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关注
*
赶在报到前, 柳冬生回到了沪上。
他来探望三叔一家,还有孙姑姑一家。
当然,最希望看到的还有苗。
这天, 柳冬生穿着一身草绿色军服, 提着军绿色旅行包, 来到了机关大院。
孙梅英又惊又喜。
“冬子, 你可回来了, 让姑姑好想啊!”
柳冬生个子很高, 孙梅英仰着脸, 笑得合不拢嘴。
五一和三子也跑过来, 跟冬子哥哥比个子,崇拜得不得了。
“冬子哥哥,我也要长你这么高!”
三子踮着脚尖,嗷嗷着。
五一也伸长了脖子, 恨不得立马蹿上去。
柳冬生咧着嘴笑着。
五一和三子变化很大,个子蹿起来了, 走在大街上都认不出来了。倒是孙姑姑和田叔叔变化不大, 还是那么精神。
孙梅英做了好吃的, 把柳进军一家也请过来。
两家人聚在一起, 热热闹闹的。
可惜,苗远在京城, 尚未回来。
柳冬生稍感遗憾。
他想问问苗的情况,可孙梅英知道得也不多,:“苗工作忙啊, 一个月才写一封信,干巴巴的几句话,连半页纸都没写满……”
到苗, 就勾起了孙梅英的心事儿。
谁家娃娃工作了不回家?就连老何家的有才都跑回来探亲,一住就是十天,把曹玉英高兴得不得了。可苗呢?自从去了京城就跟消失了一般,让她牵挂不已。
柳冬生听了,不由得瞅瞅北方。
苗这是出任务了?
他是军校出身,多少能猜到点什么。可怕孙姑姑担心,没敢透露丝毫。
在沪上住了两晚,柳冬生返回了金陵城。
他去营区报到。从此以后,就是二团三营的作战参谋。
许团长喜滋滋的,甭管以后咋样,现在归他管就成。跟柳冬生搭档过的作战参谋,赶紧把人喊到团部。
“柳参谋,以后一半时间在营部,一半时间在团部,咱们好好切磋一下……”
作战参谋摩拳擦掌,要把柳冬生的潜力激发出来,把二团造成一支钢铁队伍。
营区生活,紧张而又忙碌。
柳冬生白天训练,晚上学习。只有临睡前,才有时间想点别的。
苗在做什么?任务有没有危险?什么时候才能休探亲假?
柳冬生思念着苗。
跟苗相关的物件,都留在了家里。父亲特意叮嘱过:“见习期间,不要考虑别的,一切要等到转正之后……”他告诫着自己,思想上不能发叉。可对苗的思念,怎么都阻挡不住。
柳冬生一直以为很隐蔽,没人晓得他的心思。
可这趟回家,梅瞪大了眼睛:“哥哥,你咋有这么多贺卡啊?”他一听,就晓得暴露了,藏起来的东西都被梅翻腾出来了。那父亲是不是也晓得了?自从父亲代收了信件,怕猜到了什么吧?
柳进原的确瞧出了端倪。
他一个做情报分析的,连这都看不出来?即便再灯下黑,也不会跟瞎子一样。可看破不破,冬子和苗年纪尚,要以事业为主,不能因为感情而影响到了工作。
对苗,柳进原格外欣赏。
两个娃娃心灵相通,互帮互助,一定能做出一番成就的。
*
远在港岛,田苗密切关注着。
运动开始了,别的不用担心,就是担心五一和三子。她怕梅英同志管不住,让五一跟着人家瞎跑。哥哥是榜样,三子也会跟着学的。
写信不方便,田苗想回家看看。
按照计划,有接替人选。可运动一起,不晓得京城那边怎么安排的?迟迟未见人来。她跟江黎明听,江黎明摇摇头,:“苗,这边清静……”
没人过来,连信都捎不成。
田苗担着心,不晓得沪上是啥情况?
而沪上那边,秋季开学后,高中部停课了。老师带着学生们赶到京城,参加检阅去了。初中部也不好好上课,三天鱼两天晒网的,学习风气很不好。
五一在家里自学。
这是柳冬生下的命令,;“五一,念完高中就去参军,部队上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革命战士,将来还能考军校,当个指挥官带兵仗……”
五一听得眼睛发亮,就把精力集中起来,对外面的纷纷扰扰也没了兴致。
三子升到了初一,被孙梅英按着头皮弄到了学校。
只要老师上课,就得好好听讲。
这是苗下的任务,一定要完成。
因为运动,老师们不安心教学,职工夜大也停课了。田大旺只好拿着课本自己琢磨,还跟孙梅英悄悄地:“刚解放那会儿,那么困难都没停课,现在是咋的了?”
“大旺,出去可不能啊!”孙梅英赶紧捂着嘴巴。
“我知道……”
要,田大旺是个老革命,思想一直很进步。可忽然之间,他觉得自己落伍了,有点跟不上形势了。
这是不是思想僵化,不够革命的表现?
田大旺不由得反省起来。
这些年担着局长一职,工作上有成绩,也有不足。尤其是贴近群众这一块儿,做得还很不够。
*
运动归运动,生产照旧。
“三线”建设继续推进,内迁工作进展加快。
这年秋天,张鸿博来跟徐立方和赵国江道别。他报名去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妻子跟他一道走,三个孩子留在沪上,由奶奶照顾。
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
徐立方很感慨,跟赵国江:“当年,鸿博同志就很爱国,去了那边,会派上大用场的。”
送走了张鸿博,他的母亲张淑娴很不好受。
可随着运动的深入,沪上着实乱了一阵子。
张淑娴又很庆幸,离开是对的。
国防军工体系待遇很好,工资很高,生活条件虽然不如沪上,可也不差多少。鸿博在那边担着总工程师,很受重视,等于被保护起来了,很有成就感。
田苗也关注着内地的动向。
运动开展着,轰轰烈烈,可发展并未止步。
尤其是国防尖端科技,正快马加鞭地飞奔着。自去年“空.爆”成功后,就加紧了导.弹核.武器研制。用导.弹带着原子.弹,很复杂,难度很大。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导.弹部队接下了这个艰巨任务,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实现了飞跃。
“1966年10月27日,在西北某发射基地,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注1)
发射场上一片沸腾。
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还有指战员们欢呼着,跳跃着。
两弹结合,发射距离远,落点精准,这代表着我们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这是一项重大成就,表明了我们真正站起来了,任何列强都不敢再压迫我们、击我们。
听着广播,田苗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是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成就?她想起了后世的一段描述,导.弹.发射基地差点解散,能保留下来可不容易。
1960年最困难那会儿,地处荒漠地带的导.弹.发射部队断了粮。基地周围有成片的沙枣林,老百姓缺粮,就沙枣吃。沙枣吃完了,就吃沙枣叶。有一个团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办法了,也去沙枣林沙枣叶吃。下面的沙枣叶早就没了,就用棍子上面的。有战士不心把树枝坏了,被林业部门告到了上面,毁了一大片林带,要处罚。
上面得知后,一调查才晓得部队断了粮。
“不行,一定要保住这支队伍!”
上面调拨来了一列车粮食,可一到地方火车站,就遭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争抢。部队决定,救济粮先照顾发射大队等技术单位,同时挤出一部分给当地老百姓。
可这样哪行啊?部队会撑不下去的。
上面得知后,把第二批粮食运来了。
战士们开粮袋,都惊呆了。
粮袋里夹着一张张粮票和纸条,多的有三斤、五斤,少的有一两二两,纸条上写着捐献者的名字。原来,这是各军区机关单位捐来的,是从牙齿缝里一点一点省下来的。这么做,是为了导.弹发射部队坚持下去,而不是取消番号就地解散。
这支部队就这么坚持了下来。
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精神,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并把这种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直到后世还在发扬光大。
田苗再一次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不管外部环境有多艰难,可从未被压垮过。也正是因为老一辈的艰苦努力,才为后世创造出了和平条件,才拥有了和平发展的机会,才会有经济上的腾飞。
而目前,我们的底子还很薄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间,会有波折,会有弯路,可最终的方向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
田苗心潮澎湃。
作为一个见证者,她又能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