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学生 详细说明逐条解释

A+A-

    “为了公事, 公事公办!”

    他用这个理由服自己,回到北城西南角那栋房子,勉强把严素光“赶出”了自己的脑子。

    还好一日忙碌, 筋疲力竭, 一沾床便沉沉睡去, 整个过程也没有做梦, 睡了一个深度的好觉,生物钟让他在凌四时到五时之间准时醒来, 简单洗漱,穿衣戴冠,便又开始新的一天。

    清早六时到翰林院点卯, 昨天从国子监挑过来的那批学生准时在门口等他。

    可惜的是昨天的十二位学生,今天只剩下九个人过来,那三位要么是家里不允许, 要么觉得跟着文靖安做这些事、学这些东西没有意义, 人各有志, 文靖安并不强求,只是跟这九位留下来的学生道:

    “先带你们进印书局,跟你们报纸是怎么印出来的。”

    罢,领着九个学生进了翰林院大门,绕过办公区域到最后面的印书局去参观。

    印刷房里墨香浓郁,同时混合着纸张和各种物料的味道,数十位官员和印刷工人各司其职, 埋头苦干, 新印出来的报纸晾干后一摞摞堆叠起来,看得这些学生眼花缭乱。

    文靖安却跟他们道:“这样印刷还是太慢了,等周大人和林大人从西海回来, 我们要想办法把这种手工印刷的方式改成机器印刷。当然,这里边难度不,有很多技术问题要解决,你们要是感兴趣也可以往这方面发展,这份报纸很快就会在我们大盛个各州郡差创立分部,创办新的印刷点,你们有能力的话我也可以派你们出去筹办。”

    这些学生纷纷颔首,专心致志纪录,文靖安给他们讲述了报纸的整个制作流程,然后请印书局的官员讲解了相关的印刷技术,这些学生更感神奇,这种课堂比他们在国子监读“之乎者也”有趣太多了。

    从印书局离开之后已临近中午,文靖安先带他们到詹事府,正式将他们的名字登记入册,让那两个待诏按照名单去唐府丞那边给他们办理出入詹事府的腰牌,文靖安趁机背下他们的姓名,记清楚他们的容貌,接着来了一段班主任式的开学讲话。

    “以后我们既是师生也是朋友……”

    这句经典,百分之九十的老师都过。

    “以后这里就是我们学习办公的地方,座位先按照现在这样坐着,后面我再调整……”

    “国子监那边我会以詹事府的名义发函,让司业大人保留你们的学籍,昨天我不希望看到你们中途而废,但也会给你们留一条后路,在我这里学不下去的,可以回国子监继续读你们的四书五经……”

    这时,九位学生一起拱手,齐声道:“老师放心,学生绝不负老师信任,势必追随老师左右,荣辱与共!”

    文靖安:“……”

    整齐得像是排练过似的,但其实确实是这些学生的肺腑之言,他们这些人对“老师”的概念和文靖安在前世认知的不同,这里的老师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师生关系,在他们眼里,他们对文靖安的态度应该是“侍奉”和“追随”;相对的,文靖安除了教学之外也会回馈他们“前程”和“提拔”,这是一种联结,他们对文靖安这位老师敬若神明,他们充当信徒。

    文靖安一时半会没法破他们心里的这种认知,便顺着他们这份心意道:“接下来我先给你们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堂课!”

    罢,他让个子最高的卢玉邻和杨玄素到他身边来,将京城周边的山河走势图摊开,用钉子定在展示板上,随后欧他就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把昨天和严素光谈论的事项,比如工业区选址、寻找磷矿石等等跟这些学生了一遍,然后加上“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粮食增产是第一任务”、“新事业、新思想齐头并进”这些大方略,详细明,逐条解释,让这些学生明确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要做什么,又该怎么做。

    听罢文靖安所言,这些学瞬间得到一种醍醐灌顶、洗澡除尘的畅快感,他们想通了许多疑惑,比如文靖安办报纸宣传新思想是为了配合“齐头并进”那条方略,先办化肥厂和农药厂是为了“粮食增产”那条方略,而这两条方略的实施又是为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大方略的最终实现!

    至于文靖安为什么要收他们做学生,周洵、林宁宴为什么出使西海,又为什么要派那二十一个国子监生到西海留学,所有这些计划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目的。

    文靖安问他们:“我怎么,你们可以理解吧?”

    众学生齐声回道:“学生理解!”

    文靖安:“好,这些内容你们回去慢慢消化。你们现在跟我去吃饭,吃完饭继续到户部和我找矿石,下午再回到这里,我再给你们上化学、数学基础课,昨天我的那个元素周期表你们背得怎么样了?”

    众学生面面相觑,昨天听得太入迷,又没有准备纸笔,没有人能背下来,文靖安察言观色,心知此理,道:“后面我编些资料发给你们,你们就当课本用,要把课本上的内容都背熟、记熟,以后就靠你们把这些新知识传播出去,明白了吗?”

    众学生齐声道:“学生明白!”

    文靖安:“那行了,跟我走吧。”

    第一天正式“开门收徒”请吃饭,他不能太寒碜,让两个待诏在聚仙楼订了两桌上好的酒菜,饭桌上他也不啰嗦,直言道:“我平时不喜欢饮酒,白日办差更不会喝酒,今天是和你们确认师生关系的第一天,我就以茶代酒跟你们喝一杯。”

    众学生齐声道:“应该是我们敬老师才对。”

    文靖安一摆手,正色道:“你们还不了解我,我这里不讲那么多虚礼,我只要求你们两件事,第一,踏踏实实学艺,在技术上不能有丝毫马虎和侥幸心理;第二,做人要有最起码的正义是非观,我不要你们做什么完美无瑕的圣人君子,但你们心里至少要有一条底线,这底线你们自己去定,你们自己去找,你们自己守住,只要不违背这两点,我就认你们是我的学生。”

    众学生一脸肃然,又齐声回道:“老师教诲,学生谨记。”

    文靖安以茶代酒和他们喝了一杯,喝完向他们手势,道:“坐吧,坐吧。”

    完坐下,刚要动筷便发觉不对劲,他这桌的几个学生一动不动,正襟危坐,文靖安蹙眉问道:“都愣着干嘛?”

    他左右两边叫做卢玉邻和杨玄素的相视一眼,然后由卢玉邻心翼翼从袖子里取出一个信封,从桌子底下递给文靖安,颇有种暗通款曲的味道,文靖安一头雾水,开信封瞧了眼,好家伙!里边是一叠大大的银票,具体数目是多少他没法算清,但确切看到了一张一千两面额的银票,这下完全明白了,这是卢玉邻等人孝敬他的“拜师礼”。

    文靖安哭笑不得,他早知道这些国子监出来的学生家里非富即贵,但他远远低估了这些学生经济实力,一出手就是上千两的银票,他想了想,将信封摆到桌面上,道:“你们看这样好不好?这笔钱我们拿来办一个私塾,不够的话从报纸那边的收入补足,我们这个私塾不教四书五经,只教学生认字以及‘数学’、‘化学’、‘物理’这些新课程,我和你们一起来当老师,然后专门从京城周边的农家子弟里边挑选学生,不收学费,你们以为如何?”

    卢玉邻和杨玄素等人听罢呆了半晌,这世上还真有文靖安这种老师?真就视钱财如粪土,把全部心血放在教书育人上?

    文靖安看他们半天没反应,主动问道:“你们有不同意见?”

    卢玉邻和杨玄素这才领着其他学生拱手道:“老师高风亮节,我们实在惭愧,差点用这黄白俗物害了老师的名节。”

    文靖安“啧”了一声,“我不是过我这里不讲那套虚礼吗?你们这钱没害我,我知道这是你们国子监那边的‘规矩’,这钱我也不是不要,我只是用在办新私塾这件事上,懂了没?”

    学生们齐齐点头,文靖安:“那你们都同意了?”Ding ding

    卢玉邻回道:“老师做的是千秋功业,我们做学生的支持还来不及,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文靖安:“好——”

    把信封还给卢玉邻,道:“从今以后你就是正班长,杨玄素是副班长,你们两个人主要责任,其他七位同学也要参与进来,共同筹办我刚才的新私塾,你们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然后直接向我汇报,这是你们的第一份作业,能不能完成?”

    卢玉邻等人相互顾盼了片刻,性子较为直爽的杨玄素先道:“老师交代下来的第一件事,我们什么也要把它办好!”

    其他胆子大一些的纷纷附和,最后由年纪最大且处事最为慎重的班长卢玉邻总结陈词,向文靖安信誓旦旦表示:“老师放心,这件事我一定带领同窗们办妥!”

    文靖安:“好,这件事值得我们师生再干一杯,来——”

    他吆喝着以茶代酒举杯,实在没想到简简单单吃个饭能吃出个“希望学”来,算是意外收获,随后他边吃边了解卢玉邻等人的家世出身,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吓一大跳,他对京城和大盛朝富豪阶层的认识还是太浅薄了。

    卢玉邻是浙州人,他家掌控着东南三州最大的丝绸商行,宫里的皇后嫔妃都用他家的绫罗绸缎,他家不仅称霸大盛朝的丝绸行业,每年还从从剑州出口大量丝绸到西海诸国,是盘踞东南数百年的大豪族。

    杨玄素则是辽州人,他家倒不是什么辽州豪族,而是在他曾祖父那一代便搬到了京城,现在,他爹是镇守辽州边关的昭武将军,他叔父是兵部侍郎,他有个大哥在五城兵马司任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