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缺钱 中西合璧更加得力

A+A-

    有了这些现成的理论书籍, 文靖安直接是如鱼得水,将这些书籍翻译过来就是一笔无法估算的财富,毕竟他自己记得的东西有限, 做这些事业光靠他一个人也不行, 需要有更多的传播者。

    如此, 他征得林宁宴同意, 让卢玉邻和杨玄素等人即刻把书籍先搬下去,后面他会亲自主持成立一个“翻译部门”, 将这些技术型的书籍转译成汉语。

    然后不耽误时间迅速行动,根据厂房和机器的大轻重商讨出搬运和安装方案,文靖安原本还担心就算有了这些机器, 他短时间内也未必能设计出可以正式使用的生产线,现在有了周洵和林宁宴收买回来的西海技术人员,他自己的英语又没有荒废, 专业基础也够扎实, 完全可以和这些西海人直接交流, 中西合璧,更加得力。

    很快,他们在港口岸边和轮船之间搭建了一条搬运桥,将那些巨大的机器拆分成部件逐一搬了下来,当天晚上完成了第一条磷肥生产线的搬运和部分组装。由于现在已经是七月上旬,京城附近的稻米即将成熟,农民收割这一季的水稻之后要马上开始翻新水田种植第二季, 否则入了秋天气转凉光照不足就会影响水稻收成, 为了不耽误农时,在第二季水稻种植开始之前把化肥生产出来投入使用,文靖安等人也不讲那套虚礼给周洵和林宁宴办接风洗尘宴了, 反而是争分夺秒,一起把正事办好再谈其他。

    于是,七月十五日,也就是第三期的《新华月报》正式发售时,读者们注意到了四个主要内容。

    第一,周洵和林宁宴的专栏重新回归,两位大人分别贡献了洋洋洒洒数千言的西海见闻录。

    第二,创刊人文靖安主笔的一篇特别报导介绍了“新华镇工业区”的建设意义,并宣布第一条磷肥、钾肥和氮肥生产线正式落成,不日就能生产使“粮食增产”的神奇肥料,欢迎京城附近的农户到时候踊跃购买。

    第三,探花郎文靖安时隔数月,终于在《新华月报》上再次发表了一首他的上乘诗作。

    诗曰:《观淮有感》

    自恃才气当用世,

    谁言吾相不封侯?

    须知少年凌云志,

    曾许人间第一流。(注)

    这首诗的后面还有一篇游记,是文靖安特意让卢玉邻和杨玄素等人写的,内容主要是他们师生夜游淮河,看到新华镇工业区今非昔比的环境,看见港口停泊的巨大轮船和数十艘船,听闻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文靖安有感而发写下了这一首绝妙好诗,他们做学生的皆叹服,表示也要像文老师那样学贯中西,努力争取成为“人间第一流”。

    第四,工业区迎来了第一次“验收”。

    太子萧慈祐带着包括礼部尚书赵仲明在内的一众东宫辅臣,走京城东门官道转新修的新华路来到工业区进行视察检验,由严素光、文靖安、林宁宴、周洵、崔琰组成的领导班子负责接待引领,看了工业区建设前后的对比图,从一片前河后山的荒草地变成房舍林立、车船繁忙的工业区,萧慈祐和东宫辅臣皆表示满意;紧接着,他们参观了化肥生产区、在建农药厂房、一号港口、蒸汽轮船……太子殿下当即表示“这事做对了”、“要再接再厉”、“还不够”、“必须进一步支持”!

    但文靖安很清醒,这份报纸是他们的喉舌,当然写为他们话的内容,这些言论最后是要用成绩来支撑的,也就是他们必须让人们看见他们所做的一切有用,最直接的一个体现是把化肥和农药生产出来用到农田里,得到一个“粮食增产”的既定事实,那比一千篇新闻稿都管用。

    在化肥正式投产之前,文靖安和严素光回京参加了詹事府的会。

    上半场是萧慈祐和赵仲明等人商议庙堂大事,主要讨论朝廷如何筹建剑州水军。

    下半场轮到文靖安等人发言,先是周洵和林宁宴汇报了这次西海之行的收益和花销等等事项,需要指出的是,他们能买回来那么多东西是花了大价钱的,西海人不是傻子,又历来擅长贸易,卡脖子是他们的老传统了,周洵和林宁宴做了部分妥协,不仅那五万两银子花光了,还临时从剑州借了一万五千两,这些都记在了詹事府的头上。

    总之还是那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这笔钱已经不可能再向户部那边申请,在詹事府兼任左谕德的户部郎中卢光世直言,由于庙堂那边决定筹建水军,庞大的军费支出已经耗光了去年的税收,即便是今年的赋税收上来,明年庙堂那边也要补窟窿,现在已经不是能不能向户部申请经费的问题,而是都察院那些御史已经盯上了工业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弹劾文靖安等人滥用国资。

    这种事文靖安已经提前亲自体验过了,最先弹劾他的那个监察御史还在盯着他呢。

    钱永远是个大问题。

    周洵和林宁宴借剑州那一万五千两还好,萧慈祐在当太子前是亲王,他有自己的封地,封地七月份粮食丰收有一笔进项,他可以帮忙出面摆平,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后面还要更大的支出,比如最基本的日常运转,水泥厂、炼油厂、钢厂等等项目技术已经成熟,只要有钱随时可以立项开工,但以目前这种情况来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故此,会之后文靖安又跟严素光、林宁宴等少壮派开了个会,确定了他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第一,集体筹钱。

    第二,赶在七月底第二季水稻种植前,尽可能多地生产化肥和农药,文靖安、严素光主要负责。

    第三,水泥厂、纺织厂、炼油厂、钢铁厂等等根据现实需要立项筹办,文靖安、严素光、林宁宴、崔琰主要负责。

    第四,组建一个“翻译部”,把林宁宴带回来的书籍译成汉字,文靖安主要负责。

    第五,开办“化工专业技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文靖安、严素光主要负责。

    第六,筹备新一轮的西海之行,成立西海人才引进局(收买局),周洵、林宁宴主要负责。

    第七,集体筹钱。

    他们没有定错,第一和第七条都是集体想办法筹钱。

    关于筹钱,文靖安一共给出了三个设想,三个具体方案。

    三个设想:

    第一,成立工业区招商局吸收民间资金(股票思路)。

    第二,成立工业区银行发放债券(国债思路)。

    第三,通过报纸售卖“彩券”(彩票思路)。

    三个方案:

    第一,建造味精、鸡精提炼厂,开创食品调味行业。

    第二,建造火柴厂。

    第三,建造新型肥皂厂。

    三个设想短时间内很难筹到钱,因为需要信用支撑,但从长远来看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必须手段。

    三个方案可以直接实行,其实不止三个方案,文靖安只是根据他自己的专业和目前的现实考虑提出了这三个方案,其中味精是谷氨酸制造提取,这个可以实现,且肯定具备市场前景;火柴制造主要使用二氧化锰和红磷,这个也可以实现,西海人已经开始使用火柴;不止是肥皂,洗发香精、甘油等等日用化工品的制造也可以实现,最重要的是,文靖安以前世的经验可以判定这些行业肯定赚钱。

    问题在于如果要执行这些方案,前期又得需要一笔巨大的投资,他们现在维持工业区日常运转的钱早就见底了,连《新华月报》那点收入和刊登广告的收入都扔进去了,要不是严素光在极力维持,其他人勒紧裤腰带,真有人会跑路,光喊口号只谈理想是不行的,民夫们要吃饭,那些低级的官员要养家糊口,西海人没有钱直接就翻脸,就是这么现实。

    严素光明确和文靖安交了底,剩下的钱只能用来进行化肥生产,不可能再用到其他地方。

    值此山穷水尽之际,远方传来了一个惊喜消息。

    事实证明,文靖安当初让陈崇章回云州筹办炼盐厂是无比英明的决定。

    文探花个子矮眼界高,站得低看得远!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崇章和陈家人已经办成了第一个炼盐厂,盐铁之利的能量甚至让陈崇章感到害怕,他在信中特意提及让文靖安一定要和林宁宴把炼盐这件事跟詹事府也搭上关系,光是跟户部合作还不够,还要有东宫做后台,要萧慈祐撑腰,他们家只充当“代办”的角色,赚一点辛苦钱,所有的利润要归户部和詹事府所有。

    随着陈崇章这封信寄过来的,还有一万两的银票。

    这还是跟户部七三分成之后的利润,也难怪陈崇章感到害怕,他的担忧不无道理,钱实在赚得太多了!

    文靖安没有第一时间给陈崇章回信,他赶紧把这笔钱交给了严素光,然后找林宁宴了这件事。

    林宁宴一听便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道:“这件事我去找太子殿下清楚。”

    文靖安:“还不够,还要想办法按照崇章的做,把盐厂转移出来,不然家里人太危险了。”

    对他来,家人比这些钱重要得多。

    林宁宴道:“我知道,我会想办法服殿下,让他上一份奏折,现在朝廷也缺钱,这件事关系西北数州盐利,我们主动去谈,给朝廷提供一条合理合法的财路,只要分配得当不会有大问题。”

    文靖安点了点头,随即又苦笑:“没有钱寸步难行,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条财路又得主动让出去,难,真的难。”