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报纸 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堂堂户部尚书, 亲自出来将他们领到一个偏厅。
严素光简略介绍,钱晧用一双眯眯眼量文靖安,颇为满意道:“那日在宫中便想结识文探花, 失敬失敬。”
文靖安回道:“不敢, 钱大人贵为户部尚书肯纡尊见我, 是我失敬才对。”
钱晧:“不这个。”又看了看陈崇章, 道:“原来你是文探花的表兄,怎么不早?”
陈崇章在户部就职也差不多一个月了, 他又是交际达人,频繁参加户部的酒局,钱晧作为户部尚书自然认识他, 听钱晧这么问,他回道:“部里的人都钱大人公私分明,下官不好胡乱攀扯关系。”
钱晧一摆手, 道:“什么叫胡乱攀扯, 我们这是正经往来, 联手为大盛谋福祉。”
陈崇章赔笑道:“是是,下官眼界狭隘了。”
严素光冷声道:“正事。”
钱晧那副笑容可掬的神态瞬间一收,那双眯眯眼透露出精光,先是命进来斟茶递水的官退出去关好门,然后请文靖安等人落座,最后便没有客套话,而是直入主题了。
“文探花, 严公子在信中已经把你的来意了, 我只有一个意见。”
“钱大人明示。”
“我姑且相信你有办法提炼云州那边的矿盐,你炼盐的利润户部拿三成,盐商拿七成, 这点不妥。”
文靖安:“???”
不是户部拿五成,盐商拿五成么?怎么又变成三七分了?
文靖安下意识看向严素光,她也学了林宁宴和萧慈祐的招数?
严素光面无表情,仿佛什么都不知道。
文靖安强压心中窃喜,也装作什么都不知道,问道:“钱大人可是觉得三七分成不妥?”
钱晧道:“不!三七分成我很满意,东南那些大盐商还不到三七,只是照你这个法,我们不成官商勾结了?办事得讲究名正言顺,你无缘无故把银子送到户部来,都察院那些御史不得天天堵我家门口?”
文靖安一怔,道:“是我欠缺考量,请钱大人赐教?”
钱晧:“要是你们真有办法把云州的矿盐提炼成可食用的细盐,我专门请盐运司给你们开盐引,至于这个盐引的价格——”
他压低了声音:“把那三成加进去便万事大吉!”
盐引这个法最早出现在宋朝,其实就是官府给盐商发放的销售食盐许可证,有了盐引贩卖食盐才合法,官府不会找麻烦。古人都知道盐铁之利,因此这盐引就是要花真金白银买的,价格则由官府决定。
要不钱晧怎么能当户部尚书?人家做事就是滴水不漏。
文靖安听了他的法,拱手回道:“听钱大人一言,靖安醍醐灌顶,一切便依钱大人所言。”
钱晧:“好!文探花是个爽快人——”清了清嗓子,当即以命令的语气道:“陈崇章!”
陈崇章起立听命:“下官在。”
钱晧:“云州炼盐厂事宜本官便交由你去筹办,另外部里会派几个人供你差遣,工部那边我知会一声,若有需要,你自行跟他们接洽。云州贫苦,海盐难以送达,如能建成盐厂,那就是造福云州百姓,增加朝廷税收的大事,本官会亲自上奏给你表功!”
陈崇章激动道:“下官绝不负钱大人重托,不负圣上恩典!”
钱晧转而问文靖安:“文探花,还有什么需要本官补充的?”
这句话当然不是跟文靖安的,他堂堂户部尚书,再随和也用不着跟文靖安如此客气,他表面跟文靖安话,实际是在问严素光的意见。
严素光果然回道:“有劳钱大人。”
钱晧干咳了一声,用眼神给陈崇章示意,文靖安也注意到了钱晧挤眉弄眼,但他一时间无法解读钱晧到底是什么意思,倒是陈崇章在这方面机灵,一下就弄懂了里边的门道,赶紧压低声音道:“下官明白,盐厂一旦办成,严公子和钱大人那份不会少。”
文靖安:“……”
他是极度反感这种私相授受的形式的,但目前这种条件下,求人办事不可能尽善尽美,他自己做到无愧于心就行了,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接受了这种潜规则。
如此,盐厂这件事也顺利谈下来了,与钱晧道别之后,陈崇章将他和严素光送出户部大门,陈崇章重新返回户部开始着手筹办盐厂事宜,他和严素光便一起返回各自的官署,两人边走边谈。
文靖安:“这次多谢素光兄出手相助,我们欠你一个天大的人情。”
严素光道:“你别误会,我只是觉得这件事对大盛有利,我是帮朝廷出力,不是帮你谋私。”
文靖安笑道:“哈哈,不管怎么,我都会记着素光兄这份人情。”
严素光:“还有事吗?”
文靖安正愁不知道怎么开口,既然她这么问了,干脆直言道:“倒还有一件。”
严素光:“……”
她的神情明显是在:你还真不客气!
文靖安道:“跟素光兄我就不客气了。”
严素光:“那你还真不客气。”
文靖安:“……”
严素光:“有话直。”
文靖安:“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只是我们这个圈子的人在出力,真要实现我们构想的工业社会,我们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上至朝堂高庙,下到市井江湖,我们要把我们的理念告诉天下人,我们要发动百姓,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
严素光转过头来看他,“我发现你这个人有时候啰里啰嗦一大堆,你就不能一次性把话完?”
文靖安耐心解释:“是这样的,我们不仅要发展经济建设,还要发展思想建设,我算办一份‘报纸’,内容主要宣传我们的新思想,报道我们的新事业,当然为了吸引读者也要写一些庙堂政策或者秘闻,一个月印一期,全大盛发行,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新新月报》,我们要用这份报纸发起一场‘新思想运动’。”
严素光果断否定:“不妥!”
文靖安皱眉:“为何?”
严素光:“《新新月报》这个名字太难听。”
文靖安:“……我取名确实外行,请素光兄指教。”
严素光:“我们大盛是华夏正统,既然要新,那就叫《新华月报》。”
文靖安:“……”
严素光眼神凌厉问他:“你觉得不好听?”
文靖安:“不不不!好听,比我那个好听多了!”
严素光一副“这还差不多”的神态移开了视线,前边是一个十字街口,她便挑了通向中书省的那条路走,文靖安刚跟上去,她就:“你直要我做什么?”
文靖安:“这份报纸第一期至关重要,我想请素光兄帮忙写一篇文章,你在中书省当差,也到延陵府治过水灾,你就分享一下中书省的工作经验或者治理水灾的经验,另外我会请宁宴写剑州海贸相关的文章,请周洵写有关西海的文章,请……”
严素光断道:“你堂堂‘探花诗魁’,自己写一首诗上去自然洛阳纸贵,还用得着我们陪衬?”
文靖安:“集思广益嘛,我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而且这是月报,每个月都要写新内容,光看我一个人写,我不腻读者也会腻。”
话虽如此,严素光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份报纸的重要性,她这人只做实实在在能看得见效果的事,比如粮食增产她可以相信文靖安,但要什么舞文弄墨、风花雪月,她完全没那种心思,便回道:“我没空,那些舞文弄墨的事你找他们写去。”
罢加快了步伐,要把文靖安甩在身后,文靖安不死心,追上去继续解释:“素光兄,我们这不是舞文弄墨,我们这是介绍新思想,和我们的新事业是相辅相成的,两者要齐头并进,比如我们要宣传教育改革,增加比如‘数学’、“物理”、“化学”这些新课程,让十岁以下的孩都进学堂读书识字,而且无论男女,女孩也可以读书识字,甚至有朝一日让她们也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出仕为官,当然科举考试也要改——”
严素光忽然停了下来,回头盯着他,问道:“你刚才什么?”
文靖安一怔:“我、我科举考试也要改……”
严素光:“你女孩也能读书识字,也能参加科举,也能出仕为官?”
文靖安道:“我知道这听起来很离谱,做起来会很难,但我就是这么想的,我们可以一步步来,比如到时候办了纺纱厂,我们就招收那些会做针线的妇女,跟她们读书识字的人能加工钱,能当领班,具体的办法到时候我们具体再看。”
严素光干脆利落道:“我帮你。”
文靖安:“……”
待他反应过来,严素光已经往前走了,他这次没有追上去,而是喊道:“素光兄,我们能做到的。”
严素光背对着他,给他回了个“退下吧”的手势。
他笑了笑,等严素光走远,他挑了左边的路回翰林院。
在周洵那六万两银子批下来之前,他便张罗如何办好第一期的《新华月报》,当然了,开头不可能直接就宣扬什么科举改革、女子出仕,真要那么做了,翰林院这些科举出身的同僚第一个会把他撕了,更别朝堂那边的阻力,路得一步步走,饭得一口口吃,因此第一期务必带上主旋律,要有对元景帝和朝廷文武百官歌功颂德的内容,这些最简单了,他在翰林院吼一嗓子,这些科举高手一天能给他写百八十篇,不过!
既然带了一个“新”字,又是“新思想运动”,文章就统一使用白话文而拒绝使用文言文,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看得懂,就算不识字的老百姓听人读报也能听得懂文章表达的意思。
故此,文靖安自己得首先写一篇白话文文章,给后面的林宁宴和严素光等人个样。
在翰林院坐了一个下午,他的第一篇白话文文章出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