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归来 获益良多意外之喜

A+A-

    幸好文靖安本身一干二净, 他现在也没有重要到元景帝会重点关注的程度,针对他这种品级官员的弹劾奏疏很少会直接摆到元景帝御案之前,而是先到中书省过一遍, 由百官之首的左丞相先行阅览。

    既然是先到中书省, 这份弹劾奏疏自然而然落入了严素光手里, 严素光走了严同的关系, 在中书省里做了周旋,而后转交到文靖安手上。

    文靖安看完自己的“五大罪状”只得苦笑, 而更委屈的是,在严素光陪同下,他得亲自去跟那位弹劾他的监察御史陈述和感谢, 感谢对方指出他的不足,并允诺一定尽快整改,以后绝不再犯, 那位御史把玩着自己的胡须, 高高在上睨视他, 表示这件事没完,以后会一直盯着他。

    令人无奈的是这位御史完全认为他做的是对的,他不是出于个人恩怨针对文靖安,他没有看文靖安不顺眼,和文靖安也没有利益冲突,相反他真的认为他是在帮文靖安这位探花郎走回正道,就像那种一切都是为孩子好的父母, 在他眼中, 在他如痼疾般的思想里,四书五经、祖宗家法永远是第一位,蕴含着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 文靖安做那些事违背了天理。

    令文靖安痛苦的是,这些人不是一个两个,不止是庙堂的御史高官,市井百姓里也有相当一部人抱着那种固执的成见,在詹事府堆积的那些《新华月报》的读者来信里,有不少是专门写来对他进行口诛笔伐,大骂他数典忘祖,自甘堕落,堂堂探花郎认作西海洋奴,是大盛文人的耻辱。

    这就是真正的人间百态,许多愚昧无知的丑总是对真正的开拓者嗤之以鼻,那些卑琐怯懦的弱者总是对英雄和勇气极尽嘲讽之能事,殊不知人家眼里的是星空,他们看到的是井口大的苍穹。

    这世道……

    文靖安唯有一苦笑以置之了。

    当然了,毕竟有严素光和萧慈祐在上面遮风挡雨,他的职位和事业暂时不会受到影响,这点事也不会击到他的积极性,该做的事还是会做,至于能做到什么时候,能做到什么程度,也就是只有尽人事听天命了,哪怕真有一天他被冠上那五项罪名导致万事成空,但在这个过程中他起码努力过了,也把这种信念和理想传播出去了,至少严素光、林宁宴、陈崇章、周洵、崔琰、韩延、卢玉邻、杨玄素等等国一批国子监生以及那些工部、户部、印书局的官员都被他发展成了“火种”,就算他熄灭了,也会有人继续燃烧。

    幸运的是他注定不该熄灭。

    七月初,也就是他遭到弹劾后不久,剑州那边的驿马送来了消息。

    周洵和林宁宴已经从西海归来,他们的船只在六月二十八日晚驶入剑州海港,于六月廿九正式走南海航线返回京城。

    他们在信中没有具体太多,只请文靖安提前做好准备,找好给他们停泊的港口。

    这封信无疑给了文靖安和忙碌了近两个月的众人巨大的鼓舞,此时,第一个码头基本完工,第一条道路完全完工,第一期的厂房建设完工,除此之外,磷矿石和钾盐已经堆满了各自对应的原料仓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七月初八,周洵和林宁宴的船从逆江水而上进入中州地界,文靖安和严素光派出船只接应。

    从江水进入淮河要走中间一段连接的运河,要是周洵和林宁宴购买回来的轮船太大、吃水太深,轮船是没法通过运河的,所幸老祖宗开挖运河的时候没有偷工减料,充分利用了水利条件,经过双方确认之后轮船可以通行,那么一切真的就是水到渠成了。

    而且林宁宴额外带回来了巨大的惊喜。

    七月初十清,淮河河面清爽怡人,京城南门渡口下游三十里处,忽然传来一声长鸣的汽笛,那是两岸百姓从未听过的声响,像是某种呜咽,又像是某种低沉的悲鸣,只有文靖安知道那是来自工业化进程的呐喊。

    大盛朝第一艘蒸汽轮船驶向了新落成的“新华镇工业区1号港”。

    文靖安和严素光带领他们的班底到码头肃穆等待。

    随着领航船先行驶入港口,众人先是看见远处河面上升起一股涌入云天的黑烟,那是蒸汽轮船行驶燃烧煤炭所致,很快,随着汽笛声的提醒越发频繁急促,一艘黝黑的钢铁轮船拖着长长的“烟尾”进入众人的视线。

    三角顶造型的船头割开河水分出两道浪花,高耸入云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漆黑的钢铁外壳足以承受任何风浪的侵蚀和击,与这艘蒸汽轮船相比,港口停泊的所有船只缩成了一个个盒子。

    别其他人了,即便是文靖安也被震慑住了,那种工业级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压制让他倍感压抑,而对严素光等人来,她们之前只是听文靖安描述过西海工业社会的发达,她们愿意相信文靖安所言非虚,但脑海里没有具体的认知和把握,如今得见这艘蒸汽轮船,再跟自家这种木船一对比,她们的想象在震撼中被具象化了。

    良久无声,全都呆呆看着那艘轮船向自己扑面而来。

    “难怪朝廷要组建水军,要是西海人用这种船我们,神仙来了也没用。”

    最具备军事素质的杨玄素第一个了真话,没有人反驳他,因为所有人都认为他得没错。

    卢玉邻拱手道:“老师高瞻远瞩,我们实在惭愧。”

    杨玄素道:“老师,那狗御史还敢弹劾你!你学西海奇淫巧技,我这就把逮过来,让他看看老师做的是什么事!”

    文靖安看着远处河面,看着蒸汽轮船缓缓驶来,回道:“不要去做那些浪费时间的事,既然知道我们和西海的差距,以后把精力放在穷追猛赶上,少听庙堂那边的风言风语。”

    卢玉邻白了杨玄素一眼,杨玄素拱手道:“学生浅薄了,请老师责罚。”

    文靖安没回他这句话,只道:“你们要记住今天这个场面,今天是我们自己买的船开回来,难保有朝一日西海人的战船不会开进来,到时候我们连后悔的资格都没有。”

    杨玄素等人重重回了声“是”,之后再无言语,严素光等人对文靖安更感肃然,陪着他一起等轮船入港。

    轮船开始减速,已经可以看到它船头破开的波浪了。

    随着最后一声汽笛拉响,提醒码头其他船只注意避让,一艘蒸汽轮船驶入港口。

    众人先是看见文妙安在甲板上挑着招呼,她依旧穿着红衣裳,绑一根短马尾,雄姿英发,随风张扬,轮船贴近岸边,水手抛下船锚定位,船只成功停泊,放下一道连接陆地的舷梯,文妙安第一个冲下来,找到文靖安,脸上洋溢的是喜不自胜。

    “我们把所有事情都办好了!”

    不待文靖安回答,她又看着杨玄素等人,问道:“你们怎么也在这?”

    杨玄素:“老大,我们是老师的学生了。”

    文妙安:“啊?”

    她刚“啊”完,杨玄素就迫不及待问:“这趟西海之行怎么样?这大船快不快?你带什么新东西回来了?有没有给我的?”

    文妙安:“停停停!你连续问一大串我怎么回答你?我还没跟我家大哥话呢。”

    文靖安:“等会再,宁宴他们呢?”

    文妙安往穿上努了努嘴,道:“喏,这不下来了么?”

    林宁宴和周洵两人威风凛凛,脸上挂着的不是倦意而是笑意,令人一看便知他们这一趟获益良多。

    除了他们两人,文靖安注意到他们身后还有鸿胪寺和其他部门的官员,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十几个形形色色的西海人,他先忍住不问,而是和严素光主动带着众人迎上去,等林宁宴和周洵走下来,文靖安依次和他们两个抱了抱,道:“辛苦了。”

    周洵指了指后面的蒸汽轮船,道:“怎么样文老弟?这船以后就是我们的了,起码这件事我办得不错。”

    文靖安笑言:“必须记周大哥一功。”

    周洵道:“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宁宴和后面的几位大人都出了力。”

    文妙安:“我也出了力!”

    周洵:“你算一个!你是带刀侍卫!请赏的话算你一份。”

    文妙安:“那还差不多。”

    林宁宴道:“好了,后面还有很多事要做,事不宜迟,我们计划怎么把东西卸下来。”

    听他这么,众人先放下重逢的喜悦和万千的言语,把注意力放到正事上来。

    文靖安把崔琰叫过来,让他和周洵、林宁宴相互认识,然后带周洵和林宁宴看了他设计的厂房,讲清楚各处的用途和周边道路的布局等等,周洵和林宁宴看完之后都认为没有问题,便请他们上船去看采购回来的生产机器。

    这些机器和文靖安猜想的差不多,分为矿石粉碎机、传送带、搅拌机、压缩机等等组成部分,都是用蒸汽机来驱动的,整体笨重庞大,加上这艘钢铁蒸汽船做背景,很有一种硬核工业味,文靖安以前只看过这些机器的黑白色照片,具体也不知如何安装使用,所幸周洵和林宁宴够聪明,刚才跟在他们后面的十几个西洋人里面,竟然有几个是操作这些机器的技术人员!

    他们不仅把机器买回来了,还把售后和维修带了回来。

    周洵特意跟文靖安做了明:“有钱能使鬼推磨,洋人也有‘二鬼子’,只要钱给得够多,他们自然会跟过来。”

    更绝的是林宁宴,他深谙“求”人以鱼不如“取”人以渔的道理,竟把半个图书馆都搬了回来,那十几个西海人里边有不少就是他舌灿莲花强行过来的专业技术顾问,他竟然还:“这次太仓促,为了不耽误你生产肥料和农药赶上十月农时就匆匆忙忙从西海回来了,再给我一些时间,我能把更多东西带回来,我觉得很有必要再出海一趟。”

    文靖安大概翻了几本英文化工类著作,感叹道:“宁宴,你是当代林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