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故人 刚毅沉稳炯炯有神

A+A-

    “这人在剑州从军, 白身起家,后来辗转边关,最终定于辽州, 如今做到了从三品的定远将军, 算是辽州武将前五号人物, 我爹驻守辽州铁岭关, 他驻守武关城,这两处都是抵御北方胡族的要塞, 他堂堂主将怎么跑京城来了?”

    听杨玄素罢,文靖安等人便都转头看严素光,她在中书省任职, 或许有所耳闻。

    严素光面无表情道:“这个人的事少听,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众人都有些失落,严素光翻身上马, 和文靖安并排而行时, 还是补了一句:“大概是朝廷有军略上的谋划, 这种事向来机密,不该知道的不要问,该知道的我们自然会知道。”

    文靖安微微颔首,领着众人返回京城,而后果然如严素光所,他们很快就知道了该知道的。

    第二日,萧慈祐再次召集一众东宫辅臣到詹事府开会, 除了外派出去的周洵和林宁宴等官员, 礼部尚书兼正詹事赵仲明等高官要员皆在场,萧慈祐照例主持发表讲话,前半场正是讨论朝廷在军事上的安排。

    原来, 庙堂那边换了一种方法看世界,元景皇帝和严同等一众高官见了西海使团之后,经过这段时间的商讨,拿出了相应的策略,他们的做法是在剑州建造一支庞大的水军,战船、枪炮和训练方法等等全部从西海诸国引进,甚至要从西海聘请负责训练士兵的教官。

    这支水师的主将之一就落到了殷平海的头上,因为此人于剑州起身,原先就有领导水军的经验,在剑州那边又有不的威望,朝廷将他从辽州召回合情合理。

    相对于文靖安等人这边花个几万两银子的闹,庙堂那边直接就是砸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两的巨款用于筹建军队抵御外敌,但这个剧情文靖安太熟悉了,在他原来的世界,清政府花重金造的北洋水师还号称世界第一海军,最后结果怎么样?不过为一段屈辱史“添砖加瓦”罢了。

    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稳定的社会形态、觉醒的人心向背等等支持,生搬硬套的坚船利炮不过是一堆废铁,相反,如果有了上面那些支撑,穷一点苦一点,米加□□也能赢飞机大炮,这是历史的证明。

    毫无疑问,如果大盛庙堂不能把百姓从农业社会带入工业社会,不能做出相应的历史转身,他们花再多的钱建造海军跟西海对抗最终都会失败。

    可惜的是文靖安明知那个决策是下下策,他也不能发出质疑或者公开反对,他现在太微了,他只能在詹事府做事,庙堂那边轮不上他话,他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把自己该做的做好,由他来推动改革的部分。

    故此,等萧慈祐和赵仲明等人商议完剑州水军事宜,他跟萧慈祐和赵仲明等人汇报了化工区的选址决定,明了建造计划,没有人反对,他向萧慈祐申请了那一万两银子的经费,萧慈祐倒也大方,只是提醒了几句国库紧缺之类的言语,让他仔细使用,最后也就批给了他。

    钱一到手,他和严素光马上回去找崔琰,让他阻止工部、户部的官员开始着手筹备道路、码头和厂房的设计建造。

    也就是在当晚,文靖安忙到九时许才回家,陈崇章和文妙安走后,他这栋房子便空落落的,今晚回来,开门时却掉下来一封信,信封空白,没有写收件人姓名,他觉得奇怪,便拆开信封取出信纸,上面只有一行草字。

    “子时前来拜访,若准许,门口插一节柳枝。”

    后面没有署名,文靖安更觉奇怪,什么人会三更半夜来拜访他?

    不过既然人家写了“若准许”三个字,就是把决定权交到他手里,不是不请自来。

    他想了想,到街口那株垂杨柳下折了一节柳枝插在门头,重新关好门,回去点灯烧水,沐浴更衣,静静等待。

    临近子时,他特意在二楼俯瞰整个院子,当更夫敲响子时的梆子,他看见门口那边的灯笼晃了一下,一个蒙面的黑衣人直接翻过大门左边的围墙落入院中,那人一手执剑,一手握着那截柳枝。

    他看见了楼上的文靖安。

    他将柳条扬了扬示意自己就是留信之人,文靖安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对方有如此身手,要害他的话没必要多此一举,没必要用这种礼节,于是他作为主人家也不气,朝那人做了个请的手势,表示同意和他见面交谈。

    文靖安下了一楼客厅,那人便也从大门外穿过院子来到厅中。

    那人先不话,而是转身关上了客厅大门,显然是防范周到。

    大厅内灯火通明,两人相对而立,黑衣人上下量文靖安,确认这就是文靖安之后,眼中露出欣喜之色,随后他摘下了蒙面巾。

    文靖安见得此人,先是一惊,而后再喜,加起来就是惊喜,他:“苏大哥!!”

    来人正是苏长卿。

    一别多年,他脸上多了几分沧桑,还留了稀疏的胡渣,显得刚毅沉稳,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给文靖安和陈三娘便宜30文买书钱的书肆掌柜了。

    他见文靖安也是满脸惊喜,放下手中长剑,走过来用双手拍了拍文靖安肩膀,笑道:“体格是了点,不过也是个‘大伙子’了!”

    文靖安:“哈哈,苏大哥也越发精神了,来!您先坐,我给你倒杯茶,我们得有一晚上的话要了。”

    苏长卿道:“好!”

    转身落座,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文靖安,刚坐下便道:“谁能想到当年云州那个学童,如今竟然成了诗才满天下的探花郎!世事难料啊!”

    文靖安给他递来一杯茶,笑言:“我能有今天还得多谢苏大哥当年的三十文之恩!”

    苏长卿想了想才明白“三十文之恩”是什么意思,其实他当年虽然伪装成书肆掌柜,骨子里那股侠义之气还是藏不住,给文靖安和陈三娘便宜三十文买书钱不过是寻常之举,便回道:“不提那个不提那个!三十文钱不能什么恩不恩的,你能有今日全是你娘深明大义,你自己争气,与旁人没多大关系。”

    文靖安知他性格便顺着他的话不再提,而是换了一个话题,问道:“苏大哥,你怎么到京城来了?什么时候来的?”

    到这个,苏长卿先捧起茶杯喝了一口,减少了一些笑意,回道:“昨天到的,路上我还看见你了,当时人多,我又在伪装,不便和你招呼,今天才找到你这。”

    文靖安想了想,猜测道:“你在辽州来的那队骑兵里边?”

    苏长卿笑道:“没错,而且我就是那个刺客。”

    文靖安:“……”

    苏长卿:“放心,我很干净,没有留尾巴,不会连累你。”

    文靖安:“苏大哥见外了,你的人品我知道,你要刺杀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人神共愤之流。”

    听到这话,苏长卿的脸色显然变了,涌现一阵怨愤,不过他很好地做了克制,道:“他殷长风……现在叫殷平海!此僚何止罪大恶极!可惜我蛰伏在他军中数年,本想着趁他这次回京动手,没想到途中出了差错!”

    文靖安一下想起这个殷平海是什么人了。

    当年他偷看苏长卿教文妙安练剑时听过殷平海这个名字,这个殷平海原本叫做殷长风,和苏长卿都是剑州海阁的弟子,他是苏长卿的大师兄,当年林宁宴的祖父到剑州推广海贸之策时,殷平海暗杀师尊、陷害同门投靠旧党,旧党得势之后,他成功编入官军,从此走上了“白身起家”的从军之路。

    联系昨天杨玄素的讲解,文靖安基本能猜到这个殷平海的这些年的发迹路线。

    成功编入官军后,他将殷长风这个名字改成了殷平海,借着平息剑州的功劳得到旧党赏识离开剑州,辗转全国各州郡之后调任到辽州这个兵家重地,二三十年过去,他已经成了大盛朝的三品大将,彻底和原本那个杀师求荣、戕害同门的殷长风脱离了关系。

    那么他和苏长卿之间的恩怨就很清楚了。

    果然,苏长卿向文靖安坦白了他教文妙安武艺,并收文妙安为弟子一事,接着了他这些年的经历,当年他暗中护送林宁宴从云州赴京赶考之后,完成了保护林家后人的使命,然后从京城跑到辽州从军,易容之后成功混入殷平海军中,这次找到机会随殷平海回京趁,本算伺机复仇,没想到中途有其他剑州海阁的弟子先动手,草惊蛇,殷平海提高了警惕,苏长卿不得已放弃了原本的计划继续潜伏。

    文靖安听苏长卿完这段长达二三十年的恩怨,心里也忍不住激愤,道:“这种欺师灭祖的恶人怎么就当了朝廷的大将军?!可恨我人微言轻,否则明天就上书弹劾他。”

    苏长卿却道:“千万不可!他现在是旧党在军中的心腹,连严同都敬他三分,这件事你特别不要跟宁宴,我生怕你们年轻气盛忍耐不住,白白害了你们的仕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都忍三十年了,还怕等吗?”

    文靖安:“话是这么,但我们不能看着他……”

    苏长卿:“我来找你是为了一叙情谊,不是要让你们参与到这种事来,这两天我在京中听到了不少的消息,也看到了你编的报纸,你和宁宴现在做的事很有眼光,利国利民,千万不要为了我妨碍你们的大计,那绝不是我想看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你的使命就是做好自己分内之事,让大盛跟上时代的洪流,让百姓避免西海灾祸,当年剑州人受的苦,千万不要再落到大盛子民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