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蝴蝶 认清事实穷追猛赶

A+A-

    周洵果然在鸿胪寺门口等候。

    见文靖安领着陈崇章和林宁宴过来, 他主动上来见礼,由文靖安做中间人给双方做了介绍,当周洵得知眼前这位倜傥少年就是林宁宴, 脸上瞬间多了几分肃然, 拱手道:“原来是林相后人, 周某失敬。”

    林宁宴道:“不敢, 周大人认识我祖父?”

    周洵道:“当年我年纪还,未曾有幸见过林相, 不过只要在剑州那边当过差的,不管新党旧党心里其实都清楚海贸是何等的丰功伟业,林相非止造福剑州一方百姓, 更是为我大盛开拓了一个新局面,我他是千古一相绝不为过。”

    文靖安接话道:“周大哥在剑州任职十年,常年出使西海诸国, 对海贸优劣看得极为清楚, 我找他就是想让他跟我们西海那边的情况, 世界大势浩浩荡荡,我们不能把目光锁死在京城和庙堂这一亩三分地。”

    周洵笑言:“文老弟有这番目光令人钦佩。”

    文靖安:“这不是话的地方,我们到宁宴家去细聊?”

    周洵却道:“你刚才的‘世界大势’,中午也有人找我过类似的话。”

    文靖安皱眉:“谁?”

    周洵:“严素光。”

    文靖安三人都是一怔,陈崇章问道:“他怎么也来找你了?”

    周洵:“他和文老弟想到一块去了。”

    文靖安道:“这不奇怪,昨晚我让韩延跟她过这件事,她自己在中书省也可以看到许多剑州那边送来的奏折, 对西海的了解比我只多不少。”

    周洵:“他中午来鸿胪寺找我, 我跟他你也找了我,他给你留了话。”

    文靖安:“他怎么?”

    周洵:“他你要是不介意,可以带我去老地方, 他在那儿等。”

    老地方指的是韩延府上,严素光确实跟文靖安想到一块去了,都猜到以后朝廷会把重心放到西海,所以他也想找周洵进一步了解西海的情况。

    对于严素光的提议,文靖安自然可以接受,不过还是得问林宁宴的意见,考虑林宁宴的感受。

    “跟严素光一起谈如何?”

    林宁宴道:“我没问题。”

    文靖安道:“好,那我们现在就去韩府。”

    四人再不多言,一同往韩府方向走。

    韩延家世代行医,做他们这行的从不缺钱,再者为了方便随时召唤他们入宫,韩府就在北城,距离中央官署不远,四人步行,不出两刻钟到了韩府门前。向门口守卫道明来意,守卫进去通传,韩延亲自到门口迎接,双方见礼之后,这次韩延一反常态没有啰嗦,只是简单恭喜了文靖安入职詹事府,随后匆匆将他们领入了府中。

    严素光果然在等了,她依然如故,总是自己一个人。

    韩延知道他们要谈正事,给他们找了一个雅静的偏厅,府里的下人送来茶水之后,他让那些下人全都退下,并吩咐管家亲自守在院外,不准任何人靠近,他自己则留下来充当斟茶递水的角色。

    厅不大,窗明几净,几人按照座次相对而坐,严素光和韩延在左边,文靖安四人在右边。

    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场谈话在未来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王朝的走向和命运,将来卷起的风暴,他们就是那几只扇动翅膀的蝴蝶。

    在场都是通透之人,不用讲那些虚礼,文靖安作为发起人率先放下茶杯,主动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厅堂中央,其他人都看着他,听着他讲。

    他昨晚想了一夜,已经大概想好了要些什么,此时稍微做些言语上的组织,直入主题,娓娓道来。

    “我下面的话是我的一些推测,将来未必会发生,但我愿为这些推测负责,也就是,我认为这些推测一定会发生,要是我现在不为那些即将发生的事做些什么,到时候不只我个人追悔莫及,我还会成为大盛的罪人。

    “昨天我和韩延在鸿胪寺看过西海使团送来的那些贡品和礼册,他们带来了蒸汽船模型、蒸汽机模型、纺纱机以及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这些新名词你们可能听不懂,你们可以将这些东西叫做‘科技产品’,有了这些科技产品,在不久的将来,西海一定得大盛全无招架之力,他们的战船会封锁我们的海港,他们的军队会直接到京城,将我们得支离破碎,到时候朝廷不再是大盛的朝廷,我们不再是大盛的官员,我们会成为西海的傀儡,帮着他们对大盛的百姓敲骨吸髓。

    “我不能看着这个国家陷入那种惨境。”

    完这句,他先问周洵:“周大哥,我的可是危言耸听?”

    周洵肃然道:“我不敢像文老弟如此肯定,但他的这就是我来这里的理由,五年前我已经给朝廷上过相关奏折,我跟你们实话,我极其厌恶西海人,却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科技产品’,他们送来的贡品只是冰山一角,送来的都是‘可以送来的’,都是想跟我们做生意的样品,他们真正的杀器是□□、火炮、战船、□□、炸药,那些东西就算花钱他们也不会卖给我们,我不懂军事,其他我不敢妄言,但如果现在西海三十六国联合起来跟我们海战,我们必败无疑。”

    周洵果然是元景帝给太子钦点的东宫辅臣,他这个原鸿胪寺少卿远比那个鸿胪寺正卿眼界开阔,文靖安请他过来,很大程度上就因为这一点,否则他不会让一个只认识半天不到的人参加这种真话的密谈。

    在场之人原本就对文靖安信任,加上周洵这位专业人士的佐证,开场那番话就不是危言耸听,而成了醒世名言。

    众人听罢,皆陷入沉思。

    严素光此前考虑过这些,她第一个问文靖安:“你觉得大盛应该怎么做?”

    文靖安:“认清事实,穷追猛赶。”

    严素光道:“这不现实,我祖父……”

    她看了看林宁宴,想到直接提及她祖父林宁宴会不舒服,因此改口重复今天严同在宫里跟文靖安的那段话。

    “朝廷不可能照搬西海人那套,我们是农桑立国,土地要有人耕种才有税收,国家才能维持运转,都像西海那样人人下海经商,不用西海人过来,我们自己先乱了。”

    出人意料的是,林宁宴接了她的话,并持相同意见。

    “没错,光是剑州开海贸,那边的粮食已经捉襟见肘,我们大盛自有国情,不能生搬硬套,不人人从商,哪怕有一部分农民离开田地,年景稍微不对,马上就会就会引起粮食短缺,朝廷干预不及时,很容易就恶化成饥荒,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林宁宴主动接话,一方面是出他真心实意的见解,另一方面是告诉严素光和在场众人——在谈论国家大事的时候,他没有任何忌讳,不用刻意避讳两家之前的恩怨。

    严素光读懂了林宁宴的意思,回道:“就算非要学,光凭我们几个去推动也不现实,这种事关乎大盛的千秋大计,圣上和我祖父联手去做都未必能成,最后还会落下一个烂摊子,民众不愿动,庙堂能做的事微乎其微。”

    她和林宁宴对答之后,全场便陷入了沉默,众人心知肚明,他们的就是国情。

    这时,还站在厅堂中间的文靖安稍加思索,出了他想了一夜的对策。

    “从农业入手如何?我们不能学西海全盘工业化是因为农业跟不上,粮食产量不够,如果能提高粮食产量,空出部分工业人口,那么就能一步步搞工业化,而且粮食增产见效快,农民和庙堂都能看见,这样一来他们相对容易接受,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先在范围试点,让一部分农田先增产起来。”

    众人一知半解,主要是真听不懂什么“农业”、“工业”这些新名词,文靖安意识过来做了解释之后,严素光最先理解他的意思,问道:“你是先从粮食增产方面着手?”

    文靖安:“对,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农业诞生工业,工业反哺农业。”

    粮食增产方面陈崇章有发言权,户部负责朝廷税收,赋税很大一部分直接就是粮米,所以陈崇章问道:“粮食增产这件事朝廷每年都在想办法,主要措施无疑是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那几样,但这些事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你的粮食增产短时间内很难实现。”

    文靖安坚定道:“不用做那些事,我们只需要做出化肥和农药就行。”

    “化肥”和“农药”又是两个新名词,一时间连周洵都没反应过来,文靖安解释道:“这两种东西能让粮食迅速增产,我昨天在鸿胪寺看过西海送来的贡品礼单,他们已经发明了大规模合成化学肥料的方法和机械,只要把机械买过来,我们很快就能做出来。”

    周洵想起了在西海见过的所谓的“化肥”和“农药”以及类似的东西,道:“没用,西海人贼得很,他们会把机械卖给我们,但不会告诉我们配方,他们要长期吸我们的血。”

    文靖安一笑,此时外面有穿堂风吹来,吹动他柔软的刘海,这时的他不像一米六八的矮个探花郎,而是超越这个时代的巨人,他:

    “配方我来解决。”

    这是他的专业。

    化学肥料最主要的是氮肥、磷肥和钾肥三种,土壤里都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但是一般的土壤里含量都很低,无法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古人使用的粪肥其实就是给庄稼和果树提供这三种元素,但那种肥料效率太低了。

    近代粮食爆炸性增长,除了育种、水利方面的改善,最重要的依赖就是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

    稻种方面文靖安一时半会无法改变(这里我们无比怀念袁隆平,我们任何时候都需要袁隆平这些育种科技工作者,致敬!),化肥和农药方面他有信心可以在短时间内造出一条生产线,只要把西海那边的生产机械弄过来。

    所以现在的重任落到了周洵的肩上,文靖安严肃问道:“周大哥,你有办法从西海把机械买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