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办报 和平稳定共同维持
文章题目:《圣上亲切会见西海使团, 会后要求君臣同心团结奋斗,在新起点谱写大盛新篇章》
本报讯(记者文靖安)元景十八年五月初九,圣上召集中书丞相、六部尚书、五寺卿以及相关部门要员在保和殿举办国宴与西海使团四十六人亲切会见。圣上亲自主持会谈并主要与西海联合外交大臣哈利·马尔福交谈。
圣上首先发表讲话, 充分肯定了西海这些年与剑州进行海贸取得的成果, 明确指出这是大盛庙堂带领双方走向和平稳定发展的成功举措, 大盛群臣、大盛百姓特别是剑州军民居功至伟!海贸国策是大盛作为天朝上国的又一伟大创举, 历史证明了先帝的高瞻远瞩!我们应该坚决贯彻先帝的重要指示精神与先帝对剑州海贸的重大决策部署!五十年不动摇!
同时,圣上指出西海近些年在海贸获益良多, 但有些西海人“记吃不记”,日子好了,生活富足了, 又开始对剑州边陲虎视眈眈,甚至有不少船只未经允许任意出没我剑州领海,侵扰我剑州北部海港, 这种以怨报德、恩将仇报, 肆意破坏双方和平的跳梁丑必将被人民唾弃, 必将被我大盛兵威剿灭,必将被钉在双方的历史耻辱柱上!
圣上,哈利大使这次带着西海众国主的诚意过来,我们是极为欢迎的,我们是礼仪之邦,但我们也讲“先礼后兵”,双方和平稳定需要双方共同维持, 对于妄图破坏和平的危险分子, 西海诸国必须首先从内部进行清理,然后再谈双方合作,加强双边贸易, 扩大海贸成果,共同维护双方得来不易的稳定局面。
圣上一番讲话赢得满堂彩,哈利大使当即表达了他们对“大皇帝”的敬畏,表示无条件接受“大皇帝”的一切要求。
……
这篇是范文,是给林宁宴、严素光以及以后所有撰稿人参考用的,走的是主旋律路线,用来博取朝廷的支持和满足部分人对朝廷新闻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他就开始夹带私货,开始推广他的“新思想”,很快,第二篇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充沛的白话文也诞生了。
白话文文章题目:《睁开眼吧!一个全新的世界已经到来!》
本报专栏作者:文靖安
睁开眼吧!一个全新的世界已经到来!大盛的同袍们,华夏的儿女们,一个更美好也更加危险的时代就要来到!
世界是变化的,世界不止我们大盛一个国家,西海那边有八个大国,二十八个国,数百年来,有多少个年头他们就掠夺我们多少个年头,有多少钱粮他们就想抢走我们多少钱粮,我们的先皇,我们的祖辈,我们的将军士兵,我们的兄弟姐妹将他们抵挡在剑州西陲,让他们不能进犯东南,让他们被迫签订剑州海贸合约换取三十多年的残喘。但是!
万一呢?
万一西海三十六国在三十年间超过我们了呢?
万一西海三十六国破剑州防线,到东南沿海,到京城脚下呢?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须知,安逸比危机更加可怕,圣人“居安思危”言犹在耳,难道历史上贪图安逸导致灭顶之灾的例子还少吗?这里可能有人要问,西海人不过是虎豹豺狼,唯利是图的蛮夷之辈,他们有那个能力吗?
我想告诉诸君,西海人没有那个能力,我们大盛就不发展了吗?我们大盛就不思进取了吗?我们就要坐享其成、坐吃山空了吗?
况且,西海人有没有那个能力,不是我们任何个人能够判断的,而是由事实来判断的。
原鸿胪寺少卿,现任东宫少詹事的周洵周大人出使西海诸国多年,对西海事务了如指掌,根据他亲眼所见,西海人已经造出了蒸汽轮船、蒸汽机车等等先进的科技产物,比传中的鲁班机关还要精巧,比诸葛亮造出来的木牛流马还神奇,拿蒸汽轮船来,我们最大的三桅帆船从大盛往返西海需要三个月,西海人的蒸汽轮船却只需要一个月!更不要他们还有各种“奇淫巧技”了!
诸君,如果我们只认为西海人满足于这些奇淫巧技,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
他们已经把这些最新的发明运用到了军事上,他们发明了新的火枪、火炮,足以炸平一个山头的烈性炸药,钢筋铁骨的战船,所向披靡的战车……他们发明这些东西干什么?还用想吗?
有朝一日,他们必定会用在我们的头上!
同袍们,你们还认为我是危言耸听吗?
你们还认为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吗?
如果是,我无话可,唯有发出一句悲凉的哀叹罢了。
如果不是,请睁开眼,请睁开眼看这个全新的世界,我们要让全大盛的同袍们清醒过来,我们要把全大盛的同袍发动起来!特别是年轻人、读书人,我们迫切需要你们站出来形成一股朝气蓬勃的新力量,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率先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们一起呐喊,我们一起跺脚,我们一起振臂高呼,让天地为之颤抖,让天下再也没有睡不醒的人!
那么。
我们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界,如何实现后发制人,如何冲破西海的滔天巨浪?
请持续关注本报,我们将在六月份的第二期继续深入探讨分析,下期见。
(全文待续,下附专栏作者简介)
专栏作者简介:文靖安,云州永宁县莲花镇人。元景十八年一甲探花,现任翰林院编修兼詹事府左司直郎,主要作品有《端午》、《七夕》、《论诗》、《元景十八年应天子殿试召见作》,诗歌风格多变、奇才诡谲,既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之哀婉,又有“江山代有人才出”之豪壮,被誉为“探花诗魁”,现为本报常驻专栏作者。(文探花热衷与各路读者交流探讨,有意者可来信至“京城长安巷玉河北桥翰林院《新华月报》编辑部转文探花收”,优秀来信可登报展示,稿酬美丽,速来!)
这就是文靖安为新报纸第一期所写的全部内容,本来最后的作者简介他不想写上去,他不是这么臭美的人,但考虑到两点,第一要给其他撰稿人做示范,让他们知道给这家报纸写稿是能够闻名天下的!第二可以起到和读者互动的作用,让报纸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于是,他就用这两篇文章作为基础大概设计了排版,然后用4开大的整张纸做一个大页,对折之后得到8开的中页,再对折得到16开的页,这些都是仿照前世看到的报纸的样式,第一期他也不贪心,先做一张大页的内容就够了。
翰林院有自己专属的印书局,他将自己的文章和排版要求跟印书局的官员仔细了,这些印书局的官员都是芝麻绿豆大的苦力官,对文靖安这种一甲进士敬若神明,但有吩咐莫敢不从,就算印刷技术上存在难题,第二日也很快给文靖安把第一版的报纸印了出来。
整体来排版还处在初中手抄报的水准,也只有版面的第一页印了他的两篇文章,加上顶部“新华月报”四个大字,以及边角点缀一些花纹,后边三面都是空的有待填充,但总算有了个大概的雏形,他先拿着这份半成品去给翰林院的同僚看,看完之后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严重的两极分化。
以状元凌世心为首的三分之一同僚认为文靖安这是亘古未有的创举。
以榜眼张弘为首的三分之一的同僚认为文靖安这是多此一举,对此嗤之以鼻。
剩下的三分之一不表态,持观望态度。
文靖安综合了凌世心等人的意见,先记在一个本子上,后面再统一改进,然后顺手请凌世心帮忙写一篇时文,有新科状元的文章支持,这份报纸它注定蓬荜生辉,凌世心是宁州大族出身,家里时代积累军功,他从耳濡目染,文靖安请他写一篇关于西海军事的时文,不忘特意强调要用白话文。
凌世心生性豪爽,对文靖安又颇有好感,自己写的文章还有机会吆喝出去,自然一口答应下来。
之后就是依次去找林宁宴、严素光和周洵等人了。
林宁宴那脑子和见识不用怀疑,一看到这份半成品便基本猜到文靖安要做的是什么事,并且迅速给出了他的意见。
“我帮你写一篇类似的文章没问题,但不管你我还是其他撰稿人,一定要注意行文分寸,这种具有尖锐意见的文章很容易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指不定就会被挑刺演变成文字狱,所以正式刊印之前,要找几个深谙朝廷文字忌讳的宿儒帮忙审阅。”
文靖安马上纪录下来,这个好办,他回翰林院请那些侍读、侍讲和上面的白胡子学士帮忙就行,大不了给他们付美丽的工资,接着问:“还有呢?”
林宁宴:“你的作者简介里编辑部在翰林院,这个不妥,这样人们会认为这份报纸是以翰林院名义发的,你得改成詹事府,把编辑部放到詹事府来,出了事大不了让太子兜着,难道文字狱还能搞到太子头上?”
文靖安:“妙!”
林宁宴:“我们这就去见殿下,顺便给这份报纸要一笔经费,这东西真要办起来散出去,我估计成千上万都算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