋。
她穿着红方格毛呢外套,提着手袋,像是来探亲的。乔同志穿着灰色毛呢外套,提着一只手提箱,文质彬彬的,像个职员。柳同志和梁组长依旧扮作夫妻,穿着扮都是南方样式,粤语也得有模有样。
一通查验,“啪啪”盖上了印戳。
过了闸口,就是港岛的地界。
有人朝这边挥手。
这是他们的“亲戚”,开着一辆中巴车来接人。
到了半山公寓,先住下。
房间都安排好了。中间人来了电话,:“中午一起喝茶。”
洗漱了一番,准备出发。
这时候的港岛可谓间谍之都,各国都设了领事馆、代办处,文官武官都有,刮民党特务也出没其间,鱼龙混杂。这次前来是以探亲身份,跟驻外人员不同,没有外交豁免权,要格外心。
梁组长换了一身西服,扮作商人的模样。柳同志也穿着旗袍和大衣,跟街上的太太没什么两样。乔同志也换上了西装,田苗还是那身扮,像个外出做事的女职员。
到了茶楼,中间人正在雅间里等候。
见了梁组长一行,客气地拱拱手。
会谈就在茶楼里。另外一个雅间,坐着几位客人,穿得西装革履的。
梁组长主谈,一口流利的法语。对方也法语,夹杂着阿拉伯语。田苗当翻译,比想象得容易一些。
前期有过沟通,谈起来相对顺利。
最后,对方照着手心唾了一口,跟梁组长击了掌。这表示谈妥了,敲定了,可以签合同了。当然,合同内容是其他方面的,由中间人处理,过过手就好。
这笔单子金额很大,出乎意料地顺利。
田苗心,果然是办大事的,为国家挣了一大笔外汇。
*
办完事情,在港岛转了转。
“亲戚”备了几匣子点心,让他们提着,看着像个探亲的样子。
赶在闸口关闭前,一行四人过了口岸。
田苗长舒一口气。
这个大年初一,可真够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