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奔赴
*
远在金陵城。
军区开始了春季演练, 为期一个月。
作为军校学员,柳冬生下了基层,吃住都在营区。他跟战士们一起训练, 顾不上考虑别的。只有夜深人静时, 才会想起苗。
苗收到礼物了吗?是不是在咧着嘴笑?
想着苗开心的样子, 柳冬生也咧咧嘴。
对苗的思念, 一直埋藏在心里, 未跟任何人提起。可这趟回家, 找东西时被梅看到了, 非得要那个坦克模型。他自然不肯给, 结果,梅跑去告状,差点被父亲瞧出什么来。
转眼,训练结束了。
柳冬生回到学院, 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不管是技战术,还是体能, 都是最新优秀的。分析报告也写得很出色, 各种手绘图形, 惟妙惟肖, 展现了一名优秀指挥官的特质。
上面来选拔人才,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
柳冬生的学籍被调取出来。
各项考评都是优秀, 就像一位天生的指挥官。尤其是情报分析方面,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理论,很灵活。
“这种能力, 挺适合搞情报、搞战术的……”
选拔官来了兴趣,细细查阅着。
看到父亲一栏空着,就让人调出内部档案。
“原来是柳进原的儿子?难怪呢!”
就像印证了虎父无犬子, 选拔官的兴趣更浓了。他把柳冬生的名字圈起来,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想着柳进原也在金陵城,就了一个电话。
他们是昔日的战友,很多年未见面了。
在军区招待所,柳进原见到了江立峰。
“你子啥时候到的?也不提前声招呼?”
柳进原上前一步,使劲捶了两下。
江立峰立马还回去,就像年轻时那样,一见面就针锋相对,嘴巴官司。
当年,他们在参谋部,互相不服气,总想着找出对方的漏洞。在相互较量中,一点一点成长,终于成为独挡一面的高级参谋。后来,江立峰在司令部担着作战参谋。解放后,留在了总参,联络得就少了。
二人坐下来,喝茶叙旧。
“进原同志,你可是养了一个好儿子啊!”
“你呢?记得你也有儿子啊,比冬生大一岁……”
江立峰和柳进原相互夸了几句,一点也不谦虚。
不过,江立峰并未透露此行的来意。
柳进原也不听。
他离开了一线,专注于军事理论研究,跟大权在握的总参人员不同。再,上面情况复杂,不便于掺和。
*
这个插曲很快过去了。
作为军事学院的顾问,柳进原的战例分析讲座很有名,也很与时俱进。江立峰慕名前来,像学员一样坐下台下听讲。
柳进原站在讲台上,熟练地勾勒了一幅草图,对中南半岛局势进行推演。
这时候,半岛局势很紧张。米帝封锁了相关海域,对越南北方实施全面轰炸,地面部队集结登陆,战争规模进一步升级。(注1)
在座的学员听得很认真。
柳冬生一脸仰慕,望着大名鼎鼎的柳教官。
讲座结束后,江立峰跟柳进原碰了一下。
“危险在逼近,我边防军已进入戒备状态。各大军区也召开了紧急会议,为备战做好准备……”
江立峰面色凝重,柳进原也攥紧了拳头。
“光靠这些还远远不够,一定要握有利器……”
柳进原看着地图,把目光投向了西北方向。
那里正在进行核.试验。
去年十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是在发射场上,搭建了上百米高的铁塔上实现的,震慑力足够,但尚不能用在实战中。从“地.爆”到“空.爆”,要解决运载和投掷问题,有很高的技术要求。米国通过卫星侦查判断,至少要三到五年才能达到“空.爆”要求。苏联也认为,近期内不可能完成空投试验。
可我们有决心、有毅力,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也唯有拿出最强大的武器,对侵略者才能起到震慑作用,才能保卫和平,阻止战争的发生。
*
各项工作都在落实。
到了三月底,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成立了。
“三线”建设拉开了序幕。
解放军工程兵秘密开赴西南,沿海城市的工厂开始内迁,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知识分子、技术工人踏上了西进之路。
田苗密切关注着。
沪上是重点迁移对象,包括电子、船舶、棉纺织工业、机电设备等等。被选中的工厂,连人带设备一起搬迁,分批进行。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转成了军工背景,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对“三线”建设成果,田苗有着最真切的体会。
这一壮举,造了一个战略后方基地,让闭塞落后的大西南一下进步了五十年。可建设的过程很艰苦,西南地区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光是运输就是一大问题。在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安全问题,又要考虑发展问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进入四月之后,港岛那边传来了消息。
公司注册下来了,从事进出口贸易,挂靠在某家族企业名下,十分隐蔽。
梁组长召集人员开会,田苗也参加了。令她惊讶的是,除了乔同志和柳同志,江黎明也在座。看到田苗,江黎明也有点惊讶,可随即掩饰住了。
“同志们,港岛设了联络点,要派驻人员过去……”
田苗这才晓得,她跟江黎明都被选中了,将一起奔赴港岛。
会议结束后,二人回到翻译室。
陈主任找他们谈了话。
“田苗,江黎明,你们以外交人员身份过去,归驻港机构和梁组长双重领导,任何情况可以直接向他汇报……”
“是,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直到此时,田苗才晓得第五办公室的背景。
这是隶属于总参某部的,不管是梁组长还是乔同志,都是高级情报人员,负责海外事宜。换句话,她跟江黎明不仅仅是外交人员,还挂了军职。为了安全起见,没有明确身份,只是一名普通翻译。
港岛不同于内地,一切要谨慎行事。
田苗和江黎明被拉到西山,秘密培训了半个月。主要是安全方面的,好在有前期训练的基础,各项技能掌握得很快。
为了保守秘密,不能跟任何人提起,家里也不能。
可大旺和梅英定期写信,按照信箱投递过来,不回信哪行啊?田苗一口气写了十二封信,按照时间顺序编了序号,有人会帮忙投寄出去。单位那边也照旧,宿舍、办公桌都保留着,就当去某地出差了。
田苗顾不上跟家人道别,就踏上了行程。
一路上,她跟江黎明尽可能地少交流,以免漏了嘴。江黎明也很谨慎,一举一动,就像普通出差人士。
旅途很漫长,田苗干脆躺着看书。
江黎明望着窗外,不晓得在想什么?
*
到了花城,天气很热。
田苗穿着白色短袖衬衣和蓝裙子,就像个女学生。江黎明也是白衬衣、灰色长裤,文质彬彬的,像个大学生。
当地工作人员,把他们送到口岸。
跟第一次不同,这一回有了身份。通行很快,海关人员也很客气,基本上没检查行李。
过了闸口,有工作人员来接。
这是驻港办事处,在通讯社大楼内,对外是新闻机构,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负责新闻通讯工作,另一部分是行政工作,包括对外联络、接洽、收集情报等等,负责人挂着文化体育副部长的名头,稍加掩饰。
大楼有好几层,是酒店改造的,分为办公区和生活区。
保卫部给新进人员分配了房间。
田苗注意到房门有专用门锁,很坚固。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按照培训要求,在地板上撒一点沙子、放了几根头发。
这是防止外人进入。
虽然,楼内保卫工作一流,可港岛实在是太乱了。保卫部门给配备了武器,可以随身携带。一般情况下,这个东西用不着。可一旦用上,就出了大事。
安顿下来后,田苗开始工作。
她日常做的还是翻译,搜集各种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跟过去基本上类似。江黎明是组长,是她的顶头上司。组内除了她,还有一位同志尚未报到。
上班后的第二天。
公司那边来了电话,有车来接,就停在第二个街口。江黎明和田苗戴上帽子和墨镜,从后门出去,果然看到了一辆黑色汽车。
到了近前,车窗摇下,露出了一张年轻的面孔。是一位女士,戴着太阳镜,穿着连衣裙,头发微卷,很时髦的样子。
她客气地问道:“请问,是江先生和田女士吗?”
“是的,您是?”江黎明量着这位女士。
“我姓盛,是盛氏企业的……”那位女士递上了一张名片。
“哦,盛女士啊!”
江黎明核对着身份,很谨慎。
田苗听到那熟悉的声音,细细一瞅,原来是一位熟人。
“盛爱龄……”
“田苗……”
盛爱龄也认出了田苗。
她想下车,江黎明赶紧拦住了。
“上车再。”
田苗上了车。盛爱龄摘下墨镜,扭过脸来,很兴奋。
“苗,想不到我要接的人是你啊!”
两个好朋友拉着手。
“苗,大学毕业后,你在做什么?”
“我做了翻译,翻译一些外文资料什么的……”
田苗稍加掩饰,盛爱龄也不多疑。
重逢的喜悦,让她忘了一切。
田苗却意识到,那个家族企业就是盛氏,是盛伯伯一手操办的。
当初,盛伯伯携家眷离开沪上,就担负着某种使命。盛爱龄大学毕业后,在盛氏企业工作,是他们之间的联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