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晨会 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翌日, 文靖安照常到翰林院点卯,本算退食之后到詹事府那边办一下入职手续,岂料刚到翰林院便有人过来通知他到詹事府参加会。
皇帝和百官的早朝叫做朝会, 太子和东宫辅臣在朝会之后的会谈就叫做会。
这是东宫太子萧慈祐回京之后第一次召集詹事府官员开会, 意义非凡。
詹事府的职位构成复杂庞大, 除了名义上的“超品”东宫辅臣, 比如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傅少师等等荣誉高官,还有詹事、少詹事、大学士、左右庶子、左右中允等等共计不少于四五十人的具体官职, 其中那些超品辅臣一般由从朝堂退休的高官担任,他们身上没有实职,只是领一个荣誉头衔, 相当于太子的政治顾问老师,而像詹事、少詹事这种具体职位大多数是庙堂在任官员兼任,比如现任詹事就是礼部尚书赵仲明, 比如文靖安是左司直郎, 同时也是翰林院的编修。
文靖安刚到詹事府, 连入职手续都没办,连招呼都没来得及跟林宁宴、周洵,第一次会便开始了。
到这里不用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而是向太子拱手鞠躬,道一声“参见太子殿下”就行了。
一众詹事府的官员也不是站着启奏,而是见礼之后按照官职大依次入座,太子萧慈祐在厅堂最里边坐北朝南, 直面群臣, 群臣分左右相对而坐,有点像是坐而论道的意思。
萧慈祐不是个讲究虚礼的太子,众人坐定之后, 他直言道:“诸位大人,这是我回京之后詹事府第一次会,主要两件事,第一件……”
他看了一圈座下众人,继续道:“今年科举与京察之后,庙堂那边的官员多有调动,我们詹事府也有人事变化,旧面孔不多了,主要介绍几位新同僚,林宁宴、文靖安、周洵……”
他亲自将文靖安、林宁宴、周洵这些新面孔逐一介绍,文靖安等人点到名字便起立拱手,些场面上的客套话便算接受了迎新会,萧慈祐介绍完毕,文靖安等人自我介绍完毕,气氛融洽,包括礼部尚书赵仲明在内,众臣心照不宣,往后他们就是所谓的“新党”,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在詹事府这边要跟旧党对立。
令人意外的是,萧慈祐介绍完在场所有的新人之后,道:“诸位大人,我们还有一位新同僚。”
他话音刚落,众人看向门口,文靖安不用细看那人面容,只看穿着和身段便一时惊讶了起来。
来人赫然是严素光!
严素光面无表情越过门槛,直勾勾走进来,到了堂中只向萧慈祐拱手见礼,也不话,反而是萧慈祐面带笑意道:“右中允请坐。”
严素光直接坐到了林宁宴的正对面,林宁宴是左中允,严素光坐的那个位置就是右中允专属。
一左一右,相对而坐,在场之人没有傻子,也都知道林宁宴和严素光各自代表着什么,所有人便都心知肚明,严素光代表旧党而来,就是来跟他们“相对而坐”的,想来也正常,詹事府既然是东宫朝廷,那怎么可能只有新党一家独大?
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看破不破,如此,元景十八年科举之后,詹事府第一次会人员便如数凑齐了,重要与会人员名单如下:
东宫太子萧慈祐,礼部尚书兼东宫詹事赵仲明,左少詹事周洵,右少詹事刘正明,左中允林宁宴,右中允严素光,左司直郎文靖安,户部郎中兼左谕德卢光世,兵部郎中兼右谕德杜云松,刑部郎中兼左庶子罗浚,吏部郎中兼右庶子邱名启,工部郎中陆冰……基本上六部五寺,都察院、通政司,加上文靖安代表的翰林院,严素光代表的中书省,庙堂那边所有相关官署都有人在詹事府兼任。
东宫朝廷之名并非空穴来风,这就是元景皇帝给自家太子安排的班底。
萧慈祐颇为满意看着座下群臣,道:“第一件事大抵如此,无论新面孔或是老面孔,既然都是詹事府同僚,往后便应勠力同心,一起为朝廷做事,一同为吾皇分忧。”
众人一齐称是,礼部尚书赵仲明,也就是现任詹事府群臣首领,率先问道:“敢问殿下,第二件事又是如何法?”
萧慈祐道:“第二件事赵大人应该猜到了,我昨日回京进宫时见过父皇,他跟我了西海事,今日早朝朝中议论的也是西海事,往后朝廷的重心必将放到西海诸国,外面我们詹事府是‘东宫朝廷’,这话是不中听,但又有几分道理,既然是朝廷,我们就该想那些办法,在西海事上呼应大朝廷,给父皇和庙堂减轻些压力。”
赵仲明道:“殿下仁心、孝心、事业心齐备,此事臣等必当尽力为殿下办妥。”
萧慈祐问道:“既然如此,诸位大人可有良策?”
座下众人大多数面面相觑,有人开始议论纷纷,但就是无人站出来话,林宁宴给了文靖安一个眼神,示意他不要站出来话,林宁宴如此示意,那就表示他早有对策,现在只需不动声色。
果然,半晌无人出列回答,赵仲明道:“殿下,此事庙堂那边尚在讨论,国家大计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时间慢慢商讨。”
萧慈祐道:“不错,赵大人是庙堂重臣,考虑周详,不过我这里想了一个点子,想先请赵大人和诸位大人帮忙斟酌考量,若是可行,我们詹事府尽快着手去办,这就是第二件事。”
赵仲明:“臣等愿闻其详。”
萧慈祐没有直接,而是看了看周洵,道:“周大人。”
周洵起身回道:“臣在。”
萧慈祐:“我听西海那边有叫做‘化肥’和‘农药’的东西,给农田用了之后可以让粮食翻倍增长。”
文靖安:“……”
看了看林宁宴,林宁宴再回给他一个饶有深意的眼神,显然,林宁宴已经把他的方案给萧慈祐提前了,并且服了萧慈祐,现在就是把定好的策略摆到明面上来,满足一个流程合法性而已。
果然,周洵拱手回道:“回禀殿下,西海确实有此奇物,这些年他们不再向我大盛购粮,反而向我大盛卖粮,靠的正是此物,用了之后臣不敢粮食翻倍增长,有极大的增益是必然的。”
萧慈祐一拍椅子扶手,道:“善!”
赵仲明作为詹事府首长,他不但要做萧慈祐的顾问,也要向元景帝汇报东宫事,因此事事都要慎重考虑,在他的立场,他当然要问周洵:“此物既有奇效,周大人可是要从去西海那边买回来?”
周洵回道:“回赵大人,是,也不是。”
赵仲明皱眉问道:“何解?”
周洵:“如果直接把化肥农药从西海买回来,首先运费能不能赚回来不提,即便赚回来,一旦我们用习惯了,西海那些商人唯利是图,一定会坐地起价,到时候他们开多少价格我们都只能接受,相当于把命门交到了他们手上。”
赵仲明与其他大人纷纷颔首,都认同这个道理。
周洵继续道:“故此我们不能直接买,我们要把他们制造化肥农药的机械买回来。”
赵仲明问道:“既然能造如此奇物,他们如何肯卖?”
周洵:“机械他们一定肯买,只是配方不会买给我们,这东西光有机械没有配方也造不出来。”
赵仲明:“这岂非等于空谈?”
周洵一笑,将文靖安隆重推出!
“这位是圣上今年新点的探花郎,方才殿下已经介绍过他了,昨日庙堂正是他助圣上解了西海使者的难题,西海人那化肥和农药的配方,文探花早已了然于心。”
文靖安笑而不语,只是向众人微微拱手,赵仲明这些人昨天亲眼见证他在保和殿将那个哈利大使得哑口无言,此时又有熟悉西海事务的周洵把他推出来,当下信了八|九成,赵仲明问了一句:“文探花果然有此秘方?”
文靖安起立拱手道:“回赵大人,国之大计,且关乎殿下与诸位大人的脸面,亦关乎我自己的前程,靖安岂敢儿戏?”
林宁宴这时果断出来支持,道:“殿下,诸位大人,我敢给文探花担保,若能将机械购回,他必能造出使粮食增产的奇物。”
赵仲明捋了捋他那撇胡须陷入思索,其他六部五寺的官员轻声探讨,萧慈祐看时候差不多了,在上面问道:“周大人,若要将那机械买回来,需要多少白银?”
周洵一唱一和,回道:“殿下,臣仔细算过,十万两银子足矣。”
文靖安:??!!!
昨晚不是好五万两吗?这怎么就翻倍了?!十万两就是两亿啊!真拿钱不当钱?
事实证明,初涉官场的他还是太年轻了!
这个数目不是周洵狮子大开口,而他和林宁宴、萧慈祐事先商量好的!
果然,一听这个数目,赵仲明当即放下捋胡须的手,即刻跟萧慈祐痛陈利害:“殿下!须知我等所用一分一毫都是大盛百姓的民脂民膏!哪怕是一百两一千两都有慎重,如今动用十万两白银便是在庙堂那边都要由户部尚书与中书省商议后亲自向圣上申请才能批复,我们安敢僭越?此事断然不可!”
他这么一,其他六部五寺年纪相仿的庙堂官员纷纷附议,都在劝谏萧慈祐省着点花,这是他们答应元景帝要教导太子“勤俭持家”的美德之一。
萧慈祐对这一套早已司空见惯,先是服了个软让赵仲明等人平复下来,随即装出一脸为难的样子,问周洵道:“周大人,十万两银子实在不是数目,诸位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你能不能想办法减一点?”
周洵也表现出很为难的样子,回道:“殿下,西海人人逐利,所谓雁过拔毛、锱铢必较,十万两还是臣事先考虑殿下难处的保守估计,若要再减,臣恐怕不能担此重任。”
萧慈祐马上唱双簧:“周大人何出此言?!论及西海事务,朝中有几人比你更加了解?若你都不肯去,我们詹事府还怎么在西海事上为庙堂助力?我又如何替父皇分忧?”
周洵麻溜下跪,磕头伏地道:“臣不敢!臣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